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前言: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已經氣息奄奄的明英宗朱祁鎮召皇太子朱見深到他病榻之前,他要口授遺詔。英宗拼盡了全身力氣告誡兒子要尊敬嫡母,善待兄弟,廢黜殉葬,他日皇后要與自己合葬。

己巳,上大漸。召皇太子及太監牛玉、傅恭、裴當、黃順、周善至榻前,諭之曰: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以深。儻言有不諱,東宮速擇吉日即皇帝位,過百成婚。皇后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德王等王,俱與善地俾之國。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斂時須沐浴潔淨,棺內裝用袍服繫腰絛環。皇后同東宮自選帶皮鞓者,易以絛鞓。衣服不須多,縱多亦無用。擇好地建陵寢。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違!—《明英宗實錄卷三百六十一》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份臨終遺言中,英宗多次提到皇后錢氏,是不是他已經預感到在他死後會有一場滔天巨浪,所以提前打了預防針?事實證明英宗的預感非常準,在他駕崩之後,皇太子朱見深繼位。隨即新皇帝的生母周貴妃和嫡母錢皇后之間,就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場從憲宗成化朝,一直延續到孝宗弘治朝的兩宮之爭。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明英宗劇照

憲宗獨白:其實我和生母、嫡母感情都不深

英宗錢皇后,南直隸淮安府海州人(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是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的女兒,成婚之日在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五月十九日。作為大明開國之後第一個在皇帝登基後冊封的皇后,錢氏當年可謂是一時風光無兩。但是作為皇后,錢氏始終有一塊心病:沒有子嗣。而周貴妃是北直隸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周能之女,土木堡之變前雖然為英宗生育一子一女(長女重慶公主和長子憲宗朱見深),但在宮中也並沒有什麼名分。

轉機出現在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就在這一天,御駕親征的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虜,扈從文武重臣和數十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為了凝聚人心,朱祁鎮之母孫太后匆忙立兩歲的長孫朱見深為皇太子,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由於朱祁鎮沒有骨氣,被瓦剌人安排在大明境內四處流竄,企圖憑他皇帝的身份騙開城池。為了永絕後患,孫太后下旨“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帝,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為了凸顯皇太子的地位,其生母周氏被小叔子朱祁鈺冊封為貴妃,聽上去簡直諷刺。

一年之後英宗被瓦剌人放回北京。已經嚐到權力滋味的新皇帝朱祁鈺,將這位太上皇帝軟禁在紫禁城外的南宮。至於周貴妃,則離開兒子和太上皇帝住在一起。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鈺將侄子朱見深降封為沂王,而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沂王在孫太后和萬宮女的庇護下成長,他的生母周氏則在景泰六年又為英宗生下一個兒子崇王朱見澤。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錢皇后與英宗劇照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石亨、徐有貞等人在孫太后的默許之下,和英宗聯手發動“奪門之變”,江山又重新回到了朱祁鎮手中。為了徹底劃清和弟弟的界限,朱祁鎮將景泰八年改為天順元年,沂王朱見深被重新封為皇太子。此外考慮到周氏這個貴妃是弟弟封的,英宗在復辟之後又重新冊封周氏為貴妃,位在諸妃之上。

丙午,冊立貴妃周氏及諸妃。遣太平侯張軏為正使,武功伯徐有貞為副使持節行禮。—《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七十七》

說實話,朱見深對他老爹英宗和老母親周貴妃,其實都沒什麼感情,因為彼此之間相處的時間太少了。在他從幼童成長為少年的這段時間裡,父母都不在身邊,能陪著他的只有祖母孫太后和宮女萬貞兒。祖母是先帝宣宗皇后,仍然免不了受到朱祁鈺生母吳賢妃的排擠,從皇宮西面的仁壽宮搬來東面的清寧宮。至於自己這個廢太子,所有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萬宮女願意張開雙臂擋在他弱小無助的身前。

嫡母錢皇后在朱祁鎮被俘期間過於傷心哭壞了眼睛,又長時間跪著祈福造成了腿部殘疾。生母周貴妃仗著兒子是太子,打算學習婆婆孫太后,將皇后之位取而代之。這一切朱見深看在眼中,卻從不參與。只要祖母和萬宮女安好,那便足夠了。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聖烈慈壽皇太后崩。孫太后死後,英宗甚至有過換太子的念頭。這個離間皇帝和太子之間感情的人是誰?反正不會是周貴妃。

帝不豫,臥文華殿。會有間東宮於帝者,帝頗惑之,密告賢。賢頓首伏地曰:“此大事,願陛下三思。”帝曰:“然則必傳位太子乎?”賢又頓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賢扶太子令謝。太子謝,抱帝足泣,帝亦泣,讒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故宮文華殿

其實我們結合英宗臨終前對朱見深的絮叨,這個當初害得他險些再次失去太子之位的人,幾乎已經可以呼之欲出了。自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歷代皇帝駕崩,後宮妃子都會殉葬,為何英宗要將其廢除呢?太祖、太宗時代,因皇后早已去世,后妃幾乎全部殉葬。仁宗時代選了五名妃子,皇后張氏特意安排了她最討厭的貴妃郭氏。郭貴妃有三個兒子,又是勳貴之後,參考英國公張輔之女的遭遇,按理不應殉葬。宣宗時代除了皇后孫氏、廢后胡氏和賢妃吳氏,其他都殉葬了。那麼英宗死後,如果不廢除殉葬,這份名單該由誰決定呢?會不會鬧出貴妃逼皇后殉葬的鬧劇呢?筆者以為英宗廢除殉葬,主要還是為了自己身後名聲著想。

第一回合:兩宮太后地位尊卑之爭

雖然有英宗遺詔對錢皇后進行保護,但新皇帝畢竟是周貴妃的親兒子,她有的是底氣來挑戰正宮的威儀。新皇帝登基,原來的後宮妃嬪自然要升一級。錢皇后和周貴妃理應都升為太后,但兩位太后之間地位孰高孰低呢?

周貴妃透過太監夏時傳出話來,稱錢皇后久病不當稱太后,皇帝生母應該獨上尊號。內閣顯然對此早有準備,首輔李賢的迴應非常明確:

“遺詔已定,何事多言”

。此時大臣們應該都會佩服先帝的先見之明,周貴妃果然開始作妖了。夏時這傢伙見風使舵,連連稱讚

“李公言是也”

。但是風聲很快傳回宮中,周貴妃不屈不撓,再次派太監出來傳話。這一次內容之勁爆,連李賢都大感吃驚。

頃之,中官復傳貴妃旨:“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間有故事。”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宣德朝廢后胡氏劇照

所謂的宣德間故事,指的就是當年宣宗的原配胡皇后因為沒有兒子,被迫退位,把皇后之位讓給生了朱祁鎮的孫貴妃。宣宗駕崩後,孫皇后升級為孫太后,胡廢后則出家做了靜慈仙師。現在周貴妃的意思,自然也是要逼錢皇后退位出家。

此時另一位大學士彭時站出來為錢皇后說話,指出胡皇后當年是在宣宗在世之時上表讓位,和現在形勢不同。而且先帝在復辟之後,也恢復了她的皇后身份。今日之事,與宣德故事不可相提並論。

太監秉持周貴妃的意思,逼問

“如是何不草讓表”

?意思就是現在寫也來得及啊!看到沒有,如果英宗沒有廢除殉葬,周貴妃一定會在錢皇后退位之後把她逼死。彭時表示先帝在世之時沒有廢后,現在誰敢這麼做?今天我們內閣要是不站出來,那就是

“萬世罪人”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周貴妃劇照

李賢和彭時二人據理力爭,堅決不做退讓。由於憲宗畢竟剛剛繼位,周貴妃也不敢過於任性,最終讓錢皇后逃過一劫。而彭時趁熱打鐵,指出都是太后,錢太后前面應該加兩個字以便於區別。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一日,錢皇后被尊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則被尊為皇太后。

甲寅朔,尊母后皇后為慈懿皇太后,母妃皇貴妃為皇太后。是日早,遣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告天地。懷寧侯孫鏜告太廟。太子少傅、廣寧侯劉安告社稷。上告英宗睿皇帝几筵。躬奉冊寶詣聖母皇后宮,恭上尊號為慈懿皇太后。…次詣聖母貴妃宮,恭上尊號為皇太后。—《明憲宗實錄卷三》

由於內閣的堅持,這一回合周貴妃完敗。不但沒能把錢皇后逼到退位,反而在尊號上落了下風。好在日子還長,很快報仇的機會就來了。

第二回合:廢立皇后,兩宮太后的暗戰

在英宗遺詔之中,對兒子的婚事也進行了特別關心,要求他在自己去世百日之後就完婚,不要拖延。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樁深受先皇重視的婚姻,竟然只持續了區區一個月就告終結。這其中到底有些什麼隱情呢?

當初朱祁鎮在世之時,其實已經為兒子挑了三個人選:吳氏、王氏和柏氏。三人之中英宗本人更中意吳氏,因此天順八年四月的時候,吳氏被選為皇后。當然這道旨意並非慈懿皇太后所下,而是以周太后的名義發出來的。

戊申,皇太后諭禮部:“今選得都督同知吳俊長女為皇后。大婚有期,合行禮儀,爾禮部會同翰林院定議以聞。”—《明憲宗實錄卷四》

七月二十一日,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出任正使,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禮部尚書姚夔出任副使。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冊吳氏為皇后。冊文之中當然是把吳氏給誇成了一朵花:

“諮爾吳氏,毓秀勳門,賦質純粹。有端莊靜一之德,有溫和慈惠之仁。”

幾位冊封使之中,孫繼宗是憲宗祖母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兄長,即皇帝的大舅姥爺。李賢是內閣首輔,姚夔是禮部的最高領導,可謂是給足了皇后一家面子。然而僅僅一個月以後的八月二十二日,剛過蜜月期的吳皇后就被突然廢黜。訊息一出,天下震驚。對於吳皇后為何被廢,朱見深的兒子明孝宗朱祐樘在修纂《明憲宗實錄》之時為了避諱,只是含含糊糊地提了一句是因為打了後宮寵妃。

後立未踰月而廢,當時傳言或謂後宮先有擅寵者被後杖責故及。然宮禁事秘,莫得而詳。—《明憲宗實錄卷八》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萬貴妃劇照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史官在修纂《明史》之時才直言不諱地指出吳皇后之所以被廢,就是因為杖責了萬貴妃。不但是打了萬貴妃,還是特意

“摘其過”

,也就是故意找茬立威。也許在年輕貌美的吳皇后心中,這位已經35歲的老阿姨早就該滾得離皇帝遠遠的。

由於年少時的經歷,明憲宗其實非常重親情。但是吳皇后的所作所為,顯然已經踐踏了他的底線。而藉著這個機會,朱見深也打算好好敲打一下此前讓他連續吃癟的內閣。當初憲宗登基剛過去一週,他的親信、皇太子東宮典璽局局丞王綸就被以牛玉為首的太監勢力和李賢、陳文為首的內閣勢力聯手擺了一道。和皇宮一樣,東宮也有太監服侍,他們的管理機構稱為東宮六局,其中典璽局的地位最高。《明憲宗實錄》對王綸的評價是

"事上於東宮,事多專擅"

,可見其得寵程度。而在皇太后尊號之爭中,憲宗母子又在和內閣的對抗中落敗,這個場子總是要圓回來的。

當時朱見深向兩宮皇太后表明廢后的想法之後,慈懿皇太后大為吃驚,力主不可。至於周太后,則堅定地站在了兒子一邊。這一次母子同心,把鍋甩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頭上,稱其接受吳氏之父吳俊賄賂,遊說慈懿皇太后將皇后人選換成吳氏,其實先帝中意的人選應該是王氏。於是乎牛玉倒臺,被髮配南京孝陵種菜。其姻親三千營總兵官、懷遠侯孫鏜罷官閒住,侄子太常寺少卿兼侍讀牛綸、外甥吏部員外郎楊琮都被免官為民。

當年十月十二日,憲宗冊立王氏為皇后。這一次的兩宮之爭,以周太后大獲全勝而告終。而憲宗藉此機會維護了萬貴妃的權威,打壓了內廷中自恃老資格的群體,順便震懾了內閣,可謂一石數鳥。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明憲宗劇照

第三回合:兩宮太后究竟誰可祔享太廟

上文說過英宗晚年曾起過換太子的念頭,這個吹風之人,十有八九就是慈懿皇太后。故而憲宗本人在登基之後對嫡母和生母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偏心,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兩宮皇太后的生日。

慈懿皇太后的生日是六月二十九日,周太后的生日是十月十四日。天順八年還在大喪期間,壽宴不好大搞。但是到了次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慈懿皇太后生日

“免命婦朝賀”

,而到了周太后生日之際,不但文武群臣命婦入內朝貢,皇帝還在午門給文武百官賜宴。

好在這種羞辱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崩。錢氏本人固然是一了百了,可是一場更大規模的兩宮之爭正在醞釀之中。

兩天後,憲宗突然召叢集臣,說要給慈懿皇太后陵寢選地。這一下子群臣譁然,當初先帝遺詔說得明明白白:

“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

。而比這還要可怕的是錢氏的地位問題,一旦她不能和英宗合葬,周太后的下一步棋一定是不讓錢氏祔享太廟,這樣相當於廢黜了錢氏正宮皇后的地位。此時李賢已經去世,當年正面硬剛周貴妃的彭時升任首輔。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明英宗裕陵

作為多年經歷宦海的精英,彭時當然很清楚周太后的擔心是什麼。於是他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即周太后日後一旦不諱,也可以與英宗合葬並和錢太后一樣祔廟。

況千秋萬年之後,今皇太后與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廟,不相妨礙。且愈足以見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無間,永久之後並美無窮。載諸史冊,增我皇明之光,彰我皇上之孝,此臣等所深願也。—《明憲宗實錄卷五十五》

為了讓周太后放心,七月初一日禮部尚書姚夔進一步指出

“配享英廟,禮亦宜然,是乃天理人情之至也”

。但是相信文官們的嘴不如相信這世上有鬼,周太后不同意,堅決要求為錢太后

“於裕陵左右擇吉地安葬”

這是明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皇帝嫡母去世,生母仍然在世的情況,如何處理,顯然會成為後世帝王所依據的範本。對於大臣們來說,慈懿皇太后為嫡,周太后為庶,嫡庶分明,不可亂了禮制。

七月初三日,紫禁城東側的文華門前,黑壓壓跪滿了無數的文武高官。包括魏國公徐俌、禮部尚書姚夔、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柯全、禮科左給事中魏元、河南等道監察御史康永韶等公、侯、駙馬、伯、都督、錦衣衛指揮,以及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掌事官。這些人申訴的焦點是

“母后之命固所當重,而祖宗之法尤所當重”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故宮文華門

文華門就在文華殿邊上,文華殿是成化皇帝朱見深做皇太子之時的觀政之所。但是在繼位之後,皇帝退朝後也時常到此召見內閣及文武重臣開小會。現在不但文官集團同仇敵愾,連皇親勳貴都站出來支援慈懿皇太后,無疑讓憲宗母子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最終周太后無奈同意讓慈懿皇太后與先帝合葬裕陵。

時文武群臣既上奏,復跪伏文華門前以待,必從而後已。上悉覽其奏,復懇請於皇太后,自巳至申,稍見從。遂出數奏,同詞批答雲:“卿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禮蒙允行矣。”

於是文武群臣皆呼萬歲而退。—《明憲宗實錄卷五十六》

七月十九日,憲宗親自為慈懿皇太后上尊號曰:

“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后”

,簡稱孝莊睿皇后。九月四日,孝莊睿皇后祔葬於裕陵。九月十五日,孝莊睿皇后神主祔享於太廟。這場名分之爭,周太后最終還是輸了。

結語: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朱見深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繼位。在去世之前的四月,憲宗為周太后上徽號為聖慈仁壽皇太后。當年九月,孝宗朱祐樘為祖母上徽號為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崩。三月十二日,禮部為周氏上諡號為

“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

,一切似乎朝著孝肅睿皇后所計劃的按部就班地進行。

但是到了三月十六日,一切都發生了逆轉。孝宗在審視裕陵圖紙之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隱藏劇情:英宗和錢氏陵墓之間的隧道竟然沒有打通,而預留給周氏的隧道卻是通的,這顯然是當年動的手腳。而此前言之鑿鑿的文官們也改變口徑,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提出太皇太后雖然與英宗合葬,但不可祔廟,去掉帝諡(即明英宗諡號睿皇帝的

字),仍稱太皇太后,別祀於宮中奉慈殿(位於奉先殿西側)。

明憲宗朱見深的困擾:嫡母和生母,兩宮皇太后地位孰高孰低?

太廟

三月二十一日,周氏此前孝肅睿皇后的諡號被取消,改諡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太皇太后。這可真是令人唏噓不已,周氏爭了一輩子的名分,最後被她含辛茹苦一手撫養大的孫子一口否決。當年萬貴妃在宮中一手遮天,正是靠著祖母的庇護,孝宗才能平安長大成人。而周氏祔廟的決定,是憲宗當年和內閣一致做出的,孝宗大可推到先帝頭上。他之所以這麼幹,難道是因為自己生母孝穆皇太后紀氏也不能祔廟的緣故麼?

於是上親批會議本曰:“祀享重事,禮當詳慎。卿等稽考古典及祖宗廟制既已明白,都準議。特建廟奉享,仍稱太皇太后,以伸朕尊親之意。後世子孫遵守崇奉,永為定製。”—《明孝宗實錄卷二百九》

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後,才給了曾祖母皇后的身份,將諡號改為“

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皇后

”,和原來相比去掉了一個“睿”字。當然世宗此舉是為自己親祖母邵太后上諡號

“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聖皇后”

鋪路。如果周氏崩於憲宗在世之時,恐怕會如願祔享太廟。可惜她壽命太長熬死了兒子,至於孫子麼,可真沒看出他對祖母的情分。

TAG: 英宗皇后周貴妃皇太后周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