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說唱聽我的》開播已經有四期了,比賽也進入到了第三輪,Hit song合作賽環節。在這一輪比賽中,選手們兩兩組隊,共同完成一首自己認為最有可能成為Hit song的作品,並由場上的八位導師進行打分。看完最新節目的觀眾想必都有一個感覺,就是這一輪好像變成了旋律說唱的專場,只要作品的旋律性不強或者沒有好聽的hook,基本上分數都低得可憐,而這個問題主要出在考核標準上面。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這一輪的考核標準給得很明確,每位導師都必須從三個維度考核,分別是流行性、完成度和Stars性。而其中流行一項就佔了六分,比另外兩項加起來還要高。這就決定了選手們這一輪的作品基本上只能往旋律方面靠,從而大大壓縮了其它風格的創作,就像GM仙和BossWang的《音律調和》,由於沒有好聽的旋律,所以即使作品讓所有導師和觀眾都歎服,依然拿到不高的分數。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這樣的考核標準自然會讓這一輪的作品風格變得單調,也有可能限制了一些不擅長於此種風格的選手的發揮。那麼這樣的規則到底是不是合理的,這就涉及到了三個問題:

一、Hit song是否有必要以流行性作為最大的參考條件?

首先必須承認這一點是沒問題的,Hit song其實就是熱單,說白了就是這首歌要以火為目的去創作。基於這樣的前提條件,那麼流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或許以往rapper們在創作作品時只需要考慮在圈內火就可以了,但既然已經將比賽打造成一檔綜藝節目播出,自然要考慮出圈的問題,所以節目組將流行性設定這麼大的比例也可以理解。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二、流行性一定代表旋律嗎?

確實旋律說唱在出圈這一塊有很大的優勢,近幾年在國內能夠火起來的說唱音樂大都是旋律說唱,像是《星球墜落》、《目不轉睛》等,因為在形式上面會比較接近大眾的欣賞口味。但是,這隻能說明旋律是一條比較討喜的路,並不能說要流行就一定需要旋律。這一輪中得分最高口碑最好的一首歌是俞天時和望江晴合作的《天上的星星不說話》,這首歌能夠成功,抓耳的hook自然有一定功勞,但其實verse裡面的歌詞才是整首歌的精髓,那些非常生活化的內容才是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關鍵。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這首歌的型別有點像《Life‘s a Struggle》,都是孩子對父母對生活想說的話,當年宋嶽庭唱出這首歌時就已經感動了許多愛聽嘻哈的人,後來VaVa在《中國有嘻哈》舞臺上改編後同樣唱哭很多觀眾,而這首歌並沒有洗腦的旋律。全靠高質的歌詞和演唱者的情感注入。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三、導師有資格評判一首歌的流行性嗎?

導師有資格評判一位選手的技術,有資格評判一首歌的質量,但是在流行性這一塊場上的導師是沒有資格評判的,甚至整個樂壇很難找出一個人能夠斷言那首歌會火哪首歌不會火。因為流行是沒有標準的,很多音樂人做音樂做了一輩子,寫了幾十首歌,但還是沒辦法預測什麼樣的歌會火,有時候苦心積慮創作了一首視為至寶的作品,結果發行之後石沉大海,這樣的事情放眼整個樂壇是十分常見的事情;而有些歌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火了,火得莫名其妙,就像一些網路神曲,如果要從技術和藝術角度分析是很難找到火的理由。就拿幾位導師來講吧,他們能出圈的作品其實都很少,當然rapper作品不出圈是正常形象,畢竟風格偏小眾,但就連袁婭維這樣一位比較主流的歌手,其實也沒有什麼太火的作品。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這倒不是認為場上的導師能力不行或者作品不行,只是由此可見所謂的流行性是很難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標準的。記得在先導片時小鬼王琳凱就說過:“我們沒有打算把說唱打造得流行,我們打算把說唱變成流行”。但目前看來,這個節目依然是在“把說唱打造得流行”而已。

說唱聽我的:Hit song為何成旋律說唱專場?考核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旋律說唱不是不好,把說唱打造得流行也是讓這種音樂得到更多人接受的一種途徑,但是如果因此而限制了更多說唱風格的存在,讓說唱變得單調侷限,那麼就失去了舉辦說唱節目的意義了。讓說唱被流行同化只是捷徑,讓更多人看到說唱的多樣化,從而使說唱得到更多人喜愛才是最終目的,才是打造Hit song的最初意義。

TAG: 說唱旋律首歌導師流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