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沒有錢途這個老師的話震撼了

這幾天,白老師火了。

點燃火藥桶的是白老師自己的兩段話:

一段是:“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然後工作到處隨便找?然後一點兒壓力都沒有?然後只要喜歡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OK?不會吧?”“相比之下,中國年輕人買到擁有自己產權的房子是最早的。您去日本試試去,看到多大歲數的時候,您才交完房供?”

另一段是:“幾年前我就說過,當房價超過三四萬,再怎麼漲,跟普通人就沒什麼關係了,反正也買不起。而潛在失業的壓力,流動的壓力,將來孩子教育醫療的壓力,這一切都使年輕人覺得,連自己都很難照顧,而且是疲於奔命,還怎麼撫育下一代,只有社會綜合改變,變成一個對年輕人友善的社會,對生育意願非常鼓勵的社會,我們今天擔心的問題才能慢慢改變。”

有網友將這兩段話揉碎剪輯到一起,形成了一種奇觀:白巖松激辯白巖松。

【薦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沒有錢途這個老師的話震撼了

【薦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沒有錢途這個老師的話震撼了

【薦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沒有錢途這個老師的話震撼了

的確,這完全是兩個觀點,指向的方法論,也即解決路徑,完全南轅北轍。

關於諸如買房子、結婚、生小孩等涉及到現代年輕人壓力的事兒,其話題觀點切忌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把責任全推給社會,認為全是社會的原因,年輕人是純粹的時代受害者;一個是把責任全推給年輕人,認為是年輕人自己不努力、沒能力、懶、蠢。

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

客觀說,白巖松這兩段話,如果放到同一場演講中,也是可以自圓其說的。白巖松第二個論據(中國年輕人買房早),如果指向社會和世俗對年輕人必須買房的執念、指向城市發展的功利主義,或者只針對眼高於頂的年輕人,問題都不大。

我看有媒體在2019年報道過一個數據,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人買(首套)房的年齡平均是27歲,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平均27歲就能買得起房,在發達國家一般是37~40歲。”

這被很多人引用。但是馮侖在這場採訪中,還說過另外一番話:

“很多時候房價是隨著城市化以及基礎設施、空間結構改變的,中國過去20年房價的上漲都跟城鎮化發展有關。而美國已經有差不多三四十年沒有大規模建住宅了,他們的基礎設施幾十年前都做完了,都確定了,不需要再折騰了,而中國城市化過程中需要天天折騰基礎設施。”

發達國家的年輕人之所以買房晚,恰恰在於他們很放鬆、不焦慮。中國年輕人之所以對買房子有執念,其實恰恰是源於沒有安全感,恰恰顯得很被動、沒有選擇權。

因為有沒有房子,不僅成了一個能力和地位的評判標準;也確實事關生活水平。另外,現在的年輕人買房子,很多靠的可不是自己,那是啃老,有的甚至要掏空六個人的錢包。

我也勸過一些年輕人不要抱怨,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手頭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因為抱怨只是一種情緒,無法改變現實,除非這種情緒凝聚成了一股力量。抱怨只是問題的一種反應,它不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但壞就壞在,白老師是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要知道,觀眾看劇是有帶入感的。我們明明都已經把你當成正派男一號了,你突然演了一下反派,能不讓觀眾大罵並喊退票嗎?

一場演講,如果是題目先行的話,也勢必會讓觀點先行,結果論據及論述都會圍繞著觀點來,這就出現了白巖松激辯白巖松的尷尬局面。

常在臺上說,哪有不閃舌。上一位翻車的老藝術家潘長江,還是熱乎的。

【薦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沒有錢途這個老師的話震撼了

話說,在一次網路直播中,潘長江對嘎子的飾演者謝孟偉說:“網上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我怕你把握不住啊孩子,因為這裡水很深……”

謝孟偉聽完教誨感動地一把鼻涕一把淚,說自己不會再從事酒類銷售。但沒過多久,潘老師自己也開始了酒類產品的直播帶貨。

此橋段被網友調侃為“潘嘎之交”。

白老師和潘老師的翻車,既形似,也神似。

連白老師和潘老師這麼聰明精悍的人,都接連翻車了。其實也恰恰證明,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而是他們也困在了系統裡。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在不同的舞臺、以不同的身份、面對不同的受眾,揣著不同的使命去說話,註定會左右互搏、打自己耳光。

我也算是白老師的半個同行,還曾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的那種。)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依我看,評論員這種行業,如果沒有穩定價值觀、沒有自由人身的話,大概也就是:給我一個觀點,我可以湊足一千字。

老白也好、老胡也好,莫不如此。

事實上,也不止他們,現在的很多話筒掌控者,都具備指哪打哪、說批誰就批誰、說誇誰就誇誰的能力,區別只在於或主動、或被動罷了。

當然,我永遠不贊成因言廢人。觀點始終是觀點,他們有表達的權利,我們可以批評、可以反對,但沒必要上升到人身攻擊,或者逼他辭職。

畢竟,重新換一批演員,也未必比他們演得更好啊。

TAG: 年輕人白巖松老師觀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