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當你耳畔響起歌曲《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跟著哼唱時,相信你的眼淚會瞬間奪眶而出,你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相信此時你的心中,充滿了滿腔的愛國之情。

01

事實上,華夏子女身上所具有的愛國情懷,對中華民族的熱愛,是從幾千年前的先賢們那裡繼承下來的。

這可以在有“上古之史書”之稱的《尚書》裡,得到印證。

《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看到這裡,你或許很好奇:《尚書》是何出處?讀它有什麼好處?

答案就在今年大年初一晚上,央視一套播出的《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欄目裡。

《典籍裡的中國》,採用了戲劇表演的舞臺形式,加上影視化的拍攝手法。請典籍裡的一位傳奇人物,第一期是秦朝博士伏生(倪大紅飾演),跨越時空,與當代讀書人撒貝南一起,解讀《尚書》,講述它背後的經典故事。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相傳,《尚書》是孔子晚年整理編纂的。它記載了堯舜禹、夏商周的重要事件,全書橫跨上千年的時間。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大家現在經常談論的“民本”一詞,就是出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另外,像《尚書》裡的一些至理名言,現在也依然廣為流傳,並對大家還有現實指導意義。

如“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滿招損,謙受益”等。

由於《尚書》裡充滿了上古的中國智慧,所以,孔子整理編纂《尚書》的目的,就是讓後世讀《尚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民本德政,福澤後人。

值得一提的是,《尚書》裡的名篇《禹貢》,是最早記錄了,華夏九州由來的典籍。而這,還要從大禹說起。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

但大禹做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他在治水的13年時間裡,走遍了華夏大地。

他既以疏通之法治理好了水患,造福了百姓。更重要的是,他劃分了九州的界限,確定了華夏九州。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自此,華夏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看到這兒,相信你就明白了。當伏生問撒貝南:“華夏為何一體?”撒貝南答:“自古就是一體”時,聽者無不動容,無不自豪。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而兩千多年前的《尚書》,能流傳至今,並讓我們這一代人還能從中受益,這主要感謝伏生。

因為是他,在秦末那場著名的大火中,捨命保護《尚書》。並且,一輩子鍥而不捨的傳播《尚書》。

所以,有後世說:“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故而可知,伏生為《尚書》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伏生為此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慘重。

據伏生講述,為躲戰亂,他帶了一車的《書》(後稱《尚書》),坐馬車,從咸陽回山東老家。

在逃難途中,他一家人遭遇亂兵,他唯一的兒子,為了保護當時僅存的這部《尚書》,拼命抵抗,結果被亂兵殺死。

不久,由於兵荒馬亂,飢寒交迫,他的妻子染上重病。恰巧又正好趕上,那年下大雪,他的女兒險些凍餓致死。

而和他們一起逃難的百姓,為了取暖,想要燒掉他們一車的書簡。

是他的妻子以死相逼,向一起逃難的百姓哭訴,說這一車的書簡,是他們唯一的兒子,以命相搏才得以保全。

所以即便她挨餓受凍,身體已經極度虛弱,她也捨不得燒掉。因為,他的妻子明白,這一車的《書》,已經比她自己的生命還要珍貴。

最後,他的妻子在一個夜晚,躺在他的懷裡,病亡。

唉!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後來,他好不容易,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了家鄉山東。沒想到,他的家鄉也動盪不安。

於是,他只好將《書》藏於故宅牆內,出外躲避戰亂二十餘年。

等到天下太平,他回到故宅,取出書簡,竟發現書簡大多毀損,只留下28篇完整篇目。

講到這兒,伏生雙手伏於几案之上,埋頭失聲痛哭。

因為,他覺得,他一生讀《書》、愛《書》、護《書》。沒想到,《書》卻因他,意外損失大半,他很自責。覺得對不起先人,對不起逝去的妻兒。

看到這,不少觀眾不禁潸然淚下。

為倪大紅的演技折服;

為伏生的命運多舛,而傷心;更被他對《書》的熱愛和崇敬之情所打動。

至此,伏生經過了種種磨難,總算儲存下來《書》的28篇完整篇目。

但因為《尚書》的文字不易懂,於是,他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一直致力於給家鄉百姓講《尚書》。希望能把古代先賢的智慧,傳給後人,福澤後人。

他的講學,廣為流傳,引起了漢文帝的注意。因此,漢文帝專門指派,晁錯掌故向他學習《尚書》。

這個典故後來被歷代的人們,用畫筆記錄了下來。它就是流傳至今的畫卷之一《伏生授經圖》。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所以說,中華傳統文化能一直綿延不絕,正是因為有像伏生這樣的先賢,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而《典籍裡的中國》欄目,透過時空對話的表現形式,把經典典籍《尚書》裡的閃光故事,講給大家聽,演給大家看。

讓大家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接觸到、感受到經典典籍裡的無窮魅力。帶領大家,一起走近經典典籍,看到經典典籍,讀懂經典典籍。

02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央視從2018年開始製作的另一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欄目《經典詠流傳》。

在欄目的第一季第六期,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由陳彼得作曲演唱。

陳彼得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重新詮釋了這首詞,賦予了它新的力量,更加突出了辛棄疾的愛國之情,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而且,由於陳彼得作曲演唱的這首歌曲,飽含深情,激動人心,因而有很多的觀眾,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首中華古典詩詞。

截止到目前,僅一個平臺單個影片的播放量就達到194萬。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再有,在該欄目的第一季第一期,由清朝詩人袁枚的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改編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這首歌,是由支教老師梁俊和他的學生梁越群一起演唱的。

他們用他們乾淨清澈的聲音,告訴每一個平凡的人,在人生這個大舞臺,每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自信的去綻放,屬於自己的青春;勇敢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由於這首歌曲的曲調優美,《苔》的歌詞又帶給人以啟迪和力量,所以,單個平臺單個影片片段,就有239。1萬次觀看。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不難看出,央視借用流行音樂這種表現形式,來演繹經典詩詞,賦予了經典詩詞新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現代人,投入到學習中華古典詩詞的熱潮中來。

對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03

眾所周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種類繁多,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古詩詞的熱愛,早今非昔比,逐漸被大家所淡忘。

可就有這麼一位老師,畢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傾注自己全部心血,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古典詩詞的美。

她就是在2021年2月17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獲得2020年感動中國的、十位獲獎人物之一的,葉嘉瑩先生。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葉嘉瑩先生很高的評價,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關注】我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祖國,是英雄

對一位女士,尊稱為“先生”。這在中國,能獲此殊榮的,是鳳毛麟角。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楊絳——錢鍾書的夫人,也享受此榮譽。

而當你瞭解了她的大半生,你就知道,她當之無愧!

葉嘉瑩,1924年出生在北平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父母從小就教她背誦古詩,誦讀經典。

在她隨後漫長的人生經歷中,主要講講她的四件事。

從這四件事中,你或許能更好的理解她。

第一件事:

在她17歲時,她的母親,因病意外去世,這給了她沉重的打擊。

在那段哀傷的時期,她寫下了八首哭母詩,以寄託哀思。

結果,她發現,透過寫詩,既化解了她的悲痛,又可以留作紀念。

因此,這也成為她日後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和不幸,為了排解內心痛苦,獲得精神力量,而經常採用的方式。

第二件事:

轉眼間,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由於她在古典詩詞教學上的傑出表現,她先後出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她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中國學者之一。

為中國古典詩詞,走向世界的舞臺,讓世界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件事:

1978年春,她在報紙上看到,內地的學校需要教師。便立即給國家教委寫了一封申請信。

她希望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於是,從1979年開始,她利用每年假期,自掏腰包,從加拿大飛回國內,在幾十所大學之間,輪流講學。

如此奔波三十多年,直到2014年,她選擇定居南開。

在她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下,她培養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件事:

前幾年,她成立了“迦陵基金”。把自己多年積攢的積蓄和變賣房產的收入,共計3568萬元,全部捐贈給南開大學,用來支援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

用她自己的話說,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把年輕人引領到,喜愛古典詩詞的道路上,能感受到古典詩詞的美,並從詩歌中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

縱觀葉嘉瑩先生這幾十年,她不光愛詩詞,講詩詞,傳播詩詞之美,還為了傳承中國古典詩詞,傾其所有。

這與伏生的愛《書》、護《書》、傳《書》的精神何其相似。

而正是由於有了千千萬萬的、像他們這樣的、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所以,央視近幾年才接連推出經典文化欄目,並且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在欄目里加入了各種流行元素,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就是為了讓更多的當代人,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學史明智,進而更加自信的走向未來。

TAG: 尚書詩詞伏生中華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