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賣梨的鄆哥是《水滸傳》裡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以肯定的是,鄆哥不是一個好人,但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

在《水滸傳》第24回“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中有很多關於鄆哥的描寫,其中不乏對他品性的一些細節刻畫。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我們簡要回顧下。

鄆哥本姓喬,十五六歲的樣子,因為做軍在鄆州生養的,所以就取名鄆州。這是古人取名的一貫方式。鄆哥家裡只有一個老爹,具體書中未作交代。

接下來便是重點了。書中有寫:

自來只靠縣前這許多酒店裡賣些時新果品,時常得西門慶齎發他些盤纏。

鄆哥做水果生意,西門慶時不時給他些盤纏。可見,西門慶是鄆哥的大客戶。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有一天,鄆哥得到一籃雪梨,準備推銷給西門慶,卻找他不得。眾人說,知道去處。鄆哥說:

聒噪阿叔,叫我去尋得他見,賺得三五十錢養活老爹也好。

鄆哥明知西門慶在做什麼事,還要大聲嚷嚷著去找他。這難免有趁機敲詐的嫌疑。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後來,被王婆攔下。鄆哥說:

只要我說出來,只怕賣炊餅的哥哥發作!

這隱隱透露出威脅的成分。

當時,眾人已經知道西門慶的去處,想必對他與潘金蓮之事一清二楚。武大郎不可能沒有耳聞。

武大懦弱,這件事或許裝作沒看見、沒聽到就過去了。自己安安靜靜的做個烏龜,但也不至於喪命。這鄆哥或許是年幼,但事後看來,並不是年幼。他還是去找武大了。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他在武大面前,直接將這事引了出來,並說武大是“鴨”。武大不解,鄆哥則拿捏起來:

炊餅不濟事;你只做個小主人,請我吃三杯,我便說與你。

武大請他吃酒,鄆哥便添油加醋的說了一番。武大很生氣,這才有了“王婆計啜西門慶淫婦藥鴆武大郎”的情節。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武大也就無可避免地悲劇了。

關於鄆哥的描寫並沒有結束。

武松回來後,找到仵作何九叔,得知武大中毒身亡的事實。接下來,武大很自然地問,jf是誰,何九叔推說不知,又追問武大一同zj的鄆哥。

出於人情,鄆哥也應該說出真相;但他沒有說,是畏懼西門慶的勢力嗎?鄆哥並沒有直接說,而是給武松提出了條件:

我的老爹六十歲沒人養贍,我卻難相伴你們吃官司耍。

武松只好拿出了五兩銀子。鄆哥贍養喬老爹也好,不贍養也罷。這樣做多少有點不地道。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供人頭設祭後,武松被刺配千里,武松又給鄆哥十二三兩銀子。武松好人做盡,鄆哥卻來者不拒。如果鄆哥有所愧悔,他也應該將這些錢打點給押送的衙役。

鄆哥常年奔跑街頭巷尾,市井氣息侵染於心,事事唯利是圖。但好在他在道德、道義以及大是大非面前,並沒有完全淪喪。

從這個角度上講,鄆哥何嘗不是市井眾生相的一個典型。鄆哥不是一個好人,但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事實上,這也是市井之人的一貫作風。

水滸中賣梨的鄆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也不是一個好人

這種人如螻蟻一樣卑微地活著,在武大殺人被刺配後,也完成了他的使命,施耐庵也就很自然地讓其消失了。

水滸雖然沒有交代鄆哥的結局,但由於這一形象塑造得太過成功,在《水滸後傳》中還是有所交代。

鄆哥後來在李家道口開酒館,作為探子救下了宋清,最後跟隨呼延鈺出海暹羅國,並且娶了呼延鈺將共濤之女。這個結局還是比較圓滿的。

TAG: 鄆哥武大西門慶武松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