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自幾年前開始,內地影視圈乃至大部分香港影視圈的演員明星、電影公司都不再參與金馬獎,有部分人就此感嘆稱,華語圈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獎項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澤。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其實,它只是退回了原本的位置。毫不客氣地說,金馬獎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內地電影人願意捧場,願意承認它在華語影視圈的地位,否則就只是個自娛自樂的鐵馬獎。金馬獎組委會也知道這一點,所以這些年來努力維持平衡。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可是內地電影人在金馬獎的所向披靡,在島內一直存在爭議,不少當地網友和媒體多年來強烈要求“獎留臺灣”、保證當地電影人有足夠的入圍、獲獎比例。面對這種日益增加的壓力,組委會不得不犧牲部分聲譽強捧本地人(具體可參考阮經天拿影帝),最終到了2018年付出慘重代價。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內地電影人都不參加,某些人終於可以實現“獎留臺灣”,可金馬獎組委會卻愁死了。失去了最大的市場和優秀電影來源,入圍的質量和檔次直線拉低,參加頒獎的大咖也大幅減少,一堆島內通告咖拼命湧入,該怎麼辦呢?只能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家裝仍很有影響力了。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從2019年開始,金馬獎大幅增加了東南亞、日韓的入圍比例(注:還有部分小眾香港電影人),企圖營造金馬獎影響力未受影響的局面,而最終的結果是:“獎留臺灣”目標實現(給了新馬幾個獎),收視率受到重挫。根據2019年臺灣媒體的資料統計,當屆金馬獎平均收視率為2。21,收視人口252萬,網路收視144萬,相較於前年的3。86、351萬、328萬有了大幅下滑。這說明什麼?說明當地人都不看好金馬獎的未來了。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那些呼喊著金馬獎要“獎留臺灣”、“捧本地電影人”的人,都不明白一個道理:不是內地電影人離不開金馬獎,而是金馬獎離不開內地電影人。平心而論,現在的金馬獎還有什麼號召力?獎項結果揭曉還有多少人關注?可這種局面都是他們自找的。當然,那些這兩年獲得金馬獎的綜藝咖們,仍可以假裝自己拿的是過去那個獎項,在節目上大肆吹噓。

內地影圈不參加的金馬獎:開拓日韓、東南亞市場,假裝仍有影響力

金馬獎的歷史悠久,早期是臺灣影視圈自己玩,後來加入了香港影視圈助陣,其實影響力都不算大,直到1993年,組委會逐步允許內地影視圈參與、面向整個大陸市場,它才開始成為亞洲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獎項。而自從進入21世紀後,大陸電影人佔據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三大獎項的半壁江山,這段時期也是金馬獎最輝煌的日子。

TAG: 金馬獎電影影視圈獎留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