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孩子做作業,破壞了感受習慣將得不償失!

作者簡介:

Pumpkin

媽,國家心理諮詢師、沙盤諮詢師,只寫真實、有趣、有乾貨的育兒文章。

雖然Pumpkin明年才上小學,但我也提前體驗了一把老母親“陪寫作業”的焦慮,那就是陪他練琴。

聽說每一個學鋼琴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後悔自己小時候沒學鋼琴的家長,對,Pumpkin爸就是那個家長,他深深地感覺到,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學鋼琴,導致打遊戲手速不夠快,在Pumpkin爸的強烈堅持下,Pumpkin就走上了學鋼琴的“不歸路”。

果然,Pumpkin剛開始學鋼琴時,調皮的本性就顯露無疑。上課不到10分鐘就開始忍不住要搗蛋,於是老師只好把一節課分成兩次上。練琴的時候同樣不安分,沒練一會就如坐針氈,左顧右盼。

陪Pumpkin練了兩次琴,我不禁對人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是動畫片不好看嗎?是滑梯不好玩嗎?為什麼,為什麼要讓他來學鋼琴,這不是自找罪受嗎?!”我想大部分有過陪娃練琴經歷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懷疑。

催促孩子做作業,破壞了感受習慣將得不償失!

直到第三次陪他練琴時,我做了降焦慮作業,才感覺整個人都好多了。

下面是帶Pumpkin練琴時我做的降焦慮作業:

今晚帶Pumpkin練琴,這傢伙仍然是拖拖拉拉,練一遍就要玩東玩西,一會要貼一下貼紙,一會就在琴鍵上亂彈一通,而老師要求練習的兩個曲子加起來要練14遍,這得練到什麼時候啊!回家還要洗澡、刷牙,要是睡得太晚第二天起床沒精神,又要吵喳喳的,萬一睡眠不足影響長身體該怎麼辦……想到這裡我就頭疼、焦慮,心裡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內心戲是:抓住他的曲譜往地上一摔,衝他吼道:別學了!此時焦慮值滿10分。

腦補了一下這個畫面後,我把凳子拉遠一點坐下,拿出手機看看

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感覺自己冷靜了一些,焦慮值降到8分。

然後我平靜地對他說:“我們練到8點40分就回家,到了時間還沒有練完老師要求的次數也不練了,你自己把握時間吧。”然後我拿起手機上起淘寶來。讓Pumpkin自己安排時間,同時

我放下一定要練夠次數的執念

後,焦慮值降到5分。

Pumpkin有點著急了,然後自己開始練了起來,練了好幾遍,都挺認真的。

看到他那麼認真,兩首曲子也練得不錯,我故作驚訝地說:“哇!這兩首新曲子昨天你還不太會,怎麼今天你都能練得那麼熟悉了呀,是怎麼做到的呀?!”

Pumpkin很開心,我又繼續說:“後天上鋼琴課,一定會讓劉老師大吃一驚的!她肯定會表揚你的。”

Pumpkin非常開心,也很得意,狀態也好了很多。我提醒Pumpkin說:“現在還有20分鐘了,我們看看能不能把剩下的5遍練完。”這時我的焦慮值降到了2分。

然後Pumpkin開始練了,又彈了幾遍之前的曲子給我聽。這兩首舊曲子他彈得非常熟練,不看譜也能彈,我又驚訝地稱讚了他,還給他錄了像,說發到家庭群裡給爺爺奶奶看。這時我的焦慮值降到了0分。

(降焦慮作業的格式,就是當發生某件事情時,感受剛開始焦慮值是多少,後來我們做某些事情來調整後,再感受下焦慮值降到了多少。)

最後我們在8點35分就完成了練琴要求,回家路上Pumpkin一路都很高興,還邊走邊哼譜,看得出來,他很有成就感,這成就感一是來自於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老師的作業,二是把原本不熟悉的曲子練得很熟練了。

這時我也理解了,為什麼他一開始總是磨蹭,因為練新曲子他老是出錯,所以有點畏難情緒。幸好我沒有催促他,也沒有強制要求他彈夠次數,而是放鬆了心情,把時間安排的權力交給了孩子,自己只做提醒和調整狀態的事情,結果反而讓孩子完成了任務,也獲得了成就感。我理解到這就是屈開老師所說的“家長負責調狀態,孩子負責拿成績”的含義。而之後也終於有了歲月靜好的練琴畫面。

從以上的降焦慮作業中,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父母的焦慮情緒,其實是來自於以下兩點:

一是豐富的、誇張的聯想。

本來Pumpkin只是練琴拖拉,但我卻想到了晚睡、想到了第二天起床、想到了影響長身體……然後,我就開始不淡定了。其實在心理諮詢的ABC理論中,這就屬於不合理信念中的一種:

糟糕至極

。本來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人們很容易把它想得特別糟糕。

在印度電影《起跑線》中,那位媽媽一想起孩子不能上名校,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就會融入不了社會,就會失去自信,變得孤獨和自卑……最後就會學壞,就會吸毒。正是出於這誇張的想象產生的焦慮,才讓媽媽形成了“一定要上名校”的執念,才折騰出後面許多事情來。

二是目的性太強帶來的執念。

比如最開始我想著一定要練夠老師要求的次數才行,但換個角度看,在培養興趣的時候如果目的性太強、要求太多,尤其是在孩子狀態本來就不好的時候,其實是會破壞孩子的感受習慣的。這種執念屬於常見的不合理信念中的一種:

絕對化要求

。我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有這個執念,這個想法像是長在腦子裡一樣理所當然,以致我們往往不會拿出來仔細推敲有沒有必要。

有些家長可能會質疑,難道對孩子有點要求設點目標,不行嗎?有目標當然是可以的,只是這裡需要澄清目標和執念的區別。

合理目標是透過理性地判斷、合理地評估後確定的,在追求目標時,會考慮更多可能性、關注過程以及從中獲得的收穫,並可以及時調整的。

而執念是缺少這些理性的思考,為了達到結果而不顧實際情況,如同一葉蔽目,

它會遮擋我們看到真正重要的東西,最終反而偏離了真正的目標。

講一個關於執念的例子。我媽小時候,我外婆常常因為錢的問題跟外公吵架,每次他們吵架的時候我媽就特別難受,暗暗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賺很多的錢回來,這樣外公外婆就不會再吵架了。一個孩子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也很可愛。但我媽的念頭是:錢是很重要的東西。這個想法慢慢根深蒂固,成為了一個執念,結果怎樣?她與我爸結婚後也經常為錢的事情吵架,直到現在。這個執念,遮擋住了我媽小時候真正渴望的東西:家庭和睦。所以與自己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

再比如說學習,很多家長總忍不住去催促孩子、監督作業、指責成績……可是這樣一來,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良好感受,讓孩子變得不愛學習、討厭學習了。像上面這個降焦慮案例裡,我們想要孩子完成老師要求的練習量,這是一個目標和要求,但當孩子狀態不好時,我們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和預期,而不是將這個目標變成執念,因為一旦變成了執念,我們就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我們會因為過於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和期待的目標,而忽視了孩子當下的障礙、感受和心理需求,而這常常是破壞孩子對學習的感受習慣的主要原因,而最終結果也會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Pumpkin

媽媽說:

知道了焦慮情緒的來源,加上寫降焦慮作業,會讓父母減輕焦慮、放下執念的,這是我們培養孩子對學習良好的感受習慣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父母不做催促、管控的事情,只做提醒、調整狀態的工作

TAG: Pumpkin焦慮執念孩子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