生氣背後的5個心理原因

有朋友問我,我年紀輕輕的,又不是像我老媽那樣進入更年期,為啥我也像老媽那樣,脾氣大得像火山啊?難道我出了什麼問題?

朋友對自己管理不住自己脾氣這件事,似乎已經有些抓狂了,畢竟正是奮鬥人生的年紀,恐怕,他也在擔心自己的脾氣會影響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其實,每個管不住自己脾氣的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壞脾氣所帶來的痛苦。

生氣背後的5個心理原因

所以,發脾氣的人,都不喜歡自己情緒失控的樣子。

可是,他們往往也不會因為不喜歡,就真的管得住自己的情緒,因為,每個發脾氣的人總是有發脾氣的原因的。

從原生家庭習得

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我們與家庭成員共處的時候,我們在感受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在觀察家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對我們的影響最大的,通常會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當我們出生後,我們完全仰賴我們的撫養者生存,所以他們的言行對我們就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會在與他們的互動中,學習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並將學習到的這些內容吸納入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成為我們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在今後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我們就會採用相同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看到的,是每次父母之間出現問題時,父母的處理方式都是吵架、發脾氣,在他的世界中,他就慢慢形成對處理矛盾的一個解讀方式,就是用吵架和發脾氣的方式解決。

所以,當他成年後,他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與人相處,因為這種處理方式是他所熟悉的,而他的內心,也缺少其他處理方式的經驗。

或者,在他與兄弟姐妹相處的過程中,當他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時,偶然間他發現,當他發脾氣時,其他孩子會在他面前變得安靜下來,這會讓他從中感覺到安全。

從而他無意間發現的這個處理方式,因為可以讓他從中收穫他希望獲得的結果,所以他也就會在生活中更多的去應用這樣的方式,慢慢這種發脾氣的方式就會成為他處理人際摩擦的一個主要方式。

因害怕激起了戰鬥衝動

發脾氣就像武功戲中的拉開架勢,架勢擺得越足,內在的功力可能越淺。

有時候,當一個人開始發脾氣時,不是因為他太強大,而是因為他太害怕。這是我們內心中非常原始和自然的一種處理危險的方式。

每當我們遇上危險的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開始快速評估:這個危險我之前遇到過類似情況嗎?我的內心中有處理這種危險的應對經驗嗎?

如果評估的結果是,這根本不算什麼危險,這事情對我不太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那樣的話,我們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一笑置之,根本不把它當回事。

如果我們評估的結果是,這件事情太危險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應付得了的,而且我的內心中也根本沒有儲存著相關的處理經驗,於是,這時候,我們就會選擇放棄與這個危險過招,選擇躲避開這個危險的方式。

而當我們內部的評估結果是,這件事情很危險,但我還不至於應付不了,不過應付它也真的很棘手,因為這件事的確是危險的。這時,我們就開始調動全身的能量,準備全力投入到對付這個危險的戰鬥中去,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戰—逃”反應。

生活、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上一些愛發脾氣的人,與他們共處的時候,明明是他們自己出了一些狀況,比如因為工作失誤而被批評,或是他們自己遇上了一些不好處理的事情。

可他們處理的方式,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對著別人發脾氣,有時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可理喻,其實,他們的發脾氣恰恰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虛弱,他們需要藉助於發脾氣來掩飾自己內心中對於自己做錯事情或是缺少能力的恐懼。

發脾氣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讓他自己穿上了防彈衣,他可以讓自己躲在裡面,不被外來的批評所傷害,而他之所以需要這樣的防備,恰是因為在他自己的感受中,他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是需要藉助外在的保護來躲避危險的。

比如一個有了外遇的丈夫,當他的事情被發現後,他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衝著妻子發脾氣:”你從來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他此時的發脾氣,其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而這件做錯的事,是要被懲罰的,為了逃避懲罰,他於是選擇了讓自己進入戰鬥狀態:衝妻子發脾氣,從而緩解自己內心的害怕。

所以,有時候,生活中脾氣越大的那個人,越是害怕的人。

為了阻止那個害怕對他的襲擾,他便會採取發脾氣這樣一種看起來很有戰鬥力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一個人之所以要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力量,也恰是因為他自己內心感受不到自己是真正有力量的。

自己覺得有發脾氣的權力

自戀的人尤其如此。

有時候,發脾氣也會被當做一種權力的象徵。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壞情緒往往是從權力高的人流向權力低的人的。

比如一個在工作中被老闆批評的男人,帶著一肚子的氣回到家裡,當他推開家門的時候,發現孩子正在玩電腦而不是在寫作業,於是他可能對著孩子大發雷霆。

表面上看,他是在管理孩子的行為,實際上,他的發脾氣背後,是在處理被老闆批評所帶來的恥辱感、無能感等挫敗性的感受,以及對因感受自己能力不足所帶來的對自己的失望或憤怒等等。

所以,他對孩子所發的脾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指老闆和自己的,但他自己又沒有能力代謝掉這些情緒,所以他就把這些情緒扔給了在家庭中權力、位置都相對較低的孩子。

因為對於他來說,把這些情緒轉移到孩子那裡是安全的,因為孩子的位置低於他,所以反攻他的力量也相對要弱一些,這對他來說,就不會給他帶來新的威脅。

同時,當他將情緒轉移到一個比他更弱的人那裡時,在這個弱的人面前,他會感受到能力和權力又回到了他自己的手裡,這就可以尋找回他自己的控制感,在一個更低權力的人面前,他自己的權力就可以再次得到確認。

將發脾氣當成自己的一項特權,來滿足自己被特殊對待的需要,在有自戀性特質的人身上,會尤其明顯。

具有自戀性特質的人,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建立起清晰的心理邊界,所以,有時他們就無法確認情緒的歸屬者,也不能從心理上理清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

所以,他們常常會把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攪和在一起來處理。比如,一個有自戀特質的人,當他面對別人的成績時,他感受到的並不是為那個人的成績而高興,反倒是可能感受到對方的成績是對自己的貶低,當他有了這樣的感覺後,他會因為自戀的受損而憤怒,所以就會對那個取得成績的人發脾氣,認為是那個人傷害了他。

或者,因為自戀的人是無法意識到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所以在他的感覺裡,他常常會覺得別人應該與他有著相同的感受,如果他發現別人的感受沒有與他同步時,他同樣可能感覺被傷害,從而會發脾氣。

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

一個有自戀性特質的母親,當她覺得自己與丈夫的關係中,沒有得到丈夫更多的關懷時,她會把這種抱怨轉向女兒,一方面不斷向女兒訴說丈夫的不好,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女兒替父親的辯護而發脾氣。

沒有更有效的表達方式

發脾氣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語言化功能不足。用語言表述出內心的情緒情感,是一個心理的高功能。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不同,所發展出的心理功能也不同,從而語言化的能力也不同。

對於一些心理化功能相對較低的人來講,他們可能會採用一些相對不成熟的方式來處理憤怒情緒。比如用行為的方式,打架、摔東西等等;或是將一些無法表達的情緒壓抑下來,最終用使自己身體某個地方出現問題的方式得以表達。

他們之所以會採用這種相對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情緒,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未曾積累用語言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的經驗,在他們的想象中,直接表達有可能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他們也就不敢直接表達出來。

還有一些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只學會了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憤怒情緒,所以,在日積月累之後,用發脾氣的方式處理情緒也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每當他遇到讓他不舒服的情境時,他也就只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處理。其實有時候,他的內心未必真的有很多的憤怒,只是基於以前的習慣,在此時就發了脾氣。這時候,發脾氣已不僅僅是一種處理情緒的方式,而成為一種社交手段或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了。

內心缺少愛的認可

對於內心缺少被愛,被肯定的人來講,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的,所以他們也不瞭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形象,同時也不知道怎麼樣更好的與人相處。

所以,當他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內心的情緒常常是他們自己沒有能力去容納的,所以那些他無法代謝掉的情緒就會引導他一步步走向用破壞性的方式與人共處,比如發脾氣。

我的一個在我這裡工作了四年的來訪者,當我外出學習半個月的時候,他因為見不到我,內心中積累了大量的焦慮。

這些焦慮是他無法面對的,於是他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焦躁起來,最終他與他的上司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最後丟掉了工作。

當他與我談這件事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的離開,被他體驗為我對他的拋棄,被拋棄的感覺是他無力去承受的。

所以當他無法見到我的時候,他的生活全部亂了套,最終他用爆發的方式釋放了內心的焦慮,但這次暴發也給他帶來了破壞性的結果。

在人生這條路上,有人走在前,就有人落後,有人走得快,就有人走得慢。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必須透過“競爭”達到目的。或快或慢,該往哪兒去,都是個人選擇。

TAG: 發脾氣自己方式情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