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的政權交替往往關乎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是個一等一的大事,不容馬虎。透過電視,我們往往能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每當一個國君在去世之前,如果繼承人年紀尚幼,那麼這個國君總會挑選幾個自己信任的大臣來託孤,請他們輔佐自己的兒子繼續光大祖業。

在這種時候,託孤大臣的人選則至關重要,如果萬一所託非人,則極有可能會顛覆自己家族的基業。所以皇帝在面臨抉擇時不能不慎之又慎!

可以說在眾多的託孤遺言當中,漢昭烈皇帝劉備的託孤遺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也是最特別的了,無人能出其右,也正因此,劉備的託孤也飽受歷代史學家的爭議,褒貶不一。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為報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恨,不顧勸阻執意興兵伐吳,不料被東吳新興將領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無數蜀漢英傑也喪生於此。劉備率領殘部倉皇逃往白帝城養病,並沒有回到國都成都。

至於說劉備為何沒有退回成都,而是停留在了白帝城,我想有兩個原因:其一,白帝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陸遜的兵馬一定攻不上去;其二,劉備不顧眾臣勸阻執意伐吳,可是卻遭受慘敗,劉備自覺無顏再見眾臣。基於這兩點原因,劉備就留在了白帝城養病,並且終其一生都再沒回過成都。

公元223年,羞愧難當的一代梟雄劉備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劉備自知時日無多,便將留守成都的諸葛亮火速召到白帝城囑以後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身心俱疲的劉備躺在病榻上,望著眼前這位追隨自己十六年的丞相諸葛亮,心中感慨萬千。劉備拉著諸葛亮的手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石破天驚的一段話歷來就備受爭議,爭議的焦點當然是那最有名的四個字“君可自取”,那我們首先就要看一下這四個字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劉備又為什麼要說出這樣一番話呢?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先生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是讓諸葛亮自立為成都之主,這種說法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很多人受此影響,認為劉備虛偽狡詐,套死了諸葛亮,劉備仁君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人們質疑。那劉備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假設劉備是這個意思,那麼他的動機又是什麼呢?這番話是真心還是假意呢?一般認為劉備是這層意思的人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劉備是真心相托,另一種則認為劉備是造作虛言。

針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讓我們回到公元223年的白帝城去探尋梟雄劉備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兩種觀點到底有沒有可能性?

首先,如果劉備是真心相托諸葛亮,並說道:“如果太子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太子不才你就取而代之。”就當時的社會背景而言,封建倫理綱常非常嚴重,就算劉備毫不猜疑,說的是真心話,那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斷不會答應,那些人跟隨劉備出生入死幾十年,絕對不允許將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拱手送到外姓人之手。劉備不傻,即便他是出於真心,也不會違逆眾意,說出在當時看來大逆不道之話。

可能有人會說劉備是出於大局,這個託孤完全是為了天下,而不是個人利益,是將道德凌駕於得失之上,是大公無私的體現。那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劉備真的出於天下的考慮公而忘私的話,那劉禪當時已經十七歲了,是否成才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那他為何不直接傳位給諸葛亮,而要說出如果劉禪不行你再自立的話,要知道這對穩定人心沒有絲毫益處。既然如此,即便劉備出於真心也斷不會這麼說的。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接下來再看第二種觀點,劉備是在故意試探諸葛亮,這體現了他的虛偽。最近幾年堅持此觀點的人數在持續飆升,更有陰謀論者認為劉備在廊外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答應立刻就會有人衝進來殺死諸葛亮。

對於這異想天開的說法,我只想說你們是古裝劇看多了嗎?劉備從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到白帝城託孤,跟諸葛亮共事了整整十六年,以劉備的英明又怎會不瞭解諸葛亮的人品,他明明知道諸葛亮斷不會做此大逆不道之事。

或許有人會說劉備擔心自己的兒子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提前用話將諸葛亮給套牢,這樣他以後就不好自立了。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人品不佳,和司馬懿一個作風,那就算劉備出言試探也沒有任何作用,諸葛亮也可以假意表忠之後再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且對於品德不佳的人,劉備的遺言不是正好給他篡位的理由了麼;反之,如果諸葛亮是正人君子,品德高尚,那劉備就更沒有試探的必要了,因為這樣做不僅沒有任何效果,還會在以後讓君臣互相猜忌,不利於蜀漢內部團結。

諸葛亮自出山之日起跟隨並輔佐劉備十六年,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劉備一定深知諸葛亮的為人,他也清楚以諸葛亮的人品斷不會奉詔。那既然如此,劉備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況且如果劉備的意思真的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那諸葛亮的反應一定是誠惶誠恐,回答寧死不敢奉詔。可是諸葛亮的反應如何呢?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這句話從頭到尾都沒有不敢奉詔的含義,如果劉備真的說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那諸葛亮的回答豈不是詞不達意嗎?以諸葛亮的聰慧怎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照此看來,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劉備都不可能說出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那“君可自取”四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

在文言文中,‘取’這個字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取代,第二是選取。劉備在這裡很明顯用的是第二層含義,所以劉備是在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不成才那你可以選取一個合適的辦法來處置。

至於說有什麼合適的辦法呢?不外乎三種,面諫,直諫和廢立,劉備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如果劉禪實在不聽你的,你可以行使廢立大權,效仿當年的伊尹和霍光故事,從我其他的兒子中另選一個你認為可以的即位。

劉備一共有三個兒子,一個義子,其中義子劉封勇武過人,立下過無數的汗馬功勞,但他因沒有及時援救關羽,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劉備將劉封賜死。其他的三個兒子依次是劉禪,劉永和劉理,劉禪是長子,當時也只有十七歲,其他兩個兒子年紀更小,再加上古代是立嗣以長不以賢,所以劉禪就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劉備做出這個決定之後又擔心劉禪性格懦弱,害怕他擔負不起重任,所以在臨終之時舉國相托諸葛亮。其實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諸葛亮的地位也並沒有演義裡所描述的那麼高,尤其在赤壁之戰之後諸葛亮沉默了整整十五年,在這十五年基本聽不到諸葛亮的聲音,劉備打益州帶的是龐統,攻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一直以來只是在搞後勤,劉備並沒有完全信任他。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還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的理想產生了分歧,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打從一開始他的理想就是興復漢室,可是劉備呢,他最開始或許也是有理想的,可是隨著地盤的擴大,野心的膨脹,劉備的初衷發生了改變,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也自然微妙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關羽攻襄樊,劉備徵東吳諸葛亮明明不贊成卻依然保持沉默,那是因為他知道他無法勸阻劉備,劉備也不會採納。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如此,劉備又怎麼會託孤諸葛亮呢?這是因為當時蜀漢人才凋敝,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和法正都已經去世,諸葛亮自然是不二人選,再加上諸葛亮能力出眾,一生謹慎,所以劉備很放心的託孤於諸葛亮。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劉備在彌留之際還是認為諸葛亮不論品德還是能力都屬一流,他也絲毫不擔心諸葛亮會成為曹操或曹丕,這才有了劉備舉國相托諸葛亮,併成就了一段佳話。

其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而太子劉禪則在成都,所以劉備臨終之前沒能見到自己兒子劉禪一面。劉備反倒將二兒子劉永叫到跟前並給了一道密摺,大概在劉備心裡此時已將劉永作為替補皇帝的人選了,這更進一步印證了“君可自取”的真實含義是授予諸葛亮廢立大權。

說到底,劉備能在臨終之前舉國託付諸葛亮,並授予他廢立大權,這說明在當時劉備還是非常信任諸葛亮的,他對諸葛亮的人品也沒有絲毫懷疑,可是劉備為什麼要如此託孤呢?這與當時的局勢有關。

公元223年,心力交瘁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蜀漢的形勢萬分嚴峻。由於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蜀漢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許多傑出人才流失,例如馬良,黃權,張南,馮習等優秀將領都損失於此,這對於蜀漢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再加上內部黃元叛亂,外部魏吳兩國虎視眈眈,蜀漢的處境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如果不謹慎處理隨時都有亡國之禍,在這種時候德才兼備的諸葛亮便是託孤的不二人選。

至於說劉備為何要說出那樣一番話,這是因為當時太子劉禪只有十七歲,而且並不是少年英主,相反性格有點懦弱,此時蜀漢政局不穩,而魏國的皇帝曹丕則是政治經驗非常成熟的人,阿斗顯然不是對手。

劉備為了蜀漢的發展和長遠考慮,決定讓自己兒子劉禪掌握皇帝的名號,而諸葛亮則掌握皇帝的實權,只有這樣蜀漢才能夠與集君權和君名為一身的曹丕相抗衡,才有可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正因為此,劉備也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以父事之。

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晉朝史學家陳壽評價劉備託孤時曾這樣說道:“

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這個評價還是比較貼切的,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劉備英明的託孤,蜀漢雖然弱小卻成為三個國家裡治理的最好的。一代梟雄劉備的臨終託孤的確是經過精心安排和佈置的,這也成就了魚水君臣的千古佳話,但真正明晰這特殊託孤內涵的人恐怕屈指可數吧!

TAG: 劉備諸葛亮託孤劉禪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