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但願她永遠不會改變”,無論是正在經歷的,還是已經逝去的,“青春”二字總能勾起大家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近期,由優酷出品的青春文化紀實節目《念念青春》正在熱播。作為優酷在文化紀實品類節目上的全新嘗試,《念念青春》有其鮮明獨特性——藉助個人敘事文字,進行集體式青春記憶。

此次《念念青春》的創作採用了“紀錄片+綜藝”相結合的方法,以紀錄片的拍攝方法拍攝綜藝,既可以滿足觀眾們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又可以為節目增添趣味。節目上線以來,獲得不少觀眾的追捧,“每個人的青春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成長曆程,多年後回頭看看,你會發現青春真的美妙!”“瞭解他人的青春故事,體驗他人的成長世界”……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念念青春》以“青春”為軸,“文字”為線,用一場場特別的青春唸誦會開啟大眾對“青春”這一話題的再探討和新思考。阿里文娛優酷文化中心總監、《念念青春》總製片人王曉楠表示,“希望節目傳遞給當代年輕人昂揚向上的精神,獲得共情和透視自我的勇氣”。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創新形式

完成青春題材的實驗性表達

如果請你把青春時期寫下的私密文字在眾人面前大聲念出,你願意嗎?張艾嘉和她的朋友們就開始了這樣一場“實驗”。節目中張艾嘉作為“青春聆聽者”,邀請周華健、劉若英、周深、五條人、李雪琴、黃永玉、丁真等老友新朋,透過分享他們個人青年時期的文字、塗鴉、摘抄去懷念青春,並在有儀式感的青春唸誦會上進行演繹。和聚焦青春的節目相比,《念念青春》更關注“青春文字”的個人化講述,並探索不同“青春文字”對應的時代印記。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作為張艾嘉的首檔青春紀實節目,該節目呈現出一種人文情懷。多年以來,張艾嘉作為擁有演員、歌手、導演等身份的多棲藝人,始終以知性、走心的文藝風格出現在大眾視野。此次作為《念念青春》的節目主理人,是她的全新嘗試。節目中的張艾嘉,以“長者”的形象出現,她會發表看法,分享自己曾經的經歷,但更多的時間是聽其他人在表達,關鍵時刻還會丟擲一些關鍵的發問,引發觀眾思考。關於“青春是什麼”這一定義,張艾嘉帶著探尋的眼光有備而來,希望能從眾嘉賓口中,挖掘出青春的多面解讀。

明星與素人的搭配,更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節目中不僅有風格各異的明星嘉賓們敞開心扉回憶青春往事,還有很多素人分享年少時的趣事、理想和感悟,大家一起聊那些沒成功的戀情、沒完成的夢想、沒結果的叛逆……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曾經遭遇嚴重車禍的素人嘉賓,用說唱形式道出了年少時期的心境:“這已經是第九百九十九次想放棄,但也已經代表九百九十八次我都選擇了繼續”;溜溜球世界冠軍楊元慶,講述了自己與溜溜球結緣的經歷,也在日記中表達了對父親支援他這一“非主流職業”的感恩:“但願我這一生的努力都能成為您的驕傲”。引入素人的青春故事,多元化表達讓節目與大眾有了更多情感共通的橋樑。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頗具儀式感的“青春唸誦會”是“青春文字”得以呈現的空間場域,也是聚合相關人物和故事的關鍵紐帶。周華健在唸誦會上分享了一段被“別人家孩子碾壓”的青春苦楚。讀書時,鄰家住著愛炫耀的學霸一家,無形中使得周華健青春時自卑又內疚——“父母期許小孩成績優異,望子成龍,理所當然。而當我力有不逮,人自然就會倍感內疚,倍感不孝。我的高中年代都是在鬱鬱寡歡、膽戰心驚中度過,既沒有成就感,更沒有任何精神寄託,剩下的只有內疚感。”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故地重遊式的走訪,帶給青春話題更具縱深感的表達。在第三期節目中,這種伴隨式記錄體現更為明顯。五條人再次回到家鄉海豐,仁科和茂濤帶著張艾嘉來到家鄉舊的客運車車站、夜市攤、海邊……這裡是他們每次回到這座城市的必到之處,承載著他們追求夢想的全部記憶。在家鄉客運車車站,開啟兩個行李箱,仁科與張艾嘉分享了自己天馬行空的畫作,茂濤展示了自己淘來的各種唱片,這些是他們觸碰音樂的開始,也是他們之後創作的靈感來源。

《念念青春》採用新穎的表達方式,交織、描摹出多樣的青春色彩。嘉賓們在暢談過往的同時,分享著屬於青春的記憶,讓曾經的過往成為如今的故事。青春,並非僅僅發生在當下,每一代人以及不同的個體都有著各自的青春記憶。

挖掘鮮活青春故事

描摹“青春眾生相”

《念念青春》邀請的嘉賓陣容橫跨不同的時間維度,呈現出不同的“青春眾生相”。既有周深、李雪琴這樣正青春的“90後”,也有黃永玉先生這樣越活越年輕的“20後”。節目中還涉及諸多青春話題、迥乎不同的青春態度、以及跨代際的青春觀點碰撞等。各方面合力之下,使得節目極具情感濃度,向觀眾們傳遞出一種極具共情力的“精神力量”,給予當代年輕人溫暖踏實的心靈慰藉。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不同的“青春文字”勾勒出不同的青春記憶。周華健兒子周厚安小時候的影像、作家劉同青春時期的日記、攝影師金浩森外婆的照片等不同文字,都成為開啟其青春話題的重要道具。節目中,作家劉同朗誦年少時的日記並感謝“曾經矯情的自己”,金浩森為自己年輕時的“傷痛文學風”害羞到臉紅,也因回憶和外婆的往事而哽咽……

開啟“青春文字”的過程,既是回憶過去的青春,也有對當下和青春的思考。唸誦者們不僅分享了他們青春的困惑,也談到如今他們的釋懷。真實的個人青春敘事文字下,關於青春的不同形態在《念念青春》中被一一展現,構建起多元的青春群像:自稱“一百零八線”的演員馮逾,曾表演吞拳頭證明自己的特別,以得到更多演出的機會;在成都街頭坐著輪椅賣畫的畫家大夢拒絕被同情,只想證明自己和普通人一樣;主持人龔凡分享自己的青春叛逆經歷,“因為不一樣,總是想與全世界對抗”……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青春是個極具共情力的話題,所有人都能從中得到獨屬於自己的人生況味,它不僅是一種時間維度上的狀態,更是一種心境與態度的表達。節目展現了最為真情實感的青春經歷,透過別人的青春,觀眾們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好像在每個城市長大,會遇到的青春,會經歷過的,都可能會影響到你成長,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那麼的感人、珍貴,有迷失、有後悔、有遺憾,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可是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念念青春》希望藉助最真實的個人青春敘事文字,開啟多數人已經淡忘的青春記憶。

每種青春都有存在的價值

搭建自我認同的心靈之旅

“如果青春是道選擇題,我們到底要和別人一樣,還是不一樣?”《念念青春》以“接受不同”為主題,帶出“青春需要認同和愛,每種青春都值得善待”的價值表達。首期節目,周深作為應邀嘉賓,坦露青春心跡,見證了許多人不一樣的青春往事。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節目中,周深聊起小時候因嗓音特殊遭到嘲笑的事情,表示“小時候因為不自信,總想和別人一樣”,張艾嘉對此做出精闢總結,“小時候我們害怕成為異類,長大後又害怕跟別人一樣”。關於青春時期的身份認同,兩人進行了一番走心治癒的對話。周深娓娓說出成為歌手以來的心路歷程,唸誦會上,周深說成長就是要接納不一樣的自己:“希望你們不要害怕自己的不一樣,也許它給你們帶來過傷害,但是也因為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光才更加閃耀,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有光,也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有夢。”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作家劉同,分享了自己二十多歲時一直是諂媚型人格,直到三十五歲才與自己和解,開始認同自己的寫作,“沒有無法面對的過去,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曾經矯情的自己”的語錄令不少網友深有共鳴。大夢則講述了自己的追夢故事,“別再說什麼勵志,我和世界上所有普通人都一樣”的語錄令不少觀眾淚目。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每個人的青春都值得被紀念,每種青春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念念青春》從不同維度探索不同人的青春段落,展現了他們對於各自青春的不同態度。劉同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自己出書時並不想把那些看起來很誇張、很噁心的日記選進去,當時編輯告訴他:“你可以把這些刪掉,但是你要記得你刪掉不代表你不是這樣的人,只代表三十歲的你,不想承認你過去是那樣的人。”

節目倡導“直面羞愧,正視尷尬”的理念,探尋“青春到底是什麼”的時代詰問。為當代年輕人提供極具共鳴感的情感力量,助力其透視自我,獲得更多直面自己的人生勇氣和力量。青春需要認同和愛,每一種青春都值得善待。“我們希望能和更多人共振,給現在的年輕人撫慰的力量”。總製片人王曉楠說道。《念念青春》更側重情感上的撫慰和共鳴,藉由“青春文字”和“青春唸誦會”開啟情感交流的通道,探討了青春這一富有共情力的話題。

憶往昔歲月,《念念青春》在創新青春題材節目中宣揚自我認同

以“溫暖眾生”為關鍵詞,記錄時代與人的關係,傳遞現實關懷,構成了優酷人文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與品格。作為一檔青春紀實節目,《念念青春》是優酷的又一次全新嘗試。透過挖掘明星們青春“隱秘的角落”,既滿足了觀眾對明星生活軌跡的好奇心,又能展現明星們更真實、更接地氣的一面——這種大膽的嘗試和付諸實踐的探索,有望獲得行業和觀眾的雙重認可。

TAG: 青春節目念念張艾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