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該如何與之溝通?

4960字 | 9分鐘閱讀

有位讀者給我留言:“團長,我們單位的領導非常固執、獨斷、專橫,聽不進任何建議,採用所謂的‘狼性管理’模式來管理我們,一點兒都不理會員工的死活。我覺得工作壓力很大,但我要怎麼跟領導溝通呢?”

這番話是不是也說出了你的心聲?你是不是經常碰到聽不進你的話的人,導致溝通無法繼續?面對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我們該如何與之溝通?真的存在無法溝通的人嗎?

1

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我們不妨站在那些“無法溝通”的人的角度來看看,是什麼讓他們這麼難溝通呢?

我偶爾也會被某些人定義為“無法溝通”的人,所以,我想透過現身說法來探討一下:如何才能跟那些無法溝通的人溝通?

拿我們公司發生的一件事情來說:有一個課程因會場安排衝突,需要換到另一家酒店上課;這個課程分三個階段,對於前兩個階段,學員們都非常滿意,沒有任何人對老師或課程提出異議,可在這次調整了上課地點後,其中一位學員因為新酒店離她家遠了些,便提出抗議,要求全額退款。

她的理由很有意思,她說自己並不是因為更換場地而要求退款,而是對我們的課程、老師、工作人員進行了全盤的否定,說課程不好、老師很差、客服態度不好等等;總之,把我們說得一無是處。

這位學員從客服、業務經理、總經理一直鬧到我這裡。本來她對我的評價還不錯,可是這一次她為了證明我們是錯的,把我也全盤否定了,因為我沒有同意她的無理要求,她就給我貼上了一個“無法溝通”的標籤。

從這個例子中,也許你已經看到了,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會用盡一切辦法去證明對方是錯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當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之後,又如何讓他們與你溝通呢?

這樣的現象在親密關係中也很常見。

我做過一對夫妻的個案,雙方都覺得這段20多年的婚姻已經無法挽救了。當他們坐在我面前時,太太就開始說個不停:“我真的對他挺無奈的,這麼多年我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我好奇地問:“你對他都說了些什麼?”

太太好像是受到了鼓舞一樣:“那可多了,叫他少喝酒,他不聽;叫他少吃肉,他不聽;叫他多運動,他不聽。現在體檢結果顯示三脂高、膽固醇高,我一片好心給他煮紅薯粥,他倒好,居然把粥給倒了……”

坐在一旁的先生忍不住了,打斷道:“誰願意聽你的啊?我都快五十歲了,你總把我當作孩子,告訴我這不對,那也不對,我不想再多一個囉嗦的母親。在你面前,我好像一無是處,這樣的日子我不想再過下去了。”這樣的日子,我想誰也不願意過。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

辛辛苦苦地找到一個人,結果自己在他面前活得一無是處。

就像網友說的,本來想找一個人為我遮風擋雨,沒想到所有的風雨都因你而起。這,也許是婚姻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何止婚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這種情形:

孩子不聽我們的,一和他說什麼就直接走進房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老闆不聽我們的,一向他提意見就會被認為是在找藉口,於是覺得老闆不關心員工,只知道盈利和賺錢;

朋友不聽我們的,明明是為他好,給他建議,可他寧願撞破南牆也不回頭。

真的是別人難溝通嗎?還是有什麼你沒發現的原因呢?

2

到底是對方無法溝通,

還是你讓到對方變得無法溝通?

假如一件事,滿分是100分,一般情況下人能做到90分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是,作為他人的父母、伴侶、領導、朋友,我們是習慣看到對方做得還算不錯的90分,還是更習慣焦點放在對方沒做到的那10分呢?顯然,是後者。

就像一個孩子考試考了90分,父母卻說:“為什麼不是100分?怎麼這麼粗心,連這麼簡單的題目也做錯,太差勁了吧?”

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本來以為90分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卻沒想到還是遭到了父母的一連串批評。這時,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又因為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當你去批評和指責對方還有10%做得不夠的時候,他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向你呈現他已經做到了的90%。於是,爭吵就會因此而起。

事實上,爭吵的雙方都是對的,只是雙方所站的角度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一樣而已。

這就是“無論你說什麼,對方完全聽不進去”的重要原因。因為他正在全力以赴地證明自己是對的,他又如何能看到你的焦點呢?何況,一旦他同意了你的說法,就等於承認自己錯了。試問,又有多少人的自我價值可以高到坦誠地承認錯誤的境界呢?

我們看,當你把焦點放在對方暫時做得不夠的地方時,你無形中已經把他放在了“錯”的位置,這自然就觸發了他的防禦機制,他的心門也就因此而關閉了。

當一個人的心門都關閉了,你要如何與他溝通?所以想一想,究竟是對方無法溝通,還是你讓到對方變得無法溝通的呢?

3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

沒有無法溝通的人,只是你暫時沒找到與他溝通的方法而已。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溝通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首先要去看到對方已經做好的部分,然後與對方一起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先把他放在對的位置,再告訴他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能與人這樣溝通,又有誰不願意聽你的呢?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那位學員這樣跟我說:

“你們的課程很好,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謝謝你們能辦這麼好的課程。我來上課原本是不用住酒店的,這次因為上課地點換了,離我家遠了,我不得不住酒店。我的經濟不太寬裕,希望你們能把最後這個階段的學費退給我。等你們下次回到原來的酒店開課時,我再補回這個階段,你看可以嗎?”

試問,誰能拒絕這樣的要求?

生於大千世界,長在茫茫人海,我們每天都少不了與人溝通。其實,沒有難以溝通的人,只是我們全盤否定了對方,導致對方啟動了防禦機制,阻斷了雙方的溝通。

只要你看見對方已經做得好的地方,把對方放在對的位置,讓他信任你,感覺放鬆又安全,他自然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無論是溝通、談判,還是與人相處,道理都一樣。

帶著一份誠意、幾分覺察和些許技巧,你就能輕鬆、智慧地與他人溝通。當一切觀點都建立在“我懂你”的基礎上時,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而微笑。

4

只是給予,就能收穫愛情嗎?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播完後,朋友圈、公眾號裡有很多人都在轉發作家亦舒的經典文字,其中,被人點贊、轉發最多的當屬喜寶說的這句: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就給我很多很多的錢。”這句話如今被無數女性奉為金句。

“要麼給我愛,要麼給我錢,要麼給我滾”的這種觀念,在某種層面反映了,部分人在感情中會把金錢的給予當作是愛對方的方式。

其實,不只是許多女性,大部分男性也都有這種心態。

追求金錢和物質,這本沒有錯,但是光有錢真的就夠了嗎?同樣,只是給予,真的就能收穫愛情嗎?

1。只有給予的愛,太過於單薄

有位學員在我的課堂上和大家分享過他的困惑:“我談了很多個女朋友,一直不停地換,基本上,每個女朋友都相處時間不長。千萬不要誤會,並不是我花心,因為通常我是被甩的那一個。現在談的這個女朋友也快要分手了。

我和她相處的時間最長,我知道她是愛我的,她無條件地包容我的各種缺點,讓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我也非常喜歡她,我恨不得把我擁有的一切都給她。可是她還是要和我分手,我真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聽起來你挺委屈的,”我好奇地問,“這麼多女朋友都要離開你,她們有沒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哦……好像有,她們說我不愛她們,可這怎麼可能呢?我真的是愛她們的啊,特別是現在這個,我什麼都給了她。現在有很多人結婚還婚前財產公證,可是我沒結婚就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她管理,我的事業不差、財富不少,她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還說我不愛她?”

他越說越急促,好像肚子裡的苦水終於被打開了閥門,一定要在這一刻全部倒完似的。我能聽得出,在他委屈的情緒下面,有不少被壓抑的憤怒。

“為何我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你,你仍覺得我不愛你?”這就是這位學員內心的吶喊。在他的世界裡,認為給予,就是愛;或者說,給予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

然而把最好的都心甘情願地給予了對方,這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我繼續問:“你是不是覺得挺委屈的,你把一切都給了對方,對方仍然抱怨你不愛她。並且還不是一個人,而是你交往過的女朋友都這樣說,你不覺得奇怪嗎?”

“奇怪啊,我一直都想不通,所以才找你做個案。”

“在你的前半生,有誰也這樣愛你?他願意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你?”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關係中會發生同一類的事情,這就叫內在模式。這些模式通常都是從家庭或成長的經歷裡形成的,所以,我想探索一下他這個模式的形成背景。

他回答:“我的父母。”

我猜得沒錯,果然來自父母。我追問:“你和父母的關係如何?”

“我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我基本見不到他們。但我很感激他們,我知道他們不容易,在外面辛苦工作,供我讀書,自己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給了我,沒有他們當年的付出,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我發誓要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現在我有錢了,給他們建房、讓他們去旅遊,他們現在生活得不錯。”

“你和他們的關係如何?

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

“挺好的啊,父母現在很開心,逢人都說我是他們的驕傲,每次回鄉下老家時,我也覺得很有面子。”

“聽起來,你對關係的解讀就是互相給予。我想知道的是,你跟父母親近嗎?有一些心理話時你會很渴望跟他們說嗎?”

“唔……你知道,我從小沒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我們沒有多少共同語言,但這不影響我們的關係啊。”

……

接下來的對話我就不一一描述了。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對這位學員來說,錢就是關係,關係就是錢。

我對你好,我就給你我的一切;我把一切都給了你,這就是愛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了這一點,但也僅僅只有這一點。

他沒有體驗過關係中的親密性與複雜性,也暫時還不知道,

除了給予,愛還有很多種表達方式。

對他來說,有了給予就夠了,因為他從小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這樣的。但他的女朋友呢?這就遠遠不夠了!因為愛的內涵非常豐富,僅有給予的愛太單簿了。

2。在一段關係中,光有愛是不夠的

在探討婚姻模式的課程中,我經常會問學員兩個問題,現在我想同樣問一下各位讀者:“你愛你的伴侶嗎?”

我猜你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第二個問題就不一定了——“你的伴侶能感受到你的愛嗎?”

我想大多數的答案是否定的。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迴應。

每個人都在生命裡追尋有愛的親密關係,渴望擁有愛;但在一段關係中,光有愛是不夠的,還要讓對方能感受到我們的愛。

給予只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學會了一些愛的表達與接收方式,除了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表達愛,我們還要學會用對方能接收的方式去表達愛,這樣對方才能接收到你的愛。

否則,就像你匯款給別人時,如果帳號錯了,就算你把所有的錢都匯了出去,對方也收不到,你的錢只能白白浪費了。

美國著名婚姻專家蓋瑞·查普曼博士(Dr。GaryChapman)認為,表達愛有5種“語言”:

言語的表達:對部分人來說,只有說出來的才是愛;沒有說出來,就算你為他付出再多,他也還是認為你不愛他;

高品質的時間:全然在一起的陪伴,全然在一起的相處時光;

禮物:透過一些有形的物質去表達愛;

服務:透過為對方做一些事情,透過行動去表達愛;

身體的接觸:親吻、擁抱、碰觸、握手、性愛等。

當然,蓋瑞·查普曼博士提出的這5種“語言”未必是全部,但可以作為參考。

實際上,具體有多少種愛的表達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對方需要的那一種。如果你真的愛對方,他就值得你為他這樣做。

如何才能知道對方接收愛的方式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坦誠溝通。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只有坦誠地告訴你的愛人,你希望他怎麼對你,他才能知道該如何對你;否則,他一輩子都只會用他習慣的方式對你。

當然,我聽過不少女性這樣說:“如果我告訴他,他才這樣做,那就沒意思了。”我想對持有這種想法的朋友說:“如果你不說,那就更沒意思了!

“就連生你、養你的父母也未必知道你心裡所想,何況是一個跟你的成長背景、經歷、性別都不一樣的人。你不跟他說,他又怎麼會知道你要什麼呢?”

我相信那位學員是真的愛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也同樣愛他,至少愛的最初是這樣。可惜的是,光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愛的方法、愛的能力。

我們想要做好某份工作,需要不斷學習,需要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才能勝任,愛情也一樣。

愛一個人很容易,但與對方長期相處並保持愛的感覺就不容易了,這需要雙方共同學習、不斷成長。

愛情是美好的,但缺乏智慧的愛,往往會讓兩個人都受到傷害。但願有越來越多的人能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願意為愛成長。

文中觀點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TAG: 溝通對方父母學員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