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高拱,是大明隆慶年間的著名首輔,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此人雖頗有政績,但最終卻被自己狹隘的性格害慘了。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早年的高拱,因嚴嵩的推薦,成為了裕王的講師,當時嘉靖帝朱厚熜有三位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太子、皇次子裕王、皇三子景王,只可惜後來太子不幸夭折,東宮一位空缺,按照朱元璋留下來的《皇明祖訓》,繼任東宮的當屬裕王,但朱厚熜呢,此人迷信,有道士說“二龍不得相見”,意即此時不能立太子,再加上朱厚熜本身對這二兒子也沒啥好感,所以東宮一位一直懸而未立,可大臣們不幹了,屢屢進諫,但朱厚熜仍是不同意。

既然太子未立,那就仍有變數,畢竟除了裕王外,還有景王,但不久,景王也死了,就剩下裕王一個皇子,此時即便他不被立為太子,也仍然不影響他未來能否繼承皇位。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朝受寵,並不代表在後一朝也受寵,而那些受寵的大多數是皇帝在做皇子時的府邸舊臣。

因而當時擔任首輔的嚴嵩、次輔徐階,就特意提拔擔任裕王老師的高拱,不久高拱就幹到了禮部尚書,成為了朝廷大員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禮部尚書在嘉靖朝可是個了不起的職位,受寵的嚴嵩、徐階都是幹過這個職務才升任首輔的,不過與嚴、徐不同的是,高拱是靠著這二人的舉薦,而前者完全是因為朱厚熜的寵信。

高拱能身居高位,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有個好學生,徐階擔任首輔後,高拱還被提拔進入了內閣,進入了大明的權力核心。

朱厚熜死後,時任內閣首輔的徐階在起早遺照的時候,避開了高拱,而是找來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密議,高拱知道後,非常地不開心,

不顧徐階對自己的提攜之恩,而同他反目成仇

。處處同徐階作對。但此時的高拱羽翼未豐,根本就不是徐階的對手,只好下野。

沉寂了一年之後,高拱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機,此時徐階已退休,作為穆宗(裕王)生前最敬愛的老師,高拱直接被任命為了首輔。

為了報此前的徐階之仇,高拱推倒了徐階實行的一系列良策,特別是徐階假借世宗(朱厚熜)遺詔而廢除的嘉靖一朝的弊政,以及被赦免的冤臣,在高拱的一番操作下,一夜回到瞭解放前,由此可見高拱之狹隘程度,為了報一己私仇,不顧國家社稷。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不過話說回來,這高拱雖然心思狹隘,但在政績上也是可圈可點,他最值得稱頌的政績有兩件:

其一,便是同蒙古修好關係

可以說,自明初開始蒙古同大明的關係就一直不好,兩邦是時有衝突,即便是到了嘉靖年間,蒙古俺答部仍時南下兩次侵犯北京城,不過在隆慶年間,在高拱等人的努力下,蒙古與大明恢復互市通貢,關係得到了極大改善,這對維護邊疆安全,已經減少戰爭開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其二,是改革吏治

高拱除了擔任首輔,還兼任吏部尚書,可謂是一手掌權,一手管人,高拱在吏部很有建樹,比如朱元璋就曾定下不得在本鄉做官的國策,當然朱元璋的出發點自然是從皇家的利益考慮,但這對部分基層幹部極為不利,一者基層幹部本就俸祿比較少,還有背井離鄉,往往很多人棄而不就,有的呢,任期到了,但因為沒多少錢,又回不去家鄉。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鑑於此點,高拱上市請求對於一些基層幹部不予實行這一國策,得到了穆宗的贊同。除此之外,高拱還改良了邊官制度,以及專才專用,都對國家起到了很好的良性作用。

高拱在吏治上有一套,在整人上也有一套,高拱在內閣裡是出了名的獨斷專行,當時在內閣只有張居正的關係還可以,不過後來二人,因徐階而產生了嫌隙。

徐階倒臺後,高拱還乘機處罰他的三個兒子,雖然徐階的三個兒子不端,但高拱對他們的處罰的確過重,張居正就曾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後來,有一天,高拱的門客在高拱面前誣告張居正拿了徐家的錢財,這本就是子虛烏有之事,但高拱二話不說,把張居正臭罵了一頓,二人自此心生嫌隙。這也使得,在穆宗死後,張居正和神宗的貼身太監馮保共同聯手組成了政治聯盟將自己推下了萬劫不復之地。

其實這二人原本同高拱也沒有太多的仇怨,比如張居正一開始還是同高拱是同黨,但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同張居正結怨,馮保也是如此,馮保早年不知如何得罪了高拱,高拱一直耿耿於懷,阻礙馮保的升遷。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神宗繼位後,馮保因為是貼身太監的緣故,而受得寵信,高拱於是想扳倒馮保,沒想到捉雞不成反蝕把米,最後自己把自己坑了,不得已只得下野,可以說,

高拱最後的悽慘下場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狹隘性格所導致的,性格決定命運這話果然沒錯。

TAG: 徐階朱厚首輔狹隘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