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五分鐘,你可以做些什麼?

聽一首喜歡的音樂,喝一杯甜甜的奶茶,看一下德綱李誕亦或是朗讀一遍名著經典?和閨蜜談天聊心,給遠方的親人噓寒問暖,和心上人打情罵俏?

都可以。

但我們不妨讓這短短的5分鐘更有意義。

《如果國寶會說話》,一集一件國寶,五分鐘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

“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它也有鮮活的生命。

穿過漫長的歷史長河,它以它原本的姿態,講述她的所有經歷和故事。

千年隔世,他們還是原來的模樣,揹負著沉甸甸的歷史向我們走來。

歲月流逝,物存人非,那些故事裡的英雄早已隨年歲遠去,只有它們依然存在。”

驚豔的文案,讓人忍不住摘抄下來。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第一季

第一集 人頭壺 · 最初的凝望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你,來自泥土,頭微微揚起,彷彿仰望天空。六千多年過去了,我們進食,生存,繁衍,不斷進化。而今凝望著你,我們依舊在思索,這一切的意義。

*

陶,是人類第一次從無到有的實驗。在雙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織在一起,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發生質的轉換。

從對泥土的把弄開始,人類認識自身創作萬物的非凡能力。

*

出生如光芒照耀,死亡如黑夜降臨,人類一次次地發出悠長的疑問,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

*

世界各大文明的覺醒,大約都從人像藝術的誕生開始。這件仰韶文化陶壺,只不過是大地留下的億萬張迷惘的面龐之一。 那些古人參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們的製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與大地同壽,至今容顏清晰。

*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彷彿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第二集 賈湖骨笛 · 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九千年前,一隻仙鶴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裡,人們捧著它,耳邊響起鶴群哀悼的聲音。

*

九千年,斗轉星移,生活逐漸轉化為藝術,骨笛也慢慢演變成竹質笛蕭的大家族。

*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

*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第三集 陶鷹鼎· 陶,醉了六千年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陶,出於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製陶如塑人,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後,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變成神態各異的樣子。

*

內容即胸懷。陶鷹鼎的造型帶著上古的氣息,也帶著中原質樸的民風。但更神奇的是,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氣,又同時顯示出另一種很現代的氣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萌萌噠。

*

捧著陶鷹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華民族起源的泉水。

*

陶,是時間的藝術,泥土太乾則裂,太溼則塌。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們需要等,等土幹,等火旺,等陶涼。

今天的我們,總感嘆生活太快,時間不夠用時,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教給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如何與時間不較勁。

第四集 龍山蛋殼黑陶杯 · 0。2毫米的精緻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地球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發的質樸光澤照耀。

*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這是世界考古學界對龍山時代黑陶杯的讚譽。工藝的背後,件件都飽含著信仰與尊崇。 極致的工藝使黑陶杯獨步天下。現在的技術還原原始的工藝,要達到如此極致的薄度,依然是難以企及。

*

史前時代的黑科技或許是這樣的:獨特的封窯滲碳技術,將碳分子在高溫狀態下,滲透到胎體的微孔裡,經過砑光的胎體表面,黑色呈現。這種神秘的,黑色的金屬光澤,帶著直觀的視覺衝擊和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生髮無限敬畏,不可輕舉妄動的虔誠心意。

第五集 紅山玉龍 · 尋龍玦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五千年前的風早已止息,而它還保留著在風中的姿態。

*

五千年前的人類,創造了紅山文化,

那是自然和人類彼此直面的時代,生命和心靈,以及全無雜念的想象,在雙手中表達和傳遞。

地理空間相距遙遙的文明,竟具有相同的感應和靈犀。

*

海闊天空中,彷彿萬物同源,這樣的形態,也與中華多民族大融合相呼應。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組成了龍的鱗片,舞動出中華文明的姿態。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標誌性符號。

*

玉龍形象的演變,體現了歷代審美風尚的繼承和延續。龍的形象,迴歸到蜷體的“玦”,這個蜷曲,彷彿嬰兒在母體內的形象,成為幾乎最古老的器物的雛形。這是個體生命被孕育的開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開始。

*

有時候,我們對著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樣,看他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樑在空中躍起。這塊玉成為我們身體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時光中飛翔,起舞。

第六集 凌家灘玉板玉龜 · 玉中藏謎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種種猜測,都指向人類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與文化。 玉龜和玉板表面上給我們呈現出來的似乎就是最簡單的數字和方位,而真正深入瞭解它時才知道這是一個複雜的數位及宇宙系統之謎。

*

人生雙手,每隻手都具五數,所以中國文化,包括五行學說在內,多是採用五進位制。透過對10以內的數字有機地重新排列組合,會產生有趣的數字現象。變化方法就是把12345放與上左,把678910放於下右,這就是洛書,洛就是“脈絡”,是世界有序運轉的規律,這是一個極度平衡的狀態,裡面所有數字直線與斜線相加之和,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人認為,它是洛書的源頭,還有人認為,玉板開創了中國的數字卦,也就是抽象數字的基礎。

*

玉板中心的八角心符號,也是個古老而有趣的謎團,直到現在,我國多個民族也有此符號,甚至遍佈於全世界多種文明,這些圖形符號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規律的密碼,卻逐漸被我們忽略遺忘。

*

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高峰,卻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有可能被新的發現再次震驚。

第七集 良渚玉琮王 · 神之徽章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誰能讀懂這雙眼睛,它彷彿從人類古老而幽暗的意識深處,穿越而來,無聲地述說著先民的愛,恐懼與信仰。

*

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顯示了中國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傳統。 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間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互動和流轉。

*

這雙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視著我們,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歷史的深處。

第八集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 金玉共振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上挑的眼眶裡,一雙混圓的眼睛,透過三千五百年的時光,與你對視。它是誰?是龍?是虎?是牛?是鹿?是鴞?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續向我們提問,你是誰?

*

略微拱起的弧形銅胎上,三百多片綠松石,歷經三千多年,紋絲不動,光潔依舊。

*

上古神獸目光如炬,凝視它的眼睛,墓主的深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

它們沉默無語,它們無需言語。這雙曾經見證過中國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著人來人往,星辰輪轉。

第九集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 · 刻詞骨柶(sì)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商晚期,王室為了占卜和祭祀,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商人以細緻的觀察力和驚人的想象力,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為,所感轉化為字元,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其中蘊含了後代的主要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

*

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裡流傳到我們指尖,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透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和傳揚。

*

此刻,我們寫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第十集 後母戊鼎 · 國之重器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不妨猜想,方鼎盛穀物以祭地,圓鼎則盛肉以祭天。

*

古人早有天圓地方的概念。地為方,為陰,象徵養育萬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貴的女性主持祭祀儀式。鼎所在之處,有了特別的動詞,叫做“鼎立”。

*

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樣的分量,鼎逐漸成為象徵國家和權力的傳國重器。問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等相關的詞,成為莊嚴尊貴的指代。

*

鼎中的王者,後母戊,封印著商代密碼與故事的國之重器,今天,卻無言自威,呈現著輝煌與強大。

第十一集 婦好玉鳳 · 鳳凰傳奇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這件玉鳳線條流暢,風韻迷人,側身回首,轉顧生姿,它屬於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

*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愛美的又講究生活品質的女性,正如玉鳳般雍容華貴,儀態萬方。這位王后並不是深居後宮的弱女子,她是參與國家大事,在男權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以實力說話的女性。婦好生前能征善戰,經常主持各種大型祭祀,擁有自己的封地,經濟獨立,也向商王室納貢。武丁朝雄踞中原,開疆拓土,毫不誇張地說,婦好打下半壁江山。

*

作為王后和女將,以智慧和實力,擔當家國事業,博得眾人的尊重。她堅若青銅。生活中,為武丁生兒育女,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溫潤如玉。愛武裝也愛紅妝的雙面佳人,堪稱完美女性的典範。

*

婦好的玉鳳,恰似她優美的身姿,定格在歷史的風景線上,為後人所敬仰。

第十二集 鴞(xiāo)尊 · 一隻貓頭鷹的待遇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鴞(xiāo)尊,被現在年輕人美譽為最呆萌的青銅器。有專家甚至說,鴞尊就是婦好的代言人,見證著中國這位傳奇女性的一生。

*

商人有崇鳥的習慣,鴞就是他們主要的崇拜物件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總覺得有一些地方被加工的格外的誇張、醒目。例如銳利的嘴巴,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大概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

*

事實上,對貓頭鷹的崇拜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商代的皇家,希臘神話中,代表智慧、理性和公平的雅典娜,她的愛鳥就是一隻貓頭鷹。古希臘人崇拜貓頭鷹,作為可以在夜間捕獵的鳥兒,貓頭鷹在黑暗中看清真相,在混亂中理清思維,或許這就是貓頭鷹被賦予了智慧象徵的原因。

*

從高貴到不詳,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第十三集 利簋(guǐ) · 刻下商周的界碑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簋(guǐ),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穀物類主食。

*

西周等級森嚴,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饗(xiǎng)的器物,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沿襲的象徵,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 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類推,不得越級使用。至此後的三千多年,“禮樂”成為中國人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中華民族自譽的“禮儀之邦”也由此而來。

*

對於一個並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喜的不僅是瞭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透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們交流。

*

而簋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來下,依然作為食器盛放穀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第十四集 何尊 · 這裡有中國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凝重雄奇的造型,嚴謹又富有變化的紋飾,但只要慧眼才能看見它的心。

*

此刻,它被安置在國寶的最高展臺,因為

它記錄了上古時期,一對十幾歲少年的心跳,一段關於王朝不忘初心的對話。

*

當考古學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銘文裡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於在方寸之間,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謎底。

*

這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些寫給祖先的字跡,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十三億中國人的信。

*

三千年歷史演進,朝代更替,“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又被賦予了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直到清末,中國一詞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

*

三千年過去,那對年輕人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黃土掩蓋,但洛陽城繁華依舊。

*

同樣被黃土掩埋的青銅尊,於1963年在陝西的一處土崖中被發現,後被命名為“何尊”。雖沒有了最初奪目的光澤,但尊上的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卻沒有辜負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個千年,將祖先的豐功偉績,展示在後人眼前。

*

“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與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三千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線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

第十五集 玉組佩 · 把世界戴在身上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你現在看到的我,來自三千年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時光一起行走,穿著我的繩子已經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塊碎片,被光線連線,二百零四個不同的象徵,串接成閃光的句子,在身體上被佩戴成段落,組成了一個新的世界。

*

在這個世界裡,龍的鱗片和大雁的羽毛,振翅在同樣的天空。魚的滄海和蠶的桑田,被同一根繩子,以一指相間。兩條龍的纏繞,龍和鳳的合體,龍的身體和人的頭,人們把見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濃縮成玉片,它們入海、通天,慢慢匯聚在同一個地方,匯聚到一個人的身體上。

*

當時的人們認為,把一個世界穿戴在身上,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成為西周在青銅之外,留給時光永恆的禮物。 禮制,無形的掌控著國家執行的規範。玉,身為禮的載體,用來當做溝通日月天地,對話祖先的語言,用來比喻君子的品格,用來象徵女子美好的儀態。 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造就了玉石。

先民的雙手,把玉開鑿出來,揀拾起來,捧著手心裡。

*

玉組片,以毫釐的薄片,象徵巔峰,以靜止不動,比擬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的更迭。

這組碎片來到我們眼前,已經行走了億萬年

,而西周離我們,不過三千年。

*

從禮玉到配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第十六集 三星堆青銅人像 · 人性的光輝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當我們的目光遇見這些人像,就註定這是一場屬於整個星球的相遇。

*

三星堆文明晚期,中原王朝正處於殷商時代,商朝人大量製造青銅兵器,食器,酒器,用活人祭祀神明,是個充斥著血腥的時代。然而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終沒有發現用於祭祀的人牲,更不見一件兵器。這些長相冰冷的古蜀人,擁有這超越時代的人性光輝。這也許是他們強大的原因,或許也是他們消亡的種子。

*

古蜀文明為何擁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與他們對視,那些超越語言的心動,也許就是隱藏在我們生命裡的謎底。

*

我們是人,我們站在這裡,也站在地球上。

第十七集 三星堆青銅神樹 · 生命之樹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三星堆遺址發掘現場,超出所以人的預科。看情形,似乎三千年前,這裡的一切都被砸爛和燒燬過,彷彿已經完成了一次涅槃。二號祭祀坑出土了幾百塊青銅碎片,這些留在人間的片段,還能拼貼出那個世界的一絲端倪嗎?

*

器物所要表達的意圖,完全超出人們的經驗。眼前這座青銅器,殘高3。96米,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樹頂已殘缺。 三星堆出土的其他青銅器同樣證明了古蜀先民非凡的創作力,不斷試圖溝通天地,認識宇宙的可能。這些符號與青銅神樹一樣,也許都來自一場儀式。這些也許超越了他們日常可見的形象,成為符號,成為去過另一個維度和時空的神秘力量。

*

歷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線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

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一個古老的象徵。

第十八集 太陽神鳥金箔 · 照耀古今的光芒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眼前晃過的這道耀眼的金芒,彷彿普照大地的神靈,一晃,離我們三千多年的太陽神鳥,已經近在咫尺。

*

它是四川金沙遺址中最令人驚豔的形象,

這是一張外徑12.5釐米,厚僅0.02釐米,含金量高達94.2%的金箔,它是人類的生命之光。

*

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都無一例外地出現過太陽崇拜。這輪可以放在手掌上的太陽,自始至終都是個迷。

*

自然送給人類的禮物,被古蜀人用世界上最珍貴稀有的金子,

在一個巴掌大的地方,勾畫出了古蜀人的宇宙印象。

*

太陽神鳥,20克黃金裡的宇宙,在這0.02裡面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裡,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第十九集 大克鼎 · 一本開啟的青銅之書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西周時期的官職採用世襲制,青銅器上往往可見讚美祖先功績的文字。這種習慣正是出於禮儀的要求,所謂“藏禮於器”。“鼎”在周代,是最重要的禮器,皇室和貴族常把重要是事件鑄刻在鍾、鼎等青銅器上,這種文字被稱為“鐘鼎文”,也叫“金文”。這些鍾、鼎,就是一本本記載歷史的青銅之書。

*

大克鼎的內部鑄有金文290個字,這些字跡,讓久遠的年代逐漸清晰起來。 在銘文的最後,克再三祈願,“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澤,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遠享用”。

*

但,永遠只是一個美好的期盼,大克鼎鑄成不久,周朝衰弱,春秋爭霸。亂世之下,克的子孫又能去哪裡安身呢?秦滅六國後,中國文字用小篆取代了金文。漢朝以後,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青銅是書頁徹底合上,從此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第二十集 古滇國貯貝器 · 走下神壇的牛虎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這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雲南滇池撫仙湖一代的古滇人向神靈訴說的心願。這件青銅器叫牛虎銅案,是一個祭祀中擺放的貢品的禮器,作為溝通神靈的神聖之物,它表達了古滇人對生死的看法,

死亡中孕育著新生,生命是在不斷的代謝。

*

這是對生命的讚美,對繁衍的渴望,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現地質樸、狂野。 幾百年轉瞬即逝,古滇國青銅器逐漸從神壇走向了人間。西漢以來,貯貝器上出現了大量現實生活的場景,祭祀、戰爭、狩獵,這些不僅是古滇人生活的縮影,更是滇王和貴族們權力的表現。

*

幾百年間,那位膽戰心驚祈求神靈保佑的滇王,他的後代已經成長為自信高傲的君主。隨著時間的脈絡能清晰地解讀到,古滇國青銅器從表達神性到表達人性的變化。 東漢年間,古滇國滅亡,於是青銅器與古滇國一起,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中。

*

但即使是今天,如果你走在雲南的狂野山間,或在某個少數民族的旋律和舞姿間,仍能隨時感受到狂野、質樸的生命力。

第二十一集 蓮鶴方壺 ·  蓮花怒放,仙鶴欲飛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再也沒有誰比它更物如其名,一朵蓮,一隻鶴,組成了它的名字,蓮鶴方壺。

仙鶴展翅,濺起的水波驚動了蓮花綻放的花瓣,也驚動了千年時光的碧波,這是青銅時代的絕唱。

*

它已經數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滿時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

然而在這些怪獸和蟠螭(pán chī)上,方壺的頂部向我們展示了另外一個世界。怒放的荷花中,站著一隻欲飛的仙鶴。“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也許當時當地的這種氣氛,瀰漫成為鄭國之風,製造蓮鶴方壺的工匠,將荷花盛開在青銅器上,凝重得以盛開成一種輕盈。

*

漢代以來,青銅器逐級為鐵器、漆器和瓷器所取得。但是中國人對蓮、鶴的想象卻不曾停止。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進入了詩人們的詩行,成為品格的象徵。飛翔於天地間的鶴,飛進了神仙的傳說,成為能溝通天地的仙鶴。

*

而在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上,彷彿還處於萌芽時期,鶴還沒有佔據主體位置,普通人乍一看,以為上面站了一隻小鳥。一隻小鳥,帶來一片天空,將碩大壺體的重量感化為流動飛揚,與前朝肅穆莊嚴的青銅器區別開來,流露出驅陳納新的氣象。

*

新與舊在一個壺體上融合,這也昭示著脫胎於老成持重的西周,經歷大變革的東周,正在開始一場盛放,它展翅欲飛,抬頭仰望著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第二十二集 曾侯乙尊盤 · 復刻傳奇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曾侯乙尊盤,既是失蠟法的標誌作品,更是青銅工匠的圖騰。

*

尊盤出土後,它的製作方法產生了巨大的爭議,人們紛紛猜測兩千年的工匠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直到一名工匠,用了二十年時間,用失蠟法成功鑄造一比一的複製品後,尊盤的製造之謎才最終揭開。

*

古代沒有機床,無法直接在青銅上雕刻,只能採用中介物質,石蠟。石蠟柔弱,可以雕刻複雜的花紋,這失蠟法工藝的開始。蠟模雕刻完成,覆蓋三層石英砂,反覆持續兩天,形成堅硬的外殼。隨後,部件將進入火爐焚燒,進入失蠟法最關鍵的工序,這就是失蠟法名稱的由來。蠟水流失,形成空腔,成為銅水的血管。工匠的巧思隨著看不見的脈絡,在重力的作用下,緩緩遍佈空腔。當銅水凝固,厚厚的外衣,逐漸剝離,尊盤的一個部件也就宣告完成。

*

一個小小的部件,即使是藉助現代工具,也需要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才能臻於完美。難以想象的是,那位製造尊盤的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境,怎樣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複雜的作品,讓兩千年後的人們,瞻仰、讚歎。

第二十三集 越王勾踐劍 · 勝者為王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生命是一片戰場,戰士們都渴望勝利·····

*

在博物館,分別有兩把劍,代表著勝利與失敗,一把屬於勝利者——越王勾踐,另一把來自他的一生之敵——吳王夫差。

*

劍,被譽為百刃之君,是因為它最適合一擊刺殺。它不像長矛那樣遠離敵人,也不能像刀那樣,揮砍自如,更不會像棍棒那樣,毆打弱者。一名偉大的劍客,只有把劍深藏在懷中,隱忍等待。當足夠靠近敵人的瞬間,突然出擊,刺出那決定勝負的一劍。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於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視劍為生命的君子,從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揚威,當利劍出鞘的一瞬,即使是萬乘之主,也會驚慌失措。

*

勝利者可以盡情裝飾自己的配劍,那是屬於王者的尊嚴。在這柄銅劍上,鑄劍師採用了最上乘的材料,在沒有實戰價值的地方仔細打磨。劍身用錫金屬熨燙出菱形花紋,劍柄鑲嵌綠松石。底部的十一個同心圓,整齊排列,讓兩千年後的數控技術都為之汗顏。

*

越王勾踐吞併吳國,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當他手握寶劍,登上諸侯會盟的王座,他知道,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千軍萬馬在高呼萬歲,一生的死敵已成為冢中枯骨。作為天下最有權力的男人,他的配劍,當然要足夠炫酷,才能震懾住蠢蠢欲動的諸侯們……

第二十四集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 戰國的黑科技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這是一塊遭受過火燒和壓砸的銅版,兩千三百年的光陰在它身上漫漶開斑駁的印跡,而金銀鑲嵌的線條依然規整。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築平面設計圖,設計了一位國王的陵園。

*

中山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省南部,處在兩個強國的包夾下,疆域線上,步步皆兵。國王將理想的藍圖置於他的疆土,朝向南方,營造一片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築。兆域圖長九十六釐米,兩步之距,寬四十八釐米,一步之遙,這是天下之外的腳步。 圖上標識王陵區域,陵上建築,各宮室面積和平面形狀,標註有尺和步兩種度量單位。尺標註的建築嚴格遵照比例尺繪製,比值為一比五百。精準規劃佈局的空間思維方式,在平面圖上鋪展開,視點置身高空,俯瞰大地遼闊。

*

可惜兆域圖的願景未能完成,中山便被覆滅。中山國不再有地面上的疆域,它藏在地下。

*

這是在多麼飄搖的境遇中,與現實相拼搏的創造力。也許錯身處戰亂,戎馬一生,才格外渴望一場井然有序的陵園,身後能在寢宮中獲得祥和與安息。

第二十五集 虎符 · 執於掌心間的千軍萬馬

《如果國寶會說話》絕美文案: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這隻萌萌的銅老虎,安靜地趴著。乍一看,並沒有相隔千年的距離感,但它身上的錯金銘文,和一條規整的中縫,預示著它不凡的身份,兵符。

*

虎符意味著軍權,見符即見君。兩千多年前,信陵君為得到它,不惜生命安危的鋌而走險。兵符即和,萬馬齊發,趙國因此得救,魏國也有了暫時的安全,虎符成為扭轉國家生死存亡的拐點。

*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四十個錯金篆書銘文,大意是: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駐紮地的將軍手中。調動軍隊時,君王都會派人持右符去駐地,與將軍手中的左符符合,將軍才能出兵。

*

戰國時代,戰火頻繁,軍情緊急,稍有閃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遠,沒有現代通訊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傳達軍令。為了保密,虎符通常設計成小巧隱匿的造型,實現“賬戶”和“密碼”的有效對接。虎符多由左右兩半組成,君主和將軍各執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符到則君到,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發兵,這就是“符合”一詞的來歷。

*

後世隨著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然漸漸成為歷史的背景,卻也並非蹤跡全無。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於人類活動的角角落落,守護著現代社會的秩序。

TAG: 生命青銅器我們青銅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