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在當代西方文藝作品之中,

金髮女郎的形象總是那麼不盡如人意,她們是喜劇片裡的拜金女,是恐怖片裡的自負炮灰,也是胸大無腦,粗俗幼稚的代名詞

那麼西方文化中為什麼會出現對金髮女郎的偏見,這或許要追溯到上世紀剛剛起步的電影藝術,以及那些臉譜化金髮性感女郎。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早期電影定格的藝術形象

二十世紀初期,隨著電影技術的日益成熟,大量生動有趣的熒幕形象被電影工作者創造出來,

1921年,

由格洛威亞斯旺森出演的默片

《安娜托爾韻事》

於美國上映,斯旺森憑藉自己出眾的表演技巧,塑造了一個愚蠢且天真的金髮女郎形象。

《安娜托爾韻事》的大獲成功讓當時的電影人意識到,

拍一部有著性感金髮女郎出演的電影要比認認真真做故事更容易成功,與其在電影中闡述思想,不如迎合當時主流的男權思想,寫幾個臉譜化的女性角色。

於是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量類似電影上市,一批又一批金髮女星登上舞臺,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大名鼎鼎的

瑪麗蓮夢露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1955年9月16日,

瑪麗蓮夢露站在紐約街頭的地鐵通風口拍攝電影《七年之癢》

,夢露身著一襲白色一群,腳上穿著一雙白色高跟鞋,被從通風口底下噴出的冷風掀飛裙襬。這一場景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也奠定了夢露的

性感女神

的地位。

《七年之癢》奠定了夢露巨星的地位。在片中,夢露所扮演的角色擁有金髮碧眼、純潔無知、天真快樂、性感撩人等特點,這些特點構成了歐美文化之中一塊金字招牌——

金髮無腦美人,這一獨特形象通常擁有成熟的,能勾起男性慾望的美好肉身,卻同時伴隨著孩童般的智力與心靈。

而之後的夢露的幾部作品,使得金髮女郎的形象變得更為完善。

在《紳士喜愛金髮女郎》和《願嫁金龜婿》兩部喜劇片中,夢露飾演的金髮女郎多了物質拜金的特性,在這兩部作品中,夢露飾演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魅力令無數男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此後,福克斯影業公司將性感作為夢露電影的最大賣點,其出演的角色是

千篇一律的金髮女郎

。夢露在影片中的形象越來越單純與易變,這進一步鞏固了“金髮無腦美人”的刻板印象。

自夢露之後,金髮女郎就正式和"性"字聯絡到了一起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意識開始崛起,女權主義者將金髮女郎的形象視作一個消極的、被觀看的男性慾望物件,其性感是服務於男性視覺快感的。

雖然女權主義者的初衷是表達

男權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壓迫和改變

,但是她們打心眼裡歧視金髮女郎的行為,無異加重了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反而使得擁有金髮的女子在生活中遭受到更多的非議及歧視。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金髮女郎的形象演變

儘管金髮女郎在當代西方文藝作品中的形象並不討喜,但畢竟人類是最純粹的視覺動物,金髮帶給人的衝擊力和美感遠遠大於其他髮色,這也是很多歐美女性熱衷於將頭髮染成金色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人對金髮的狂熱,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就已產生,在當時的神廟壁畫當中,古希臘神話中的美神阿弗洛狄忒被畫師臆想為散發肉慾誘惑的

金髮女性

數百年後,汲取希臘文明的羅馬帝國建立後,生活在南歐地中海的羅馬人對金髮的狂熱達到頂點。在接連征服高盧,不列顛後,

古羅馬人接觸到了擁有高大身材及金髮碧眼的凱爾特遊牧民族,這令身材矮小,髮色較深的羅馬人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自認高貴的羅馬人自然不能在這種方面輸給被他們征服的野蠻牧民,為了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心,羅馬城中掀起了一股

漂染金髮

的熱潮,在當時,羅馬城中的理髮師已經能熟練掌握山毛櫸脫色技術,而大量的高盧及凱爾特人俘虜也為羅馬人提供了源源不斷假髮來源。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統治了整個歐洲,神職人員為了禁止這種所謂的不正之風,多次釋出警告聲稱

染髮是不道德的行為,金髮女子是不潔的化身。

然而神職人員的警告並沒有改變歐洲人的審美觀念,甚至神職人員自身也無法逃脫熱衷金髮的“真香定律”,現如今我們仍然能在

西方古修道院中看到大量描繪金髮女郎的宗教壁畫

而這也表明,金髮女郎在當代的刻板印象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古早年代,人們基於最傳統的審美視角,對金髮女郎並沒有太大的惡意。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揭開金髮女郎的假面

“金髮無腦美人”歸根到底是上世紀前中期男權主義社會下,

依照男性慾望而建立起的女性形象,成為專門為男性觀眾服務的性感機器,

擁有金髮的人在這種絕對權力的話語權下,成為強權社會下消極性質的犧牲品。

"胸大無腦的金髮美人"意味著女性主體慾望表達的缺失,只是空有美好皮囊的男性附庸,使得女性觀眾無法對金髮無腦美人產生認同

同時“金髮女郎”只是文藝工作者創造出的虛幻形象,是男權社會下空洞的戀物傾向,這一點從上個世紀早期的電影中可窺一二,浮誇的劇情和誇張的表演手法意味著“金髮女郎”的形象並不符合現實生活。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這種不符合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說是

當時的男權社會對女性主義崛起的一種對抗

。彰顯了在戰後思想解放的浪潮下,

傳統男權主義受到婦女解放運動的衝擊,從而產生了文化焦慮。

傳統男權只能透過塑造虛假的女性形象嘗試做一個偷換概念的行動,試圖將女性臉譜化,弘揚並不正確的價值觀,而選擇

"金髮女郎"

作為主要物件,恰是由於其在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將原本美好的女性氣質汙名化,從而達成顛覆婦女解放運動的根本目的。

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

也許在文藝工作者的眼中,

金髮女郎=胸大無腦是一種藝術加工方式

,並不包含對這一群體的惡意及人身攻擊。但是人們對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已經在社會中形成,或多或少對這類群體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2004年,一篇來自英國皇家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接觸關於金髮女郎刻板評價的金髮女士,心智多少都會出現下降的趨勢,因此該項研究也被命名為“刻板印象威脅”。

誠然,這種刻板印象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心理傷害,時至今日,我們仍無法相信夢露會對海明威等文學大家的作品頗有興趣。在我們的思想中,她不過是一個美麗無腦,只知道依附男人的愚蠢美人罷了,

"金髮女郎"一詞早已經成為制約她靈魂的桎梏,而這也成為她最後香消玉殞的一個誘因。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而西方文化對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也蘊含著

歐美文化中的種族問題,要成為男人慾望的物件,必須是一位白人女性,而金髮碧眼又暗示了種族的純正

。也就是所謂的

白人女性被認為是白人男性擁有的最高價值的財產。

這種偏“物質”上的擁有將受到其他種群的羨慕,而金髮女郎卻能喚起男權社會里大男子主義者的保護欲或虐待狂的情感,在西方文化中,金髮女郎只能是一個性的客體,充斥著種族主義傾向。

如今,金髮女郎在當代藝術作品之中,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愚蠢、拜金並依附男子。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雖然當下婦女解放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對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已經不是男權社會下對女性的壓迫,女性自己也會將“金髮女郎”當作消遣的工具。而是整個社會對少數群體的刻意歧視。

刻板印象及社會危害

刻板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佔據社會主流話語權的人對少數群體的不理解與歧視

,諸如美國社會對亞裔小眼睛、學習好這類偏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

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對整容手術及部分人生活方式的誤解,形成了諸如

"網紅臉""綠茶"

等對少數群體的刻板印象。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儘管含蓄的中國社會

並不會在明面上形成對該類少數群體的歧視,文藝作品中也鮮有當代刻板印象的體現,

但是對少數群體的刻板印象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少數群體的求職過程中,不專業的hr很容易被其樣貌或者特點吸引,而忽略掉其工作能力和職業匹配程度,而在婚戀市場當中,少數群體會因為社會對其刻板印象而被打上低質使用者的標籤,而這些不專業且膚淺的刻板印象帶給少數群體的傷害卻是無法估量的。

在網際網路極其發達的今天,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源頭,而人們也可以在網路上肆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網路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資訊洪流,網路漸漸從一個交流平臺變成了控制公共話語走向的工具。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羅蘭巴特曾有一言:

人們存在於面前這個矛盾達到了極限狀態的時代,所有的諷刺以及嘲諷都變成了萬人敬仰的真理。

可以說,網路和文藝作品的發達加劇了當下社會人們對理性的忽視以及對娛樂化的過度追求。

在當代社會,越理性的觀點和內容難以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而媒體和文藝工作者為了獲得點選量和利益不惜編造虛假新聞,撰寫引戰文章,編一些毫無營養的搞笑段子,而這些都形成了

對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當我們在新聞和文藝作品中看到關於諸如

綠茶,金髮女郎以及女司機的

形象時,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媒體和文藝工作者想讓我們看到的,這些都是媒體和文藝工作者精心挑選出來的結果,

也是資訊受眾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性接受所產生的結果。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刻板印象帶來了媒介和資訊接收者的雙向互利消費,形成了一個消極迴圈。而這種迴圈也使刻板印象深深紮根在當代社會中。

結語

無論是“金髮女郎”還是“女司機”“綠茶”等詞,

都是對單一群體的膚淺臆測,是對少數群體赤裸裸的刻板印象攻擊,是傳統男權社會試圖對部分女性群體的壓迫。

上世紀中期,僅透過部分電影和文藝作品就奠定了“金髮女郎”的負面刻板印象。

那麼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刻板印象更容易在社會中形成,當代新聞報道和文藝作品之中,大量博人眼球的網路新聞和奇葩劇情層出不窮,

女性形象漸漸被固定化,偏見化

雖然我們無法忽視男女之間的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及生理差異,但是

消費主義的盛行嚴重影響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形象

,諸如

"奢侈品","拜金"

等標籤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愈發普遍,甚至女性自己也在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貼上刻板印象的標籤。

西方人“金髮女郎=傻白甜”的設定,怎麼來的?

我們要敲打刻板印象這堵高牆,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善於利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而不是被所謂的文藝作品牽著鼻子走,甚至成為他們發聲的喉舌。

只有保留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輕易左右,才能真正摧毀刻板印象這堵社會高牆,阻止偏見共識,才能真正較少對少數群體的迫害及歧視。

TAG: 金髮女郎刻板印象金髮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