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反目成仇

戰國末年大梁城中,少年劉邦看著冷清的信陵君府心裡充滿失落。他自幼就欽慕無忌公子義薄雲天,特意從沛縣前來投奔沒有想到魏無忌卻已過世幾年。劉邦黯然神傷正準備轉身離去,有人說:“後生稍等!”

劉邦回頭一看,原來是府中一位門客。劉邦問道:“何事?”

那門客說道:“後生,信陵君雖然已不在,但是他昔日好友張耳如今在外黃也在招攬門客。你如果有意也可以前往外黃投奔。”

劉邦一聽喜形於色,連聲道謝後直奔外黃而去。這個張耳是什麼人呢?能夠讓劉邦如此的在意?

張耳、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反目成仇

張耳也是魏國人,他文武雙全,才華洋溢。起初為信陵君府中門客,和無忌公子交往甚密,所以在魏國漸漸的小有名氣。後來因為恃才傲物被人嫉恨,不得不離開在外黃一帶流亡。

這時候,外黃的一位富戶女剛好丈夫去世了,她年紀輕輕的想找一個有前途、有本事的男人。有人就跟她說了:“我們這來了一個大才子叫張耳,年紀不大但是很有本事。原來和信陵君平起平坐談史論道的,你嫁給他準沒錯!”

富家女聽了親自去見張耳。她見面後看到張耳雖然風塵僕僕,但是談吐斯文,舉手投足之間很有威嚴。心中便起了意,隨後就嫁給了張耳,還用自己的家產來資助張耳招攬門客。

這時候剛好無忌公子去世了,門客很多都投向了張耳,張耳的名聲大漲。連初出茅廬的劉邦都聽說過一些,所以他才直奔外黃而來。

在外黃劉邦拜見了張耳,由於兩人都崇拜信陵君談論的很是投機。沛縣和外黃不遠,劉邦經常到張耳那裡,不僅開闊了眼界,也從那裡學習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

而張耳原本只是看在劉邦崇拜信陵君的份上和他相交,此時的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結了一個善緣,對於以後有很大的幫助。於此同時張耳在外黃還有一位好友陳餘,兩人號稱是刎頸之交。

好景不長,信陵君走後魏國再無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很快就被秦軍所滅。不久後秦王嬴政聽聞張耳和陳餘是魏國名士,而且張耳還在外黃招攬門客,於是賞金千兩通緝,兩人改姓埋名潛伏起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點燃反抗秦朝的火種。張、陳兩人前往投奔起義軍。兩人各領一路人馬跟隨陳軍大將武臣到趙國佔領了很多地方。其後武臣被部下殺害,張耳召集殘餘士卒立趙國王室後人趙歇為趙王。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秦朝大軍反擊了,在消滅陳勝之後,馬上又盯上了風頭最甚的趙國。

大將章邯率領百戰之軍連戰連捷,張耳率領的趙軍是才組建不久的隊伍那裡是秦軍的對手,張耳保護趙王歇退守鉅鹿。他想起了陳餘,連忙派人去求救。

張耳、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反目成仇

此時陳餘手中有數萬人馬,但是他害怕章邯於是不肯救援,於是陳餘對張耳的使者說:“秦軍厲害啊!我手上這麼一點人馬就好像是以肉喂虎一樣!一定會全軍覆沒!”

使者回來,張耳可氣壞了。兩人交情開始有了裂痕,隨後在項羽楚軍的打擊下秦軍大敗,鉅鹿之圍遂解。張耳見了陳餘,說:“你我是刎頸之交,為何見死不救?”並且因此而奪取了陳餘的兵權。兩人的裂痕進一步的擴大。

到了公元前206年,項羽大封諸侯,他封張耳為常山王。但是陳餘只是被封為侯,轄三個縣。陳餘很是生氣,他認為項羽不公平偏袒張耳。回到自己的封地後日夜謀劃怎麼報仇,昔日的交情都丟到一邊去了。

項羽大封諸王后不久,齊王田榮首先叛楚。齊地和陳餘的封地相隔不遠,陳餘見此良機,馬上遣使和田榮聯絡向他借兵。

田榮同意了,他覺得如果陳餘成功自己的西邊就有了屏障。於是他調遣精兵加上陳餘的三縣人馬偷襲張耳。張耳戰敗,陳餘把被項羽封為代王的趙歇接了回來繼續做趙王,自己自封為代王並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這邊張耳戰敗,他茫然四顧想到了劉邦。此時的劉邦已從漢中出發佔領關中,在張耳來到後劉邦很是高興,禮遇甚厚。張耳也暗自慶幸,自己當年沒有因為劉邦年輕無名而看不起他。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絡各路諸侯以為義帝報仇的名義東攻彭城。要陳餘共同出兵,陳餘一聽:“出兵可以,必須殺掉張耳。”

劉邦聽了後找了一個和張耳相似的人斬首,把首級送到趙國。但是在攻佔彭城之後,諸侯聯軍隨之戰敗,大軍亂成一團。這時候陳餘才在亂軍之中發現張耳原來沒有死啊!於是他回到趙國後就馬上叛漢投楚。

劉邦回到滎陽,重新啟用韓信。採取中央堅守,側翼迂迴的戰略。用韓信討伐北方諸侯,包抄楚國。在討伐趙國的時候,因為張耳曾經為常山王,所以派他為韓信的副手出井陘擊趙。

張耳、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反目成仇

歷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戰開始了,漢軍萬餘人背水列陣,使用偷襲大營的策略大敗趙軍,陳餘在逃亡之中被張耳追上斬首。這對刎頸之交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了結了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公元前203年,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並且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張敖,也算是報答了昔日的指點之恩。

一年之後張耳病逝,逝前不知道是不是在想:“有時候看似情同手足的朋友卻瞬間反目為仇;有時候看似泛泛之交的人在關鍵時刻卻仗義相助啊!”#翹楚讀書會#

參考資料:《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TAG: 張耳劉邦信陵君門客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