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園離世:曾經撐起半個娛樂圈,“京圈兒”後繼無人了?

謝園離世:曾經撐起半個娛樂圈,“京圈兒”後繼無人了?

文/馮禕

近日,著名演員謝園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1歲。去世前,謝園老師正在拍攝姚晨、白宇、張靜初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假日暖洋洋》。年輕一代中認識謝園老師的人可能不多了,更不會想到,用“謝園”的名字,就可以串出支撐起娛樂圈半壁江山的神秘“京圈兒”。

那是中國影視業剛剛萌芽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同一籍貫、背景的人抱團取暖,他們思考、抗爭、吶喊、表達,在年輪上留下不滅的印記,也給觀眾留下了一個能感嘆“演員很偉大”的年代。

葛優、謝園、梁天,最早的鐵三角

“寶財哥走了。”(《我愛我家》角色名)。看到謝園老師去世的訊息,網上有人脫口而出,而年長一些的觀眾念念不忘的,則是《上海一家人》裡的李阿祥。人們這才發現,其實謝園一直未離開螢幕,即便這幾年大多飾演的是配角,像《一又二分之一夏天》中的教導主任、《我愛男閨蜜》中的老梁、《和平的全盛時代》裡男主的父親等等。

很多觀眾最近看過的謝園老師的作品,是2020年上半年的網劇《古董局中局之鑑墨尋瓷》,他在裡面飾演線索人物戴鶴軒。戲份不多,但幾個動作、眼神和語氣就把這個沽名釣譽,還有些好色的人物立住了。好的演員,只要看到他/她的名字,讓人想起的就是一個時代。

況且,謝園生在一個演員和機遇互相成就的時代。謝園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表演系本科生。“78級”是什麼概念?謝園的同學有張豐毅、張鐵林、周裡京、劉佳、沈丹萍,同屆其他專業還有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李少紅、田壯壯。這陣容,不僅是京圈兒的半壁江山,也是娛樂圈的半壁江山。

謝園離世:曾經撐起半個娛樂圈,“京圈兒”後繼無人了?

《假日暖洋洋》劇照

2020年是謝園從影的第39年,他是在1981年的影片《新兵馬強》正式出道的。2年後,他就接到了人生第一個重要角色——在張軍釗執導的《一個和八個》裡飾演一名奸細——這部戲也是公認的第五代導演。張導2018年在大連病逝,享年66歲。

他另一個濃墨重彩的角色是陳凱歌賦予的。每年一到教師節,盤點那些描寫老師的影片時,我總是會第一個想起那部被低估了的陳凱歌作品——《孩子王》。陳凱歌詩人般的敘事、顧長衛絕美的鏡頭語言和謝園質樸的表演,成就了對特殊時代的隱喻和關懷。

尤其是在長鏡頭靜默的注視下,謝園飾演的老杆甩著兩隻空袖子舞動的一幕,身後是孤獨的校舍,背景是漫漫荒山,身體被束縛到了極致,靈魂也自由到了極致。

據陳凱歌說,謝園為了演這個角色,三個月沒洗澡。那還是演員為塑造角色,任何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年代。雖然《孩子王》受邀去了戛納,但這種西化的鏡頭和超前的敘事方式,讓這部影片在國內只賣出兩個複製。

陳凱歌懂當時的謝園,謝園亦然。戛納歸來的2年後,謝園寫了一篇名為《他叫陳凱歌》的文章,文筆極生動。他說凱歌是白居易的好學生,做起事來總記著他的詩:猶抱琵琶半遮面。果然許多年後,“白居易”成為了陳凱歌的主角。

但被謝園奉為終身知己的,是葛優和梁天。他們這個鐵三角,比張國立、王剛、張鐵林更早。

三人都其貌不揚,也都擁有喜劇天賦。1994年3月,葛優、梁天、謝園合夥開了一家名叫好來西的影視公司,董事會就只有他們三人。可惜的是,公司成立這麼長時間,只拍了一部《天生膽小》,不過憑藉這個電影謝園拿到了百花獎最佳男配。之後公司最重要的事,就成了組織董事會旅遊。或許恰恰是因為沒有利益牽扯,純粹的“酒肉朋友”才能走到最後。筆者唯一一次採訪謝園老師,他選的地方就是梁天開的“梁家菜”。

再往前捯6年,三人差點就合作了。1988年,京圈兒頂流王朔又寫了一部小說,寫的時候三個主角中的兩個就敲定了謝園、梁天,導演米家山在篩選演員照片時,相中了葛優。可惜最終謝園沒有檔期,換成了張國立。這也是張國立向“京圈兒”靠攏的第一次嘗試。戲中,三人開了家“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過”的3T公司,電影叫《頑主》,那時,比謝園年長2歲的葛優已過而立。

現在回看,裡面的經典臺詞都能背出來:“沒辦法,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你就是沒有堅實的臂膊讓女人靠上疲倦的頭”“從來不看書也就不煩惱了”“草地上,開滿鮮花,可牛群來到這裡發現的只是飼料”……典型的王氏腔調。

而葛優的出色演繹,也入了另一個人的眼,那就是還在當小編劇的馮小剛。他透過王朔找到葛優,力邀其出演自己正在撰寫的劇本《編輯部的故事》。這裡距離兩個人定義“賀歲片”還有9年時間。

用現在飯圈兒的話說,這仨兄弟聚是一團糊,散是滿天星啊。

1994年,葛優憑藉在張藝謀電影《活著》中的精湛表演,成為首個問鼎戛納的華人影帝。幾乎是同一年,謝園也迎來了演藝生涯的轉折點:國內獎項他已拿到大滿貫,但在他心中,第五代電影人的情懷卻丟了,所以他不想玩了。就像他在《他叫陳凱歌》裡最後那句話說的那樣:“凱歌回了臉,我回了頭,並再也不曾相見”。那之後,螢幕上少了一位演員,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壇多了一位老師。他最得意的三個學生余男、左小青、邢佳棟,也都是演技精湛且低調行事的人。

一個演員的離開並不能阻止“京圈兒”的擴張。1992年“資社之爭”塵埃落定,市場經濟下,拍電視劇不再是國有單位的專利。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此改變,“京圈兒”不再拘泥於籍貫、出身,多少人擠破頭要進入的這個圈子,成了利益局。

初代“京圈兒”關鍵詞:大院子弟

有人說,1985年是“京圈兒”的誕生年。在這一年,葉大鷹認識了王朔,彼時的王朔已在作家圈站住了腳,而葉大鷹還在電影學院上學,經朋友介紹,兩個大院子弟成了朋友。

兩人還有另一位共同好友,同樣是大院子弟、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的鄭曉龍。鄭曉龍的妻子是《人民文學》的編輯,自然與王朔相熟,1984年時,他就把王朔的中篇小說《空中小姐》搬上了熒屏。同時,提攜了兩個非大院子弟:馮小剛和趙寶剛。前者聰明,是機會主義者,後者默默奉獻,不計較功勞。

同樣是1985年,鄭曉龍讀王朔和前妻沈旭佳合寫的《浮出海面》時,連聲讚歎,吸引了馮小剛的注意。馮小剛第一次接觸到王朔的作品,便入了迷。鄭曉龍在他的央求之下,向王朔引薦了這位“迷弟”。若非這次歷史性會面,馮小剛也不會因此結識另一個大院子弟——王中軍,這是後話了。

謝園作為初代京圈兒一員,自然也演過王朔的作品,1988年葉大鷹把王朔的《橡皮人》改編成了《大喘氣》,謝園主演,現在想起最後變成橡皮人的鏡頭,很多當年的觀眾還是會嚇得一激靈。雖然王朔憑藉它擺脫了“流行作家”的惡名,謝園也因此獲得1989年的金雞獎最佳男演員,但這樣的影片在那個年代還是被認為過於新浪潮過於實驗性了。

至於王朔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愛你沒商量》和《無人喝彩》,也都恰巧是他作品中最不迎合觀眾口味的兩部,自然也是最不火的。

1989年,鄭曉龍要做一個“室內劇”。就在前一年,王朔的四部小說剛剛被改編成電影,史稱“王朔年”。鄭曉龍自然第一個就想到了讓王朔來當編劇,幾個人一琢磨,便鼓搗出了轟動全國的《渴望》。

同年底,王朔和同是編輯、文學青年的大院子弟馬未都等人,創辦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這次眾人決定再做一部喜劇,就叫《編輯部的故事》。但臨開拍前,劇本找不著了,王朔想起了馮小剛和趙寶剛,兩人一個當聯合編劇,一個做導演。那時馮小剛模仿“偶像”文風已駕輕就熟,趙寶剛也做了幾年“不署名”的導演。選演員時,馮小剛滿腦子想的都是葛優,那時葛優已經憑藉《頑主》打響了知名度。就這樣,馮小剛又透過王朔認識了葛優。幾個人湊在一起,《編輯部的故事》成為了當年的爆款劇。

自此,趙寶剛和馮小剛正式被“京圈兒”接納。前者拍了王朔的《過把癮》,從主演江珊、王志文到主題曲,紅得一塌糊塗。後者先是和鄭曉龍合作編寫了《大撒把》,後從王朔那裡拿來了《空中小姐》的改編權,拍了他的電影導演處女作《永失我愛》。

後來,馬未都召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的人重聚,又弄了個劇本,乾脆就叫《海馬歌舞廳》。雖然複製的是《編輯部的故事》的路子,但質量差了很多。馬未都見狀徹底打消了進軍影視圈的念頭,轉而去搞了收藏。

據說《編輯部的故事》熱播時,一個業已成名的男演員太過入迷,把飯都給燒煳了。這個人,就是另一個大院子弟姜文。他找到鄭曉龍,表示自己想試試電視劇,當時鄭曉龍手中的戲便是《北京人在紐約》,馮小剛不僅是編劇,還是執行導演。

演完《北京人在紐約》,透過鄭曉龍結識了王朔的姜文,為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找到了文字母體——王朔的《動物兇猛》,隱喻大院青春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上映,便一鳴驚人。而姜文的同學兼發小英達,自然也跟著哥們兒進了圈兒。

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被視作流傳最廣的京圈兒作品之一,導演英達和女主演宋丹丹彼時還是恩愛夫妻,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在戲裡飾演傅明同志的鄰居兼“死對頭”,副導演林叢是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林兆華的女兒,編劇之二的梁左、梁歡和主演之一的梁天是三兄妹,同時也是王朔介紹給英達的,“小妹”趙明明當時的老公是英寧——英達的堂弟,楊立新是人藝的老演員,客串名單上的葛優、趙忠祥、姜文、夏雨、馬羚、蓋麗麗、倪大紅、劉蓓……也幾乎都和“京圈兒”沾親帶故。順便說一句,那時的謝園和馬羚還是一對兒。再看觀眾席,還會發現陳凱歌、王朔、馮小剛混在裡面充數。

“京圈兒”果然是個圈兒,這不就圓回來了嘛。

圈子仍在,人卻變了

1990年代初,大大小小的影視公司站到了風口上,在《愛你沒商量》收視敗北後,王朔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開公司上。他第一個想到的合夥人,就是馮小剛。比起固守藝術性、遭遇了幾次收視慘敗的鄭曉龍,馮小剛更懂得審時度勢,精準地迎合觀眾的趣味。兩人一拍即合,創辦了好夢公司。《甲方乙方》裡的“好夢一日遊”就源於此。不再產出劇本的王朔,發掘出了《一地雞毛》的作者劉震雲,就這樣,這位北大才子也進入了“京圈兒”,為日後《手機》牽扯出的恩怨,埋下了伏筆。

不知道人們還記不記得27年前那場“人文精神大討論”,《上海文學》發表《曠野上的廢墟》,矛頭直指王朔的“痞子文學”。媒體封殺令接踵而至,“王朔”這個名字被影視圈避之不及。心灰意冷下的王朔,去了美國,而馮小剛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商業片。

初代“京圈兒”的人老的老、走的走、頹的頹,自然需要新鮮血液供氧。《血色童心》的主演梅婷是導演葉大鷹的“迷妹”,後來兩人又合作了《紅色戀人》,一個大學沒畢業的小姑娘就和炙手可熱的張國榮對上了戲。遠赴美國前的王朔,也把徐靜蕾介紹到了《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後來徐靜蕾拍《我和爸爸》,主演是葉大鷹。她的電影《夢想照進現實》,劇本來自王朔。這部戲的原著作者,也曾是海馬影視創作中心的一員——大院子弟海巖。導演則是趙寶剛。

謝園離世:曾經撐起半個娛樂圈,“京圈兒”後繼無人了?

1990年代,謝園,葛優,梁天。

趙寶剛和海巖由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合作:《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在那個年代,除了張藝謀的“謀女郎”和周星馳的“星女郎”外,能左右紅與不紅的便是“巖男郎”和“巖女郎”,孫儷、佟大為、文章、陸毅都是海巖劇出身。另外兩個海巖劇的“御用”導演汪俊、劉心剛也被納入“京圈兒”。

自1994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之後,好萊塢大片在中國不斷地攻城略地,1995年,成龍又用《紅番區》告訴了內地觀眾什麼叫“賀歲檔”。

時任北影廠廠長的韓三平找到馮小剛,說北影願意出資,只要他能拍出賀歲片。就這樣,一部處處透露著馮小剛人脈圈的《甲方乙方》誕生了,劇本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演員從葛優、何冰、英達,到楊立新、劉蓓,依舊是“京圈兒”的熟臉。客串“吃雞”老闆的葉京,可能觀眾看著眼生,但他可是王朔的發小兒,也是導演,傅彪就是他發掘出來的。

影片上映,票房大賣。同是大院子弟的王中軍和王中磊開了家華誼兄弟,當時還是主要依靠賣廣告獲得盈利,但影視業像一個巨大的“金礦”令他們蠢蠢欲動。他們先後投資了姜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結局我們都知道,只有馮小剛讓他們賺了錢。自此,華誼和馮小剛便鎖定了,算上之後加入的趙寶剛、汪俊、劉燕銘,第六代導演陸川、滕華濤、路學長(已故),以及“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帶來的40多位藝人,從電影圈到電視圈,華誼一家獨大。馮小剛和趙寶剛也實現了在“京圈兒”裡“階級”的質變。尤其馮小剛,再不是一些人口中的“馮褲子”了。

這裡隨便挑出一個人,都能串出一系列名字。比如滕華濤的父親是中國第四代導演滕文驥,讓謝園獲得金雞獎的《棋王》,就是他執導的。滕華濤有一個閨蜜叫馬伊琍,這也是為什麼滕導的電視劇裡總出現文章的原因了。不過馬伊琍最早接觸“京圈兒”,是以第六代導演管虎女朋友的身份。滕華濤最出名的電影是《失戀33天》,女主角白百何是葉京推薦的,她曾演過葉京執導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並和另一位大院子弟陳羽凡相戀。據說,她就是在參加滕華濤婚禮時拿到《私人訂製》女主的。

後繼者還在湧現,吳亦凡參演了徐靜蕾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和管虎的《老炮兒》,和關曉彤談戀愛的鹿晗演了滕華濤的《上海堡壘》。還有“京圈兒”主力軍的直系後代們,王京花的兒子董子健、楊立新的兒子楊玏、宋丹丹的兒子巴圖、張健的兒子張若昀……至於觀眾最愛八卦的“京圈兒”公主,已經從宋丹丹、許晴、劉蓓、徐靜蕾,到王珞丹、白百何、關曉彤,換了好幾代了。

2018年春節,馮小剛家宴上一段“逼女演員跳舞”的影片在網上流傳,“京圈兒”這個詞又被大眾翻了出來。隨著各地資本湧入娛樂圈,在實力面前,籍貫也沒那麼重要,葛大爺不也是“西北圈兒”張藝謀的寵兒嘛。至於和馮小剛、葛優都很鐵的陳道明、張國立,標籤感更沒有那麼重。

在商業和藝術的博弈下,每個人都在變化著。陳凱歌越來越“魔幻”,馮小剛越來越“嚴肅”,王朔神龍見首不見尾,葉大鷹幾乎被年輕一代遺忘,鄭曉龍靠著《甄嬛傳》才打了翻身仗,與謝園早期作品最相關的作家阿城,這幾年近乎隱居,不管葛優有沒有新作,評分是多少,都不妨礙他在觀眾心中“人民影帝”的稱號,梁天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最近的作品是在嚴歌苓的電影《媽閣是座城》裡客串一個老闆。

2018年馮小剛宣佈《手機2》開拍,再度揭開崔永元的傷疤,不但馮小剛的“上位史”被網友扒了個底兒掉,還間接引發了查稅風波。

幸好,這些罪,謝園老師都沒受。

馬未都在悼念謝園的文字裡寫道:謝園的藝術有神聖感,那時的電影人沒人知道,金錢還可以左右藝術,所以那個時代的人今天看來還有些迂腐,與謝園不熟的人看謝園就有些迂腐,頂著電影學院教授的帽子,老是談表演,老是糾結於藝術的高低,不知市場的深淺。

正如謝園所說:“當年我們的真誠是一紮就疼的,而現在,無論我們怎樣針灸都無法觸到那個穴位了”。

TAG: 謝園王朔圈兒馮小剛葛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