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真的是北魏王朝的滅亡嗎?花木蘭真的是被自己的父親殺死的嗎

在北魏浩瀚的歷史文化中,《木蘭辭》像一顆瀚海遺珍,雖歷經年代久遠仍閃耀著熠熠光芒,記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而花木蘭這個文學人物也早已深入人心。花木蘭是一個文學人物,但如果這個文學人物有原型,她與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及拓拔鮮卑民族都有莫大關係。因為,《木蘭辭》中花木蘭這個文學人物,她很可能是鮮卑族人,她替父從軍參加的戰爭,很可能就是拓跋鮮卑民族所建北魏王朝與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

目前,學者考究花木蘭所用的姓氏“木”,是鮮卑姓氏丘穆陵氏更改的漢姓“木”(“穆”氏),“花”是後人加的姓。“木”氏(“穆”氏)生活地點在河南地(河套地區、黃河以南之地),即今鄂爾多斯市一帶(包頭人俗稱的“河西”地區)。鮮卑族人南遷後,“散諸部落,始同編民”,花木蘭的父親因是列入編戶的鮮卑人,因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而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木蘭辭》中所描述的地方,也應該在今內蒙古地區。《太平寰宇記》(宋太宗趙炅時地理總志,是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中講到:“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其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其中道則是出黑山,黑山即今日包頭市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若出黑山北伐,即從今鄂爾多斯市(包頭人俗稱的“河西”)到黃河邊是一天的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谷之北陰山正好也是一天路程,正與《木蘭辭》中所述“旦辭爺踉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的內容相符。同時《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內容很接近當時的盛樂城的描寫,因為當時作為北魏的第一個都城,只有盛樂城具有東市、南市、西市、北市這麼大的集市規模,雖然北魏皇都於公元398年遷徙平成(即今山西大同),但盛樂仍然是北方重鎮。所以,《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很可能是位鮮卑女子,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到盛樂陰山南北地區,替父從軍參加拓跋鮮卑所建北魏王朝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

如果《木蘭辭》中描述的是拓跋鮮卑所建北魏王朝與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那麼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地區便是歷史上兩軍多次相互爭奪的戰略要點。

歷史上,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地區是漠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58年,拓拔鮮卑民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率20萬眾遷居漢朝定襄郡成樂縣,取“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之美意,改“成樂”為“盛樂”,於盛樂地區三築盛樂城,歷經了14帝140年的輝煌歷史。至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於盛樂地區建立北魏王朝,定都盛樂,使盛樂在歷史成為北魏的開國皇都,被世人稱為草原第一都,併成為北魏王朝對陰山之北柔然之戰中兩軍多次相互爭奪的戰略要點。公元398年,北魏王朝遷都平成(即今山西大同),公元493年,北魏王朝遷徙洛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亦開啟了隋唐盛世文化高峰,湧現出瞭如《敕勒歌》、《木蘭辭》等一批豪放雋永的文學作品。

歷史上的柔然,亦稱蠕蠕,是鮮卑民族的一支,其勢力曾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諸國服屬。公元552年柔然因屬下突厥部落起義而滅國。在最後民族相殺的悲劇中,柔然的一支568年進入了東歐。在那裡,柔然成了歐洲人所說的阿瓦爾人。北魏建國之初,塞北柔然力量強大,塞內則分佈著高車(即敕勒)和山胡,柔然時常南進犯塞,襲擾北魏,成為其心腹之患,北魏的南征、西討都要受到柔然的牽制。為了防禦柔然的侵擾,北魏先後三次大規模修築長城。但是,長城作為單一的防線無法長久地阻擋柔然的騷擾和南侵,為此,從公元396年至公元434年,北魏先後自東而西設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察右後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等軍鎮,史稱北魏六鎮,外御柔然,內製高車,山胡,拱衛京都。

公元424年,柔然大檀可汗(即牟汗紇升蓋可汗)聽聞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遂率6萬騎攻入北魏雲中(今和林格爾西北),殺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劍指平成(即今山西大同),北魏王庭岌岌可危。北魏繼位新帝太武帝拓跋燾繼位時十九歲,其十二歲當太子時曾遠赴河套地區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對柔然的戰術也頗為熟悉,遂力排眾議,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雲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重重包圍趕來救援的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情勢危急。所幸混戰中柔然大將於陟斤被北魏軍射殺,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突破,北魏將士氣勢大振,奮力突擊柔然軍,柔然軍頓時被攪得一片混亂,拓跋燾得以突出重圍。為徹底擺脫北面柔然與南面南朝劉宋兩面夾擊的威脅,並雪雲中被圍之恥,拓跋燾在大敗赫連夏,攻克其都城統萬(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後,決心集中力量打擊柔然。

據《魏書》記載,拓跋燾與眾商議北伐,眾大臣擔心南朝宋軍進攻,與柔然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均竭力勸阻,唯太常卿崔浩說:“宋朝聞陛下克統萬,內心深懷恐懼,必不敢動;柔然自恃遙遠,謂我力不能制,防備鬆懈已久,故夏則散眾放牧,秋則聚眾南掠,今乘其放牧無備出擊,可一舉滅之。”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燾率眾反擊柔然,大獲全勝。此戰,北魏太武帝領軍長途奔襲,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自此,柔然勢力削弱。雙方雖仍有交戰,但以北魏遠襲居多,柔然主動進攻較少,並時有和親往來。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期間先後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勝利11次,另有兩次由於柔然先遁逃而沒有戰果,以公元429年的這一戰果最為輝煌。這也是詩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展現的北魏與柔然的戰爭時斷時續長達十多年之久。遍地狼煙起,桑麻盡凋零,各少數民族在交匯碰撞中,最終融入中華民族的偉大懷抱,《木蘭辭》這首著名的北朝民歌被千古傳唱,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猶如這歷史程序中的一朵美麗花朵始終為後人所歌頌景仰,而盛樂古城作為這些文化的載體,無論其古樸厚重還是硝煙四起,都作為漠南重要戰略重鎮而永載史冊。

來自:呼和浩特市盛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張立昀

TAG: 柔然北魏盛樂鮮卑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