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前幾年,眾多清宮戲,尤其是清朝後宮劇的流行,讓我們“充分”見識到了所謂導演、編劇以及製作方們的“腦洞”是多麼離奇。

就不那些“主打”愛情的影視劇了,單說如廣受“好評”的《甄嬛傳》、《如懿傳》以及“超火爆”的《延禧攻略》等清朝後宮劇,雖有“前提”,說是根據IP,或者劇本改編的,但是其歷史背景卻是真實的,尤其是代表的歷史人物更是“正史”有記載的。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如此,雖然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相對“服務”於劇情,進行改編,但是既然是放置在整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下,起碼要做到的就是“不離譜”吧。

但製作方偏偏反其道而行,打著"歷史"背景的幌子,怎麼誇張怎麼改編。要知道,這可是我國的"真實"歷史,如此歪曲,真的"好"嗎?

好不容易近來開始有一部號稱“歷史”劇的《大明風華》的播出,隨著也颳起了“明朝”風,從前期的服化、道具等看來,還是用了心的,起碼相對貼近明成祖、仁宣時期的風物,而前期的劇情來看,雖然就飽受詬病,但至少相對“符合”歷史。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但後期,大概從成祖“死”後,整個劇情就開始崩壞,讓人不禁又聯想起“某禧”的開掛“大女主”的人設,不只是失望,而是“絕望”,難道沒有一部劇可以“老老實實”按照正史,或者說相對的“正史”去改編?

亦或想問一句,"正史"真的如此不"好"?不值得"尊重"?還是不好改編?

好在,近來的這部“甜甜”的《錦衣之下》,給了一個以“正史”為背景,且“尊重”歷史的改編劇典範,藉此,筆者想就這部劇,談談諸如此類有“正史”背景的歷史影視劇,改編的困境和應對的“解決”方式。

也藉此希望,以後多一點"尊重"歷史的,或可寓教於樂的歷史影視劇的出現。如這部《錦衣之下》,筆者就十分推薦,"小人物"們演繹的愛情、親情與"大愛"家國情。)

“人”無完人,但“主角”必須完美

近些年,也不知道是哪裡"刮"起的"完美"主角風氣,使得跟風而來的諸多影視劇的主角們各各都似"十全十美"的"偉人"一般,即使最開始的"出生"不好,或者歷經"劫難"等,都是為了最終的"登頂"。

比如其中“完美主角”最為氾濫的都市劇了,主角們不是總裁也至少是主管什麼的,更甚者隨隨便便就給個“魚塘”,可謂是“不富”不是“角”。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魚塘”梗

而這種力求“完美”的人物,放在以歷史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就天然的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前者可解釋為“虛擬”,而後者是需要放在“真實”歷史之下去改編,如此,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感”。

或者說,這就是這類歷史背景的影視劇,改編的困境之一,"真實"人物的角色設計難點。

且不說,如之前大熱的清宮戲一般,於後妃而言,本身史料不多,更別提對其性格、行為等的“推測”再進行設計,所以即使明顯感覺到那幾部“女主”人設的諸多荒謬的舉動,但任然可以用“言語不詳”來概括,

也就是說可解釋為:"你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的"悖論之談"。

但是,如歷史上筆墨濃彩有諸多記載的著名人物一般,其實本身作為“主角”而言,就不好改,因為一旦出現極大的“出入”,就易受人詬病,所以從前很多沒有“底氣”的影視劇,改編起來就會把人物“改名”,用“似是而非”的相近去模糊“操作”。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吳守緒的原型胡宗憲

以《錦衣之下》為例,其實明朝嘉靖時,抗倭的主力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倫等人,而與之“相對”的“反派”,如趙文華等,或是因為需要加入較大改編的部分,所以對這些人物都進行了,或諧音,或相近的“改名”,比如吳守緒、於大勇等等。

既可以讓大致知曉這段歷史的觀眾有“代入感”,也能很大程度是那個規避一些“歪曲”史實的言論,但就筆者“對比”看來,其實除了在一些比較細節的,或者“必須”為了推進劇情而服務的行為舉動有出入,整個大的“性格”和“愛國抗倭”的情懷,既沒有“洗白”,也沒有“抹黑”,總得來說還是比較一致的。

而對於與劇中人設相近的“真實”歷史人物的設計,則需要“小心”,如筆者雖喜歡,但仍就為“歪曲史實”而感到遺憾的《紀曉嵐》系列劇一般。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幾乎不可能如此“存在”的三個人物

誠然,這一系列劇,不管是人物還是劇情等,都演繹地很好,但是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紀曉嵐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給“洗白”了,讓很多不瞭解史實的觀眾都“預設”此為真實歷史,可謂是誤人子弟的“典範之作”。(雖然,觀眾都知道不能把影視劇當正史看,但架不住“深入人心”,一旦看得多了,接受了,就會“預設”的,無關是否為“娛樂”。)

而反過來,其實如《錦衣之下》在“真實”歷史人物的設計上,就做得相對比較好,如劇中“最大”的反派嚴氏父子的演繹,兩位不管是在“實際”年齡上,(嚴嵩入內閣快七十了,嚴世蕃約為四十不到任工部右侍郎,選角基本符合,韓棟有快40了。)還是在人物的行為和“事蹟”上,都是參考了一定的“正史”的記載。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歷史上嚴世蕃39歲任工部右侍郎

而主角陸繹更是被細心“挑選”出來的“真實”人物,關於其的記載不多,但從隻言片語的“經歷”來看,如父陸廷為錦衣衛指揮使,與嘉靖帝為“乳兄弟”,以及兄長早逝,終娶一妻等等,皆“符合”劇中人物的背景。

“正史”與劇情推進的平衡“法則”

當然,在很多時候,以被"擷取"的歷史片段為背景時,為了劇情的"演繹"與推進,還是"必須"犧牲一部分"真實"史實的。

不然,很多與之相關的“精彩”事蹟就會大打折扣,或者失去“光彩”等等,尤其關於史料記載也不是很詳細的部分,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邏輯”推測改編,如此其實這也是這類有“正史”背景的影視劇改編的困境之一,當“正史”與“必要”劇情相悖時,該如何“做”,才能平衡地“過渡”。

其實解決"法則"很簡單,那就是"小改大從"。

所謂"小改",就是實在"繞不過"的劇情,可以進行適當的改編,諸如對人物年齡上的稍微更改,對人物"出生"身份的適當調整,或者對人物一些"事蹟"進行"必須"的張冠李戴等等,其實在"小範圍"內,觀眾們是可以進行"認知"的取捨的。

以《錦衣之下》為例,比較“明顯”的為了劇情而妥協“小改”的部分,就是各個人物的“官職”了,基本都是為了其“權利”的行使

方便,於是幾乎把幾個人物的官職都“提前”了,如陸繹的僉事一職,本為其父過世後的繼任,還有嚴世蕃的工部(右)侍郎一職也是,按照“相對”年份推斷,此時應任職太常寺少卿才對等等。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飛魚服”是真好看

而所謂"大從",其實就是擷取有力劇情推進的"時間段",與差不多的整個"事蹟"作為相應的搭配,在"大局"上充分配合所有"史實",而細節則可以有所增減。

以《錦衣之下》最“高潮”的抗倭事件為例,就是截取了嘉靖年間最“盛”的一段倭寇之禍放在“重點”的劇情上,整個“大局”都“從”此出發,保證其保家衛國的“意義”所在,而小的細節,則有所微調,其實就是加入了“虛擬”人物的劇情,使之或代替,或融入地演繹這段“壯闊”的歷史。

尤其,如保留了“誘殺汪直”,關鍵的岑港大戰等“抗倭大捷”的史實,以及嚴黨“叛徒”吳守緒(原型胡宗憲)之間的“博弈”,徐階背後“藍道人”的“神助攻”等等,都是正史有記載的部分史實。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真實歷史人物——藍道人

由此可見,其實想要在"尊重"正史的情況下,進行歷史背景的影視劇改編,也沒有多難,關鍵在於平衡"正史"與必要劇情推進之間的"分量"。

IP或“劇本”的精彩度與“娛樂”還是“正史”的選擇之道

正如此前筆者"痛心"的《紀曉嵐》系列影視劇一般,在很多時候,影視劇是"娛樂"的功能比較多,但是,帶上"歷史"兩字,尤其整部劇的背景就是"正史"的話,其實在潛移默化中,(主要我國對影視劇並不分級,所以全年齡可觀看之下,小孩子們非常容易被誤導。)那些"真實"歷史人物的一舉一動,就會被"預設"為真"正史"。

所謂觀眾們的“基本”判斷力也好,本身的“娛樂性”也很好,或者如近年來“申辯”為IP“原著”改編也很好,其實總歸“逃”不開對“歷史”的不尊重。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是小題大做了,或“不必這麼認真”,或“娛樂歸為娛樂就好”等等言論,筆者也是認同的,但是不認可。

且不說大多數人對正史的瞭解度根本“不夠”,就說充斥於網路上“唾手可得”的“搜尋”,都是真假參半,甚至胡說八道的,如此,其實就“認知”的角度來說,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那些日常讓大眾比較“喜歡”的影視劇,就會成為大家“吸收”歷史的渠道所在。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紀曉嵐

如影響了十數年的《紀曉嵐》系列劇一般,大多數“大人”對紀曉嵐的“好”與和珅的“壞”都成為了深入人心的“正確”認知,殊不知即使不論“好與壞”,單論“合理”,紀曉嵐和和珅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層面”(以兩人的官職,任職時間來說,相見的機會都不多,何況“相交集”?)的人物,更不要說兩人在正史的記載裡“真實”的品性了。(不得不說,紀曉嵐真是個“標準古人”。)

諸如此類似整個“顛覆”般改編的歷史背景的影視劇,其實還有很多,包括在很長時間都十分“火熱”的,所謂“九龍奪嫡”的諸多版本的側重“清宮戲”一般,其實就正史而言,遠沒有如此“波瀾壯闊”的明爭暗鬥,大多都是胡說八道的“臆想”改編。

當然,正史很多時候會被“詬病”枯燥或者直接與“無聊”、“嚴肅”等詞對等,所以天然給人一種不好接近,沒有趣味的感覺,但這也是“偏見”的刻板印象。

因為所謂"正史",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永不停止"的考據過程,其結論隨時可能被推翻或者改寫,所以需要不斷去"尋找"史料證據去"考據",如此"正史"看起來才會特別生澀難懂,讓人興趣寥寥。

或許這也是諸如此類以歷史為背景的,影視劇改編的困境之一之“正史不精彩”。

以《錦衣之下》的“正史”背景改編為例,除去一些小的“邏輯硬傷”之外,整部劇在嘉靖年間後期的大背景之下,為“特殊”群體錦衣衛、六扇門,以及與之相關的“案件”的設計,還有人物們各自身份與行為、事蹟的相符程度,最重要的是關鍵“必要”劇情——抗倭的“合理化”編排,都是大致符合“正史”走向的。

尤其對嘉靖時期嚴黨與徐階,陸廷等大臣的相互“攻伐”的局勢,以及當時“抗倭”的具體情況與“得、失”佈置等等,都是既大致符合史實,又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精彩的改編演繹,可謂“神改編”的存在。

電視劇尊重“正史”有這麼難嗎?當然不!看看《錦衣之下》的“神改編”吧!

另一版“嚴世蕃”

筆者私心讚美嚴世蕃這個人物的設計,除了人物形象不太符合之外,不管是行為舉止,愛好、性格等,以及其所作所為的“事蹟”,都十分貼近歷史上的“嚴世蕃”的“一切”。

由此可以說,其實要在尊重"正史"的前提條件之下進行改編IP或"劇本"等,其實也不難,不要說會影響其"原著"的精彩程度,或者會顯得"無趣"等,如《錦衣之下》般這麼"正"著改編,不是挺好的。

所以,與其說選擇“正史”就犧牲劇情,只有“魔改”才是最精彩的存在等,這類的“狡辯”之詞,不如說其“功夫”不到家,或者本身根本“不屑”尊重正史。

結束語:

其實,於筆者而言,還是希望有一些高質量的歷史背景影視劇的出現的,因為說實話,除非憑著一腔"愛好"去看"正史",否則相關史料真的十分枯燥且"無聊",重點是難以"分辨"真偽。

所以想寓教於樂般,透過諸如看紀錄片、影視劇等形式去了解“正史”,會有趣許多。

雖然瞭解其改編的困境的困難所在,但很多時候,其實多用點心就好了,如《錦衣之下》一般,可謂瞭解嘉靖時期後期歷史的,寓教於樂的"課程"典範。

最後,必須 強力推薦一波《錦衣之下》,放心,不用追,完結一次看個夠!

TAG: 正史影視劇改編劇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