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連著幾天,看到網上各種推文在聊童星,從當年大名鼎鼎到現在讓人已經想不起名字的,顛三倒四不分年代地羅列在一起。那些或好笑或應景的老電影,開始在記憶裡信馬由韁,紛至沓來。

“童星”這個詞,其實也是舶來品。國內雖然一直也有小演員,但確實很少演到黑白片時代的秀蘭·鄧波兒和20世紀90年代的麥考利·卡爾金那樣婦孺皆知,老少都愛。我們的童星基本上都沒逃脫童年的時效性,比如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方超,前些年《長江七號》裡的徐嬌。走紅的時候,基本上都處在媒體轟炸報道的聚光燈下,可一旦步入少年、青年,就再也找不到當年那一度摧枯拉朽的聲勢了。這跟當年萬人空巷的譯製片《成長的煩惱》的那幾個小主演後來的故事如出一轍。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長江七號》劇照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成長的煩惱》劇照

不過童星出名,路數也是不一樣的:有賣萌的(如《超能塞豆隆》裡那個只會爬的嬰兒寶寶),有賣機靈的(秀蘭·鄧波兒是最典型的,國內是《誰說我不在乎》裡的李小萌),有賣糊塗的(《新少林五祖》裡那個小胖子),還有賣打的(國內最出名的是謝苗和釋小龍)……他們各有各的成名路徑,但基本上都是早年的大名早年享受,對後來的星途作用並不是很大。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成長的煩惱》的配角里還走出過布拉德·皮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呢,可該劇的忠實觀眾有幾人還記得這個?誰又會真的在乎?童星和做過童星的大明星,多數時候屬於兩個故事,不同的劇本。看他們的人也一樣。現在除了中老年人,誰還記得金銘演過什麼?

童星們長大了,和小時候一樣紅的人太少。但也不是沒有,當年的影后方舒,7歲在趙丹主演的電影《烈火中永生》中演“小蘿蔔頭”;現在還活躍在央視春晚及各類小品舞臺的蔡明,12歲在名導謝鐵驪的《海霞》裡扮演“小海霞”。像她們成年後那麼紅,大概可算得上童星裡的極致。現在活躍在第一線的演員裡,成名童星或許也只有楊紫、關曉彤、張一山、李小萌這少數幾位。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左圖:方舒飾演的“小蘿蔔頭”;右圖:蔡明飾演的“小海霞”

童星成年後不容易成才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不容易碰到合適的角色。成年演員的事業絕大多數都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積累知名度,雖說艱苦,但也都是可行之路。童星們則不然。早年的口碑和人氣,限制了他們的戲路,提升了觀眾的期望。他們的起步,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海平面以下的負數開始,能再次浮上來的,絕對是好漢和巾幗英雄。

從20世紀70年代到今天,半個世紀裡,誰是中國的第一童星?一定是1974年《閃閃的紅星》裡的祝新運。在不計算票房、好多電影動輒都在操場上拉大幕免費白看的年代,它竟給當時的全國影院帶來了80萬元的放映收入。這相當於那時兩萬名工人的月工資總和(以每人月薪40元計算)。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閃閃的紅星》海報

不少人以為,在《閃閃的紅星》之後,祝新運不演戲了。其實不然,他一直在影視界的臺前幕後工作著,只不過再沒遇見過當年那麼好的機會。記得有一次在紅色翻拍劇《山間鈴響馬幫來》裡,我看到他演一位供銷社油膩男,演技非常老到,確實天生就是吃演戲這碗飯的。不過有點可惜,那樣的戲,我也就看到了那麼一部。

經常在網上看到喜歡武打片的觀眾,有不少觀眾為謝苗和釋小龍感到惋惜。其實,這話也看怎麼說。純武俠片的時代過去了,童星又已長大成人,作為演員,他們需要承擔的是另外的角色和使命,這是童星們的宿命。娃娃演武打片,賣點是好玩兒;成年演武打片,賣點還是在演技、在特技、在劇情,完全是兩回事了。

絕大多數童星,長大後都回歸普通人,成了一名觀眾。我有一次查老電影的資料,“王龍基”的名字忽然冒了出來。現在的觀眾恐怕也想不起這個名字,但如果提到黑白片《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不少人可能還會有些印象。《三毛流浪記》是中國電影史上頭一部由幾十位成名影星作為配角,而由一個兒童領銜的電影。電影大獲成功,但王龍基後來從事的卻是技術方面的工作,還當過中國印製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這樣的人生履跡,甚至比一些堅守表演的小童星還要輝煌和開闊。

觀點|長大了的童星們

《三毛流浪記》劇照

我們追憶這位或者那位小童星,有時不過是藉此回憶時光和自己的童年;至於幻想他們長大後的各自可能性,也不過是出於對藝術和才華的愛。

圖片來源:豆瓣

TAG: 童星三毛武打片觀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