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道觀寺院絕口不提:【經常去寺觀可以“開智增慧“的真正秘密】

現代道觀寺院絕口不提:【經常去寺觀可以“開智增慧“的真正秘密】

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文字

經常聽到一些人說,進道觀寺院可以開慧,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為什麼有的人去過道觀寺院後,而並沒有開慧呢?對此,我曾經聽到許多種說法,最著名者有以下三種:一是沒信仰,二是心不誠,三是沒慧根。

事實上,古代進道觀寺院的普通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求心理安慰,一種是求學(讀書)!真正在道觀寺院開慧的人,是奔著其海量藏書而去的,是去讀書學習的,所以他們能開慧。而現在人進寺院道觀,說是求開慧,其實是去“燒香祈福”,是去求安慰。

現代道觀寺院絕口不提:【經常去寺觀可以“開智增慧“的真正秘密】

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文字

說起中國藏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春秋之前“學在官府”,圖書只能儲存在政府手中,私人是不能收藏的。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或“太史“是負責“記言”“記事”併兼管收藏圖書文獻的官吏。周代設有“藏室”,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據《史記》載,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是“周守藏室之史”。

自春秋時孔子把官學在民間推廣開後,私人藏書出現。兩漢時期,佛教傳入東土,正逢“罷黜百家”時期,其發展佛教的主要方式便是依附當時的道、儒、墨三家,以譯經為主,寺院出現藏書。至西晉時,道觀出現藏書。

現代道觀寺院絕口不提:【經常去寺觀可以“開智增慧“的真正秘密】

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文字

中國古代藏書有官府藏書(國家圖書館)、私人藏書、寺觀藏書和書院藏書四大體系。寺觀藏書的出現,大力促進了古代教育事業和文化傳播事業。

在古代,自孔子開創私學以來,大多數書生身份低下,家境比較貧寒。由於受等級地位影響,這些書生是不可以隨意進入官府藏書、私人藏書及書院藏書場所,隨意翻閱書籍的。在這種情況下,去寺廟道觀裡讀書是唯一的選擇。古時候人心純樸,寺觀願意為讀書的書生免費提供住宿。再者,寺院、道觀環境清幽,使人心無旁騖,也確實是家境貧寒書生讀書的好地方。

唐代名相狄仁傑(607 - 700),字懷英,山西太原人。自幼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不能供養他讀書,父母把他送到本地有名的寺院寄讀。

唐朝茶葉專家陸羽(733 - 804),舊時被奉為茶神,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家世不可考,幼時為親人所拋棄,被僧人收養,既長便以僧人之俗姓為姓,草字鴻漸。在寺院之中,以僧為師,事師如親,跟從學文化,授內外典籍,能詩作文,深為僧師愛撫。僧師圓寂,陸羽隱居苔溪(在今浙江西北),自稱桑苧翁,與女詩人李秀蘭、僧皎然友好。唐肅宗李亨聞陸羽之名,於上元元年(760)徵召,拜為太常寺太祝,並賜朝服、朝簡、魚袋,拒不入朝。

北宋仁宗皇帝時宰相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時吳人。兩歲失恃,家貧母嫁,待曉事之日,泣辭母去,居於裡中僧舍,刻苦讀書,大中祥符時,進士及第。

明代張元忭(1538 - 1588),字子藎,號陽和,明代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乃張天覆之子。少年之時,勤奮好學,寓居香爐峰寺中,足不出戶,埋頭十載,後在隆慶年間高中狀元。

書聖王羲之、藥王孫思邈、數學家祖沖之及畫聖吳道子等皆是道士。

綜上所述,在古代,寺觀場所是社會文化中心。其海量藏書,吸引了多數家境貧寒的書生,再加上寺觀神職人員一般也具備很高的文學素養,完全可以勝任“傳道、受業、指迷、解惑”的導師角色,一度為當時的人類社會及政治團體,培養出大量優秀的治世名臣及各領域高階技術人員。而在現代,寺觀的藏書量型別偏重於宗教書籍,亦不再給家境貧寒的學生提供讀書條件,甚至於已經變成寺觀景點設施對遊人開放,做為文化中心的教育功能已經基本喪失。

“開智增慧”,離開“讀書學習”這個基本前提,一切皆是虛妄。寺觀做為寺觀藏書系統的載體,為社會培養治世名臣及各專業區域高階技術人員的時代,在現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TAG: 藏書寺觀道觀寺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