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歌的名字叫作《送別》,曾被幾千名歌手,上萬場不同的場合進行傳唱。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當代的歌手朴樹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唱著唱著就哭了,就流淚了,唱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裡面賦予了太多的離愁的傷感。

朴樹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說這個詞是我做的話,我寧願當場死去。他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弘一法師做了一首詩,這是對他極高的一種評價。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為何這首歌傳唱了一百多年,還是經久不衰,我們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希望講完之後,您可能就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尋滄海桑田歷史遺珠,大家好,這裡是世界名人榜!

弘一法師的俗名叫作李叔同,李叔同,又名李文濤,字息霜。1880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的一個鉅富鹽商家庭,據傳在他出生那天,有喜鵲銜松枝至,家裡人都認為他必是棟樑之才,是天降祥瑞;他也常懷感恩,攜帶著這顆松枝。因為是官商,家裡面又是開錢莊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開銀行的。所以他跟我們正常的人出生就是不一樣。一出生可以說就是含著金鑰匙的。想吃飯的時候,只要嘴巴一張就有了,想穿衣服,只要手一伸就來了。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但可惜的是,他5歲時喪父,因為母親是小妾的身份,他沒有什麼朋友,就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這樣的他慢慢長大,長成了一個頗有才情的翩翩少年郎。

跟最上層的人士進行交往,接受的也是最上等的教育。曾經他的生活也是非常地混亂,經常出入梨園,跟一些名伶發生戀情,教她們唱腔聲段,也談過很多的女朋友。按道理來說,這種富家子弟應該很享受這種衣食無憂,燈紅酒綠的日子才對。

但是他不一樣,十五歲的時候,他做過一首詩,叫做“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什麼意思呢?我們每個人的富貴,就好像草堂的霜一樣,很快就會融化。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會像西山要落下去的太陽一樣,終歸會落下。在隱隱約約當中,他好像就已經做好了與自己富貴告別的一個準備。這是他十五歲的時候。

在他十六七歲的時候,他迷戀上了名伶楊翠喜。少年的喜歡總是那麼的狂熱,他和楊翠喜時常互通詩文,你儂我儂。

好景不長,他母親看到了自己的兒子如此沉迷於一個戲子,十分著急。便在李叔同18歲的時候,讓李叔同娶茶商之女俞蓉兒為妻,而楊翠喜最後則是成為他人妾,兩人被現實打敗而分離。婚後第二年,李叔同曾刻章支援過維新變法,後來維新變法失敗了,外人謠傳李叔同為康梁同謀,為了避禍,他帶著母親和妻子來到上海。

在上海,他依舊沉浸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他與滬上名流相交往、進詩會、辦文社、創辦“上海書畫公會”,日子過得很是逍遙自在。而他的妻子俞蓉兒也是恪盡職守照顧他的母親,還為他生了三子,只是最大的孩子不幸夭折,只留下兩個孩子。這樣看來,他的生活是十分圓滿幸福才是。

可是他依舊時常感覺到自己很孤寂,直到他又遇到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上海有名的詩妓:李平香,此時兩人皆是風華正茂,歲月正當好。他們常常席地而坐,飲酒作詩,在這個女人這裡,李叔同感受到了心靈的一絲絲藉慰。兩人相交甚篤,互為知己。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久,直到後面發生了一件事,情況才開始轉變。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病危,他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

但是在他母親生重病的時候,他為了讓母親能夠逝後安息,便出門去挑選最名貴的棺木。

但就是在他出門的時候,母親與世長辭,他沒有做好與自己母親告別的一個準備。

像《你好·李煥英》裡面就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斷地放下,但令人難過的就是我沒有好好的做一場告別。”

當自己的親人離開自己的時候,這個痛苦其實是難以言說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他把母親安葬迴天津。可能是他母親的去世,給他帶來了人生非常大的打擊。他決定與他前面的二十六年進行一場告別。

隨後安頓好妻子和兩個孩子後,便與李平香和平分手,東渡日本留學。

在日本,他改名為李哀。他學習話劇,和同學建立了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並曾經扮演過茶花女等角色,曾受到眾人的讚賞。後來他又退出“春柳社”,專心學習畫畫和音樂,並結識了第二位日本妻子誠子。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1911年,李叔同帶著誠子回國,這時才發現家道中落。為了養家,他兼任數職,閒暇時從事金石研究,詩文創作。在這段時間裡,他的藝術生涯可謂是進入全盛階段。

文學上,他是享譽國際的詞作家,一曲《送別》傳頌至今。

音樂上,他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啟蒙者,他是第一個引進西方樂理並由五線譜編曲的人。

繪畫上,他堪稱中國現代美術之先驅,是中國油畫之鼻祖,他是第一個引進西方美術,並且是引領中國新的美術征程的人。

戲劇上,他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

書法上,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他的字別出心裁,獨具一格,是當時文人皆想要的作品。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員,領風氣之先

教育上,他教出了豐子愷,潘天壽,吳夢非等學生,這些學生後來在其他領域都成為了大家。

再加上後來的

佛學上,他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在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學……均有創造性貢獻。

他開創了中國無數個第一,在從事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此外,他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算是名利皆收,嬌妻在懷,在世人看來已是幸福無比了,可是他依舊內心感到迷茫,這為他後半生常伴佛祖埋下了伏筆。

豐子愷就曾經說過:如果說讓李叔同的人生再重新走一遍的話,出家還是他必然的歸宿。他在很多領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一個狀態。可以說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面徜徉的時候。但是往往就是因為他做一件事情,像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成一件事情。

當他走到最高處的時候,人是非常孤獨的。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把它做到極致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孤獨的。不知道自己這顆躁動不安的心應該要往哪裡走下去。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應該要往哪裡走下去。三十九歲的時候,偶然有一次機會,他到杭州虎跑的定慧寺去斷食,叫做“辟穀斷食養生法”,在寺院裡面住了十七天,這十七天的過程接觸到了香火的薰陶,看到了出家師父的日常生活。此時,他好像找到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一種方法,找到了與自己內心相處的一種心法。他決定要出家。

他出家為僧震驚了當時整個中國的學界。在出家前,他並未告訴任何人,以至於他的好友,妻子聽到這個訊息時如同晴天霹靂。

在他出家之後,他日本的妻子三番五次到寺院裡面去求見他,希望他能夠回心轉意,但是他都是避而不見。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他妻子又透過種種的關係,終於在一天早上,薄霧清晨,西湖的湖面之上兩舟相向。日本的妻子站在船頭,看著眼前的丈夫,開口就說道:“叔同、叔同”。

叔同說:“請叫我弘一。”

“好吧。弘一法師,請問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

當他說出“愛就是慈悲”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感覺這句話聽起來很矯情,虛無縹緲的一種感覺。

而他日本的妻子痛哭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然而回應她的只是西湖縹緲的霧。

可是李叔同狠心傷的又豈是他日本妻子一人呢?李叔同出家後曾給家中寄來“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勸說家人信佛,囑咐孩子做事就要從事教育行業,此後再無音信。但是家人依舊偶爾會給他寄信,他看都不看就讓原路返回。

他不曾想過他的原配妻子俞蓉兒這個傳統的女人,在那樣新舊交替的時代,得扯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小的孩子甚至連線受教育都很是困難。他當真是鐵石心腸,一入佛門紅塵皆拋,自己尋找靈魂的安寧處,而不管不顧後代的命運。

面對友人和其他喜歡他作品的人,他也同樣是狠心的。為了避免讓自己的心受到俗世影響,他誰都不見,在自己的禪房貼上“雖存若歿”,以阻止親朋好友的看訪。

他不僅對其他人狠心,他對自己也十分狠心。我們都知道,由儉入奢易,而想要由奢入儉是難上加難。李叔同出家後的生活極其簡單,所用的生活用品二十多年從未換過,一件衲衣縫縫補補了二百多處,一年四季都穿著補綴的羅漢鞋。他一天只吃兩餐,吃食一般是白開水煮菜,且一頓只吃兩個菜。同時他對自己每日作息時間也是非常狠的。無論在何地,他都堅持“過午不食”,下午準時打禪,一到黃昏就睡覺。

他固然狠,拋妻棄子,遠離金錢,放棄俗塵生活的種種一切,算得上那個時代的第一狠人。但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狠,才能成為一代律宗高僧。他入佛門後,潛心專研佛法,並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同時寫了許多佛學著作,成為人人尊敬的佛學大家。試問如果他不對自己狠,他能有現在的成就嗎?假如他不狠心拋離紅塵,他能在佛學上有所造詣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形容弘一法師的一生叫做“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三十九歲出家之前,李叔同李公子風度翩翩,伴隨著他走了半生,但是呢他出家之後,世間再無李叔同。

行走在人世間的這個肉體,可能僅僅只是他的一個軀殼,他就叫做弘一法師了。世間再無李叔同,他把自己的小愛捨去,融入到大愛當中來。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敏銳地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的富貴繁華終將會離去。

沒有辦法。

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他又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摯愛的親人也會遠離我們而去。這種痛苦,是讓人痛徹心扉的。

但他三十九歲這一年,他用了一個非常友好的方式與這個盛大的塵世進行告別。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所以按佛理上來說,其實“愛就是慈悲”。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弘一法師曾經做的那一首詞《送別》。

那是在一九一四年的冬天,大雪紛飛,他的好友許幻園因為資助民主運動破產了,跑到李叔同的院子外面,對著院子裡面大喊了幾聲:叔同、叔同,我家破產了,我幻滅了,我要離開了。

連院子都沒有進,轉身踉蹌而去。雪地裡只剩下一排深深的腳印。這個時候走出院子的李叔同看著友人離去的背影,默默留下了自己的眼淚。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都是在不斷在告別的過程當中,與自己告別,與身體告別,與親人告別。面對這些緣聚緣散,我們永遠是無可奈何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我們終將會經歷這個世間所有的愛恨繁華。

也終將會不留痕跡地離開它。

只是弘一法師比我們更早地看到的這一步,他將他一生當中最感動、最悲傷、最繁華的瞬間都留在了盛大的塵世裡,他將自己的心也埋在了這個塵世裡,開出花來。

所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半世繁華半世僧,世間再無李叔同

能把文章看到最後的,一定都是真愛了,來個三連吧,謝謝!最後,您們怎麼看待李叔同的?您們是認同他的出家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這裡是世界名人榜,我們下期節目見!謝謝大家,再見!

TAG: 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時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