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周矗 | 文 怡晴 | 編輯

(提示:文中有劇透)

上映僅五個小時後,《誤殺2》的票房過億。上映的第三天,《誤殺2》累計票房已超過3億。

從商業價值來看,《誤殺2》延續了《誤殺1》的奇蹟。2020年,《誤殺1》僅用1億元的成本,就攬走了13。33億票房,成為元旦檔最大的一匹黑馬。

然而,《誤殺2》並沒有那麼的一帆風順,儘管票房快速破億,但有超2萬網友卻在豆瓣上給出了6.2分的開分,近80%的網友打出了三星及以下。

這不但與首部的7。5分相差甚遠,甚至跌到了“爛片”的及格線。

截至12月19日,《誤殺2》豆瓣評分已經跌至6。0分。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豆瓣截圖

這與電影前宣傳期鋪天蓋地的好評,形成了巨大反差。點映期間,《誤殺2》曾收穫了92%的微博大V推薦度,9。5分的淘票票口碑,9。3分的貓眼口碑。在12月14日的點映中,甚至有一位觀眾提出,希望肖央憑藉《誤殺2》拿到影帝。

但正式上映之後,

大部分使用者對電影的評價是“失望”“不及第一部”。

豆瓣網友甚至想把首部中的經典臺詞“當你看過一千部電影,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送給監製陳思誠。

二次改編、懸念弱、愛煽情、強行反轉,《誤殺2》似乎把《誤殺1》沒犯的錯誤,都犯了一遍,走上了國產懸疑爛片的老路。

從電影文字本身來講,《誤殺2》或許沒有那麼差。只不過,它踩在了喚作“誤殺”的巨人肩膀上,卻搖搖晃晃站不穩,一不小心,在越來越挑剔的觀眾面前摔了一大跤。

改編是原罪?

改編,成了《誤殺》系列最大的爭議。

《誤殺1》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並複製了原版電影的核心劇情。故事發生在泰國,一位父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用自己看過的1000部電影中的反偵察手法,與督察長進行了危險的周旋。

《誤殺瞞天記》豆瓣評分8。6,《誤殺1》的成功便被視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第一部的好評上,《誤殺2》再次選擇翻拍,原作為美國電影《迫在眉梢》。故事依舊發生在泰國,孩子救命用的移植心臟被偷走之後,一位父親走投無路之下劫持了急診室,並揭開了心臟交易背後隱藏著的驚天陰謀。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選擇“二次翻拍”,等待《誤殺2》的不僅是觀眾期待的落空,還有“不會原創”的爭議。

事實上,把國外的故事進行本土化改編,難度遠遠比原創故事更大。《誤殺1》最正確的,恰恰是沒有嘗試在故事背景上“本土化”。

編劇王一正告訴

娛刺兒(ID:yuci-er)

,在懸疑劇作的創作中,

案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看點其實是人物之間的關係。每一集不一定非要解決一個案子,但每一集中的人物一定要出彩。

《誤殺1》的世界觀設定,是在一個泰國的小鎮上,這裡毒販橫行,官商勾結,督查內部貪汙腐敗,大人物一手遮天。這樣的故事背景便可以解釋,為什麼李維傑一家人在誤殺督察長兒子之後沒有報警,而是要與督查周旋。因為他們深知,這裡的規矩從不保護小人物。

影片在架空的背景下,真實、細膩地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

女兒長大後,和父親李維傑的感情越來越差。但在女兒受到傷害後,一向老實的父親卻拼盡了性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護著女兒和全家。

母親阿玉平日溫柔賢惠,似乎從未高聲說過話,但卻在和督查局長的對峙中,毫不畏懼地咬著牙說出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督察長拉搵是電影中最大的反派。她隻手遮天,武斷強勢,縱容兒子的作惡。

但在意識到錯誤之後,拉搵卻拋開了所有“上層社會”的尊嚴,在李維傑面前下跪、痛哭,只求知道自己兒子的下落。她雖壞事做盡,但那份出於本性的母愛,卻無法讓人不為之動容。

《誤殺2》同樣沒有在故事背景上“本土化”,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卻遠不及《誤殺1》般細膩。

在兒子患病之前,林日朗一家幸福和睦。而在得知兒子的心臟被偷走後,林日朗突然一改平日的溫和,轉變成了窮兇極惡的劫匪。

不同於李維傑用“蒙太奇”手法“偷天換日”,林日朗選擇了最直接、暴力的方式,用一把假槍熟練且順利地挾持人質,並與警方、市長秘書以及媒體對抗。

影片把這樣巨大的性格轉變,只用一句話進行闡釋,即“你不知道一位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會做出些什麼”,並在片尾潦草點出林日朗曾有表演經驗。

這些伏筆,並不足以解釋林日朗憑何能獨自一人將警方、政府以及媒體玩得團團轉。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妻子阿玲得知劫持事件後,並沒有產生強烈的恐懼與痛苦。唯一表現出“為母則剛”的片段,是在面對病友的指責時,對眾人說出的那句“誰動我的孩子,我和誰拼命”。

但由於前期的刻畫過於扁平,其爆發出的感染力,遠不及《誤殺1》中的阿玉把女兒護在背後,對著督察長反抗的場面。

不同於《誤殺1》中,父女關係從冷漠到依靠的轉變,《誤殺2》中的孩子小蟲徹底淪為一個工具人,只會在關鍵時刻對著電話呼喊著“爸爸”。而在使用了爸爸的心臟活下去後,兒子心中父親形象的轉變依然沒有過多描寫。

林日朗劫持的一眾人,同樣成了背景板。作為人質,他們反而同情起了劫匪,不顧隨時可能到來的生命危險,幫助劫匪砸暈院長。

女記者的一腔孤勇,冒著生命危險尋找真相,同樣缺乏動機鋪墊。真相的反轉雖然能哄抬情緒,卻也顯得邏輯缺失。

在人物集體缺乏信服度的情況下,影片最後空餘煽情。

丟了“希式懸念”

在懸念設計上,《誤殺2》同樣不及《誤殺1》高明。

《誤殺1》中,李維傑曾經有一句臺詞:

“希區柯克這種緊張,那才是真緊張。”

對於懸念,希區柯克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炸彈理論”:“如果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便只能拍到一個十分呆板的炸後一驚的場面。反之,雖然也是表現同一場面,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面嘀嘀數秒的定時炸彈,那麼你就造成了懸念,並能牽動觀眾的心。懸念必須要足夠震撼人心,才能達到設定的目的,但越是貼近生活,越是在平淡無奇的狀況下發生的懸念,最後帶來的效果越好。”

讓觀眾先用上帝視角走進故事,再讓他們為人物的命運憂心,這便是經典的“希區柯克式懸念”。

比如《迷魂記》在影片過半時,就向觀眾坦白了男主角利用女演員作替身殺妻的詭計,但懸念並沒有停止。觀眾在好奇,男主角偵探何時才能發現真相?已經愛上偵探的女演員又將如何與愛人共處?

電影《迷魂記》

圖源:豆瓣電影

就像希區柯克說的:

“炸彈絕不能爆炸,炸彈不爆炸,觀眾就老在惴惴不安。”

《誤殺1》便使用了“希式懸念”。影片中,觀眾已經隨著李維傑一家人的視角,瞭解了素察欺辱女兒李平,後被李平誤殺的全過程。同時,觀眾又在蒙太奇中隨著督察長拉韞的視角,瞭解了她在工作中的飛揚跋扈、在教育中的溺愛縱容。

在案件真相和人物關係全都明瞭的情況下,面對強權,李維傑一家該如何逃過一劫?面對李維傑從電影中學到的反偵察技巧,拉韞又是否可以識破?在整場電影中,觀眾的心都被這兩個懸念揪著。

接受《中國電影報》的採訪時,恆業影業董事長陳輝認為《誤殺1》並不算一部純粹的懸疑片,而是一個“帶有多個標籤的商業懸疑片”。

在他看來,

這並不是一部強推理的電影,它的懸念不在於結局如何反轉,而是男主角如何利用計策瞞天過海。而在趣味性背後,《誤殺1》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家庭關係、親情,甚至是階級矛盾的故事。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不同於第一部,

《誤殺2》少了很多“希式懸念”,反而在反轉上下了很多功夫。

觀眾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隨著林日朗、女記者以及老警官的視角,一步一步地抽絲剝繭,還原案件真相。

林日朗和女記者扮演的,是解決心臟偷盜案的“偵探”。二人一個在內部進行推理,一個在外部搜尋證據。

可惜的是,林日朗的推理過於順利,僅憑電話和電視資訊便猜到了幕後黑手。而女記者的調查也過於順利,在幾個小時內便輕易潛入器官捐獻中心,拿到了案件最核心的證據。

老警察扮演的,則是解決林日朗謎團的“偵探”。他透過反覆地試探、交流,以及回放監控畫面,破解了林日朗身上最大的謎團,同樣也猜到了影片最終的結局。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但在銀幕外,與影片人物一同尋找真相的,卻是千千萬萬的熟讀懸疑片套路的觀眾。他們就像《誤殺1》中的李維傑,對各類謎題有著更敏感的嗅覺。

當林日朗向警察開了那一槍時,觀眾或許早已比老警察更快意識到了真相;當醫院承諾阿玲孩子有心臟時,觀眾可能更早意識到箱子裡是空的,而幕後黑手絕不是影片中途就自殺的衛生部長。

提前被觀眾猜到反轉,便是此類懸疑片的大忌。

“誤殺宇宙”能做下去嗎?

《誤殺》系列的主創,其實都是觀眾熟悉的老面孔。

《誤殺2》的導演戴墨,曾與《誤殺1》導演柯汶利聯手執導了網劇《唐人街探案》;而編劇之一劉吾駟同樣也是《唐人街探案3》的編劇之一。

“唐探”宇宙之外,陳思誠與恆業影業似乎在打造另一大“懸疑IP”——《誤殺》宇宙。

雖然在創作人員上有高度重合,但兩個“宇宙”從目前來看並無交集。

“唐探”宇宙偏向於傳統的本格推理,懸疑核心是詭計。

觀眾並沒有上帝視角,需要以偵探秦風的視角代入。在風格上,影片融合了喜劇電影的閤家歡模式,目前已經上映了三部影片以及一部衍生劇集。

而“誤殺”宇宙則更偏向於社會派推理,懸疑核心是愛。

《誤殺1》中,牽動觀眾的是父母對子女的保護;《誤殺2》中,核心矛盾依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一開始做《誤殺》的時候,恆業影業董事長陳輝並沒有做續集的打算。

在《中國電影報》的採訪中,陳輝透露,自己是在飛機上偶然看到了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才決定進行翻拍。而吸引他的,是原版影片中的

共趣、共情和共鳴。

男主人公利用電影“蒙太奇”手法設計不在場證明,與督查千方百計的周旋,可謂“有趣”;而計策背後的親情、階級矛盾,則可以引發共情和共鳴,這是不分國界的。

《誤殺2》在試圖延續這種“共趣、共情和共鳴”。林日朗用一場戲,完成了對兒子生命的救贖。而在劫持過程中,林日朗、女記者和老警察對權貴的挑戰,同樣釋放著強烈的共情、共鳴意味。

這樣的多元性,讓陳輝在專案初期便認定,

《誤殺1》是一部可以破圈的電影,因為他的受眾不僅僅是懸疑片的愛好者,還有父母和家庭觀眾。

這也奠定了“《誤殺》宇宙”的觀眾基礎。但影評人李真認為,相對於《唐探》系列來說,《誤殺》系列在情節上目前還沒有體現出連續性。

“《誤殺1》和《誤殺2》在一些籠統的概念上是相通的:都由肖央主演,主角都與‘電影’有強關聯性(第一部是影迷,第二部是編劇),都是關於家庭的故事,且故事都發生在泰國。但落實到具體細節上,就完完全全是兩部相互獨立的電影了。”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此外,《誤殺》系列已有的兩部影片都有明確的改編物件,而儘管《唐探》系列鬧出過不少“抄襲”“融梗”的輿論,但一直是“原創”電影系列,從這一點來看,

原創IP進行“衍生-交叉-形成宇宙”的可能性與自由度的確更大。

在好萊塢的製片人核心體系下,凱文·費奇才能聯動導演、編劇、演員等多方資源,打造出漫威電影宇宙(MCU)。陳思誠自2015年打造的《唐探》宇宙,雖無法與漫威、DC等宇宙的量級進行對比,但已經保證了主創班底、演員以及影片質量的穩定。

在首映禮上,戴墨也透露現在還沒有拍《誤殺3》的計劃。但李真覺得,

《誤殺》“系列”的確有可能繼續壯大,並不排除未來成為“宇宙”的可能性。

“畢竟肖央在《唐探》系列裡也是一人分飾兩角。如果《誤殺2》票房成績還算漂亮,那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尤其是在當下這樣的市場環境裡。”李真說。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誤殺

但如果要把《誤殺》做成一片電影宇宙,下一部是原創還是改編?核心角色肖央是否會持續參與?影片質量和風格是否能維持在高水準?這都是需要一一解決的問題。

但更為棘手的,是如何滿足不斷提高的期待值。

觀眾想要的,不是單純地把“親情”“階級對抗”“烏合之眾”等元素進行排列組合,而是一部踏踏實實講故事的作品。

導演戴墨說,對於一個人的定義,就是一層“誤殺”。《誤殺》宇宙的靈魂,正在於精神上的批判與反思。

同樣,

《誤殺》若想鋪成一片宇宙,就不要急於“定義”自己。

參考文獻:

1、《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林中路編譯

(李真為化名)

《誤殺1》避開的雷點,全被《誤殺2》“踩”中了

刺探未來文娛產業的方向

娛刺兒是小蝟科技旗下文娛觀察與研究賬號,專注於綜藝、影視、音樂等文娛行業觀察與研究,刺探未來文娛產業的方向。

TAG: 誤殺電影觀眾林日朗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