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什麼隱退?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他是楚國人,故鄉位於宛地三戶邑。范蠡出身貧寒,從小有大志,少時讀書刻苦,成年後以博學顯達於楚國,他與同為楚國人的文種是知己好友,二人一同出仕於楚國。後因楚國統治腐朽,政治昏暗,范蠡眼見不得重用,一身所學無用武之地,遂同文種離楚奔越,改投求賢若渴的越王勾踐。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什麼隱退?

范蠡在輔佐勾踐興越滅吳之後,正是功成名就加官進爵之時,他卻反而逃命似得離開了越國,這是為什麼呢?范蠡在離開之前曾勸他的好友文種與他一同離越。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什麼隱退?

范蠡對文種說:“有一句古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鳥兒都被打光了,打鳥的弓也就要被收藏起來了;兔子都被獵殺光了,就輪到殺獵狗吃肉了。勾踐大王有長頸鳥喙刻薄之相,為人心胸狹窄,在落難之時還能收斂自己的天性與我等共赴患難,一旦尊貴顯達志向得以伸展必定不再隱忍,對我們這些功臣起戒心,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共富貴的。我們還是趁早離開越國把。”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什麼隱退?

文種不受,他認為是范蠡杞人憂天,太過小心了,於是范蠡只能獨自離越,文種則留下享受榮華富貴。最後果不出范蠡所料,文種沒過多久就被勾踐賜死了。范蠡預先料到了殺身之禍,這不僅是他有知人之明,而且還行動果決,早早的離開越國,防患於未然。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什麼隱退?

范蠡勸誡文種所打的比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從後也成為比喻事成之後拋棄有功之臣的成語。後世的諸多文武開國之臣都以此警醒自身,免遭殺身之禍。

TAG: 范蠡文種楚國勾踐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