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曹操手下猛將如雨,除宗室大將外,天下都稱讚五子良將!

于禁:曹操手下猛將如雨,除宗室大將外,天下都稱讚五子良將!

曹操手下猛將如雨,除宗室大將外,天下皆稱讚“五子良將”。後人常以張遼為“五子良將”之首,但也常懷疑為何于禁這樣一位投敵之將能與之同列。事實上,于禁若無投敵的不良記錄,應該是“五子良將”之首!

為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上,這從於禁的一項特權就可以看出,這種特權就是“持節”!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于禁早在公元216年就有了很高的地位:“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列侯。

于禁的最終官職雖然不高,但與同時期的曹魏諸將相比卻有明顯的差距。例如張遼215年因合肥之戰,即《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之戰,才被封為徵東將軍。

西漢時期,假節制度已有記載,如蘇武等人持節出使。此處“假”為“借”之意,實則假借君王之權而行事。這一制度的產生,是因為君王身份尊貴,不能輕易出門,所以要讓臣子假借君王身份來完成某些任務。後世實際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明清時期的尚方寶劍,其妙處不一而足。

但是,“假節”和“假節鉞”是兩個概念。節是禮制上的事情,而鉞為斧鉞,象徵刑具,是征伐懲戒的大權。對武將而言,“假節鉞”尤其重要。

關於“假節鉞”的權力,曹魏沒有明文規定,而繼承曹魏制度的晉朝,則有完整的制度。

假節鉞(或假黃鉞),可殺節將(包括假、持、使等)。由此反推曹魏時期,即使“假節鉞”的力量不一定很大,但比“假節”等都要高,這是必然的。

我們再來看看“五子良將”剩下的四子的持節情況。

張遼,假節。根據《三國志·張遼傳》的記載: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

樂進,假節。根據《三國志·樂進傳》的記載:後從徵孫權,假進節。

張頜,假節。根據《三國志·張郃傳》的記載: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

徐晃,假節。根據《三國志》徐晃傳:太祖聞,甚喜,假晃節。

比較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在持節的特權上,于禁是高於其餘四子的。假如曹魏的節將制度和晉朝的一樣,那麼于禁犯起混來,執意要殺張遼的話,除了曹操無人能阻擋。這種地位權勢,絕對不是張遼等四子能比的!只是遺憾,于禁終究是錯了一步,否則陳壽該在《三國志》中寫的是“於張樂張徐”!

TAG: 假節于禁三國志良將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