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前言:

說起朵顏三衛,恐怕不少人會眼中放光,認為這是一支神秘的僱傭軍。當年明成祖起兵靖難,就是靠欺騙弟弟寧王,得到了朵顏三衛對自己的幫助。從而橫掃天下,成就霸業。還有一種說法,朱棣許諾將大寧都司割讓給朵顏三衛,才換得其為自己助力。

謊言重複得多了,有時候就變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問題是朵顏三衛和朱棣靖難之間究竟有沒有關係?大寧都司到底是什麼時候丟的呢?不搞清楚這些,謊言就會一直流傳。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朵顏三衛騎兵畫像

朵顏三衛的來歷

朵顏三衛蒙古部落的前身,一直活躍在大興安嶺以東,北抵黑龍江流域,南臨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區域。這其中實力比較強大的為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年八月北伐大軍攻克元帝國的京師:大都。元順帝狼狽逃往上都,元朝就此喪失了中原王朝的地位。

元順帝死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即北元昭宗。昭宗崩後,其弟脫古思帖木兒即位,繼續與明朝進行對抗。當時蒙古國開國功臣木華黎後裔、太尉納哈出擁兵二十萬,盤踞在遼河以北的金山(即勃勃圖山,在今吉林省雙遼市東北、農安縣一帶)一帶,成為兀良哈各部和明朝之間的屏障。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九月,在消化和鞏固了雲南之後,徵南將軍、穎國公傅友德奉旨回京,洪武皇帝的目光開始轉向遼東。消滅遼東元軍,進一步壓縮北元王廷的生存空間,乃至斬斷其和高麗國之間的聯絡,成為了朱元璋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朱元璋劇照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宋國公馮勝出任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分別為左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分別出任左右參將。曾經在前元擔任平章政事,對元軍極其熟悉的前軍都督商暠參贊大將軍馮勝軍事。本次動用的明軍兵力高達二十萬人,朱元璋顯然是打算將納哈出一舉蕩平。

老朱戰術上重視對手,告誡馮勝

“虜情詭詐,未易得其虛實,汝等慎無輕進”

。但是戰略上卻極端藐視對手,因為本次出征,深受朱元璋期待的二代勳貴: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江陰侯吳良等悉數隨徵。這分明就是讓他們去刷經驗值的。

面對馮勝、傅友德和藍玉這樣的明軍三巨頭,納哈出根本沒有正面決戰的勇氣,直接就投降了。當年九月,永昌侯藍玉接任徵虜大將軍,延安侯唐勝宗、武定侯郭英分別為左右副將軍,都督僉事耿忠、孫恪分別出任左右參將,明軍再度啟程,兵鋒直指北元王廷。

敕諭玉等曰:“比者出師往徵北虜,納哈出悉眾來歸,金山之北可以無虞。此皆卿等克用朕命,建此茂勳。然胡虜餘孽未盡殄滅,終為邊患。宜因天時,率師進討。曩諭克取之機,尚服斯言。益勵士卒,奮揚威武,期必成功。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卿等其勉之。”—《明太祖實錄一百八十五》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藍玉在捕魚兒海大破元軍。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僅僅帶著長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逃走,隨即在當年十月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所殺。脫古思帖木兒的祖宗忽必烈當年搶了阿里不哥的汗位,現在也速迭兒殺了他的子孫,也算是天道迴圈,報應不爽。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脫古思帖木兒畫像

而除了這幾十個人,剩下的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妃子、公主上百人,以及宗室高官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在內近三千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餘口全部被明軍俘虜。藍大將軍興致上來以後,還親倖了北元皇妃,這可算得上是北元版的“靖康之變”。

此時統領兀良哈各部的是遼王阿札失裡,金山防線淪喪,北元王廷陷落,大興安嶺以東蒙古各部早已心驚膽寒。當年十一月,阿札失裡遣人趕赴南京獻上降書。次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設立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

其中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位於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流域,由翁牛特部組成。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上游和朵顏山一帶,由兀良哈部組成。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今烏裕爾河,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流域,由烏齊葉特部組成。當時還沒有朵顏三衛的稱呼,因為此時實力最強的是泰寧衛,出任泰寧衛指揮使的就是遼王阿札失裡。

此外雖然設立了衛所,但考慮到

“自古胡人無城郭”

,朱元璋允許三衛蒙古人

“一從本俗”

,即順水草便,以騎射為業。阿札失裡乃“元之親屬”,但是在歸降明朝之後僅僅拿到了一個泰寧衛指揮使的職位,與朵顏衛和福餘衛不過平起平坐。而當初在金山投降的納哈出,不過是木華黎後裔,卻被明廷封為海西侯,阿札失裡對此非常不滿。

也速迭兒殺了脫古思帖木兒之後自立為汗,並且派人招攬朵顏三衛,本就心存不滿的阿札失裡趁機背叛大明。朱元璋對三衛蒙古人首鼠兩端、背信棄義的做法極其憤怒,立刻嚴令封國北平的燕王朱棣組織兵力出塞收捕朵顏三衛。結果剛一交手,朵顏三衛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傅友德)復從燕王徵哈者舍利,追元遼王。軍甫行,遽令班師。敵不裝置,因潛師深入至黑嶺,大破敵眾而還。—《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十七》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朱棣劇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要求燕王派兵出塞

“搜捕殘胡”

。當年四月,北平都指揮使周興率北平都司及燕王護衛精銳騎兵出居庸關北征,結果朵顏三衛再次在明軍鐵蹄之下狼狽逃命,其戰鬥力實在是不堪入目。

與戰,敗之,追奔八十餘里,胡兵棄輜重潰去。興乃遣燕山左護衛指揮謝禮率輕騎疾追之。至徹徹兒山,又大敗之,生擒五百餘人。獲馬、駝、牛、羊及銀印、圖書、銀字、鐵牌等物,悉送京師。上令擇胡兵有可用者卯罕阿、魯溫沙二人齎櫓北還,招諭虜將阿札失裡等。—《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

徹徹兒山就在大寧城北,一年之後,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正式之國大寧。換句話說,在寧王就藩之前,覬覦大寧地區的兀良哈三部蒙古人就已經被打得落荒而逃。他們根本就沒有歸入過寧王護衛的戰鬥序列,朱棣又何來借兵朵顏三衛之說?更何況別人不知道這些蒙古人的戰鬥力,燕王還能不知道嗎?吃飯睡覺打兀良哈,不就是燕王護衛一直做的事麼?朱棣向朵顏三衛割地借兵?他也配!

朱棣借了誰的兵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就是借了寧王的兵。問題在於寧王的兵和朵顏三衛有沒有關係呢?我們先來看一條《明史》上的記錄。

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而在後面的內容裡面,《明史》更是言之鑿鑿地稱朱棣到大寧

“陰結三衛部長”

,最終挾持寧王而去。實際上寧王府的護衛稱為營州護衛。洪武二十四年五月首先設立了營州中護衛,這支護衛軍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討伐遼東女真的戰鬥中表現出色,讓朱元璋極為滿意。當年四月老朱下旨設立寧王護衛指揮使司,從北平都司中抽調大寧左、右二衛成立營州左、右二護衛。至此寧王營州三護衛正式齊裝滿員。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寧王與燕王劇照

靖難戰爭爆發後,朱棣手下部隊雖然戰鬥力強悍,但苦於兵力不足,打不起和朝廷的消耗戰。環顧四周,開封的周王、大同的代王、青州的齊王已經被朝廷給廢了。太原的晉王是死對頭,根本指望不上。宣府的谷王已經帶著護衛溜了。遼東的遼王雖然隻身從海路回了南京,但是遼東太遠。看來看去,只有大寧的寧王還能爭取一下。

燕王遂自劉家口間道趨大寧,詭言窮蹙來求救。權邀燕王單騎入城,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謝罪。居數日,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三衛彍騎及諸戍卒,一呼畢集。守將朱鑑不能御,戰歿。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但是朱棣能想到的,建文帝朱允炆當日也能想到。為了防止燕王、寧王合流,朝廷已經嚴令寧王回京。朱權抗旨不遵之後,實際上已經被大寧守軍軟禁。寧王本人也是待罪之身,他又如何為燕王上書朝廷來免罪呢?朱棣是十月份來到大寧城的,此時距他造反已經過去了三個月。燕王單騎入城,大寧守將朱鑑難道是吃乾飯的?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朱棣在大寧城中來去自由麼?《明史》記錄中的邏輯之荒謬,無以復加矣。

按照《太宗實錄》的說法,朱棣是率軍繞過鬆亭關長途奔襲大寧,燕王本人還親自帶隊攻城,這才一舉拿下大寧,救出寧王。而在當時的局面下,寧王只有選擇和四哥合作,不然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條。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靖難大軍劇照

由於寧王護衛的加入,靖難軍聲勢大振。為了進一步明確指揮權和減少內耗,朱棣在回師途中於會州衛對全軍進行了整編。本次整編將燕王所部、寧王所部及朝廷降軍編為五軍,其中燕王主力為中軍和左軍,寧王主力則分散至右軍和前軍,而後軍則以大寧官軍為主。

靖難戰爭勝利之後,營州中護衛指揮僉事徐理,因功被封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至於寧王本人,被朱棣從大寧遷到了江西南昌。朱權到了新的封國之後,朱棣將南昌左衛改為新的寧王護衛,而營州三護衛則被改編為隆慶左衛、隆慶右衛和寬河衛。

真正的僱傭兵

在靖難戰爭期間,無論是朱棣手下還是朝廷方面,其實都有大量的蒙古軍官和士兵。這其實並不奇怪,明太祖朱元璋從不歧視蒙古人和色目人,這些人只要效忠大明,甚至還可以在明軍之中擔任高階指揮官。

比如納哈出嚮明軍投降之後,其部就被分批調往全國各地。有些分隸衛所,與軍伍錯居。有些直接被拉上雲南、四川等地的平叛戰場。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月,燕王朱棣親率大軍出古北口,一舉迫降了故元太尉乃兒不花、丞相咬住、忽哥赤、知院阿魯帖木兒等人。其中願意效忠大明的故元太尉阿魯帖木兒就被任命為燕山中護衛指揮同知。洪武二十五年周興率軍剿朵顏三衛之時,乃兒不花所部蒙古軍士也隨軍出征,擔任嚮導。

揭開朵顏三衛的畫皮:明成祖朱棣為了他們割地借兵?他們不配

朱棣所用頭盔

關鍵是這些蒙古人很實誠,誰發工資就為誰賣命。舉個例子,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三月淝河之戰時,朱棣親率精兵和朝廷大將平安死戰。就在這是斜刺裡殺出一彪人馬,為首的是蒙古指揮火耳灰。這傢伙提著長毛直奔朱棣而去,幸虧被燕軍中的蒙古騎兵指揮童信一箭射中其戰馬,才算救了朱棣一命。這個火耳灰本來是燕王護衛指揮,靖難戰爭前被朱允炆調回南京。火耳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見到舊主也毫不留情。但是在被俘之後,火耳灰又立刻忠心於舊主,可見有奶就是娘。

是日釋火耳灰等,令帶刀宿衛左右。諫曰:“此雖舊人,然久居敵中。其心叵測,未宜置於左右。”上曰:“彼皆壯士,既被擒,固已心服。況吾與之有舊恩。今復生之,必思圖報,毋過疑也。”遂厚賚火耳灰及哈三帖木兒。—《明太宗實錄卷九上》

至於朵顏三衛,朱棣既沒有從其借兵,也沒有割讓大寧都司給他們。事實上朵顏三衛大舉南下,是發生在明宣宗放棄開平之後,此時距離靖難戰爭早已過去了近三十年。

結語:

經過本文對朵顏三衛來歷及其在洪武朝與明朝關係的梳理,這支蒙古部落絕不可能在明朝初年成為寧王朱權的部下。至於說明成祖朱棣為了打天下要透過割地的方式向他們借兵,筆者只能說一句,他們還不配。就洪武朝末年朵顏三衛拉跨的戰鬥力,能自保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當然割地借兵之說,並非清朝修纂《明史》時給前朝潑髒水,早在明朝中葉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說法。始作俑者麼,自然是對朱元璋、朱棣父子恨之入骨的江南文人集團。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也是不言自明的。

TAG: 顏三衛朱棣寧王大寧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