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2021年,與男演員“下海熱”相伴相生,一個新名詞“BG之光”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流行起來。

BG之光,多用於形容那些主動或被動地抵擋住“下海”(出演耽改劇)誘惑、至今堅守言情陣地的男演員們。包括但不限於“人在晉江連夜逃跑”的吳磊、已婚的“國超兒”任嘉倫、於正旗下的許凱,等等等等。此外,在今年一季度成功打破《山河令》一家獨大局面的“BG劇”《司藤》《你是我的城池營壘》,偶爾也會得此褒獎。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很顯然,“BG劇”、“BG之光”(boy and girl),都是相對於“BL”(Boys’ Love)相關的作品與人來說的。而咀嚼箇中意味,其實代表了一部分觀眾對於眼下耽改紅利的反感。

從《鎮魂》到《陳情令》再到《山河令》,乃至未播先火的《皓衣行》,耽改套路像選秀一樣純熟,工業糖精意味也越來越濃。可擋不住就是有大批網友前赴後繼、投入其中,提前在“耽改101”中下注,或者忍不住為自家牆頭“畫餅”。超前點播、演唱會、周邊產品、藝人代言……在“後勁大”這方面,BG確實難與耽改較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偶像選秀與耽改劇對內娛生態的影響,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

被選中的耽改

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相繼播出,開啟內娛偶像元年。暑期的《鎮魂》熱播出圈,主演白宇、朱一龍風頭一時無兩。從此,偶像選秀與耽改網劇,成為兩大公認的強效造星方式。

儘管一個是綜藝,一個是劇集,但兩者在消費體驗上存在許多共通之處。比方說,多位選手/主演/角色,帶來的多重顏值消費與多種CP組合;正片之外過於豐富的花絮與營業物料,對於人類窺私慾望與CP粉解讀慾望的迎合;討論、二創、安利、打投等行為的高度互動性,以及親身見證“麻雀變鳳凰”、參與造就“草根成頂流”的成就感。單論耽改劇的話,可能還要加上“禁忌之戀”的刺激,以及挑戰主流文化的快感。

總而言之,耽改的崛起絕非偶然,它是影視圈多年來迎合女性市場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最能體現網際網路追劇特徵和優越性的內容形式。

而從結果看,除了影片平臺能夠賺得盆滿缽滿,並拉上其他環節一同大割韭菜,在真人秀劇本、IP角色(以及戲外RPS)的滋養下,耽改“選手”最終往往都能獲得鮮明的人設加持,從而由素人練習生、普通演員轉化為令粉絲如痴如狂的流量新星。

因此,在觀眾閾值一再被拉高的當下,耽改對於平臺、片方乃至經紀公司來說,無異於一劑特效藥。風險大,但難以抵抗。

相比在小眾圈層中花式掘金的耽改,言情長期以來的捧人方式是如此的樸實無華,直說就是簡單粗放,大多是靠劇集的影響力:劇出圈,人不難紅,但流量與人設都是跟著劇集,隨來隨走,角色人設和吸引力難以附著轉移到演員身上。所謂“三月劇粉”,就是為他們而生。

一個非常鮮明的對照組是肖戰與李現。兩人都在2019年暑期躋身頂流,但一個是在B站存在感更強(當時來說),一個則是在抖音刷屏。從之後的發展看,肖戰至今延續著腥風血雨,李現則很快歸於演員本色。

另一方面,言情劇CP很難像耽改CP一樣營業。除了藝人咖位、團隊不同等現實因素,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耽改劇觀眾往往只嗑CP,是“絕美愛情”的見證者,並不會幻想自己參與這場戀愛。言情劇觀眾則有可能幻想代入其中一方,對於太過到位的CP營業未必買賬。

當然,隨著當代年輕人婚戀慾望的降低,情況已經大有不同。對於BG類CP,追劇女孩們也開始抱有“我可以單身,但我CP一定要結婚”的旁觀心思,或者把女主視為“女兒”、榜樣,而非幻想中代入或競爭的物件。硬糖君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正指明瞭言情劇的轉機所在。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覺醒中的言情

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在耽改出現成熟之前,最能推出男性頂流的還是言情類作品:霸總時代的張翰(《一起來看流星雨》、《杉杉來了》)、鍾漢良(《最美的時光》、《何以笙簫默》),仙俠虐戀時代的霍建華(《花千骨》)、趙又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網劇中,青春校園劇、沙雕甜寵劇也都推紅了大批新鮮面孔。

不過,言情近些年來卻表現欠佳。原因多種多樣:一方面,“限古令”導致最能捧人的古偶劇流離失所,元氣大傷,其中的熱門分類宮鬥劇更是被官方點名批評。另一方面,現實主義題材回暖,家庭教育題材、高配懸疑短劇、精品正劇/獻禮劇等新分類崛起,現偶劇、特別是甜寵劇,頓時顯得質感不夠,格局太小。

更重要的是,隨著女性主義成為熱議話題,女性觀眾的審美趣味也發生了變化,霸總灰姑娘模式成為批判嘲諷的物件,大女主戲被撕破外皮、露出瑪麗蘇本質。觀眾渴望更新型的情感模式,也渴望更多元、更能反映當下的女性角色,由此可能更傾向於選擇耽改、雙女主、女性群像等新型別。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簡而言之,言情比耽改更需要內卷求生。

從內容上來說,人設,特別是女主人設與CP模式要推陳出新。去年暑期大火的《琉璃》與今年年初的《司藤》在人設上都一反過去“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玩起了“女A男O”。女主憑藉颯爽的打戲與愛憎分明的性格吸粉。包括去年年初《下一站是幸福》的爆紅,帶動了一大批姐弟戀專案以及“狗姐”CP模式的流行。

當然,“文藝復興”也並非完全不可取。《長歌行》副CP“白兔公主X冷麵侍衛”的設定就比較傳統,但由於演員的身高差將此類CP的萌點演繹到了極致,效果也十分驚人。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今年的言情彷彿一夜之間開了竅,CP營業也跟著“卷”了起來。

猶記得去年《琉璃》雲歌會上,男主成毅的冷淡表現令許多CP粉夢碎當場,事件還登上了熱搜,至今是成毅甩不掉的“黑點”。但待到年底,半劇半綜藝的《平行時空遇見你》中,侯明昊與楊超越的高甜名場面在社交媒體上流傳,“明越夜”一躍打入CP超話榜高位。

2021年的《司藤》與《長歌行》,則已經演變成主演合體掃樓,在鏡頭前大方發糖。真人的互動反哺到劇內CP,對劇集熱度形成了極大的帶動。而另一邊,因《掌中之物》被迫“陽光”、以至於留下不少遺憾的彭冠英、蔡文靜,已經大方二搭了。

不過總體看來,還是《司藤》最能夠讓人看到言情化用耽改模式走紅的可能性。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警惕標籤化?

眼下,時間已到五月,緊鑼密鼓的暑期檔與建黨百年的獻禮期即將來到。然而不久前耽改又遭官方點名,諸多存貨檔期成謎,言情看似迎來了不錯的時機。

從各家爆出的片單看,下一個言情爆款的競爭還是相當激烈。有雙流量配置的《餘生請多指教》(肖戰+楊紫)、《你是我的榮耀》(楊洋+迪麗熱巴)、古偶《青簪行》(楊紫+吳亦凡)、《心跳源計劃》(宋茜+羅雲熙),有職業搭配經過市場驗證的《愛上特種兵》(特種兵與醫生,黃景瑜、李沁主演)。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也有“BG之光”種子選手們的新劇,如任嘉倫的《一生一世》,丁禹兮的《月光變奏曲》,成毅的《南風知我意》,許凱的《千古玦塵》、《你微笑時很美》等。老牌“BG之光”鍾漢良還有一部與李小冉二搭的《往後餘生》,兩人年輕時在年代劇《來不及說我愛你》中的虐戀組合堪稱經典。

不過事實上,如果具體來討論一下,什麼樣的演員才稱得上“BG之光”,似乎很難得到一些硬性標準。比如男的要有“蘇感”、最近又提出了更露骨的“性張力”,女的要“CP百搭體質”……這些我們都能想到很好的人選,但又說不準這些特質如何量化、如何外化。

一米八大長腿、身高差才夠萌?一不小心就把國超兒給排除在外。女的要圓臉甜妹?“白幼瘦”警告。沒下過海?恕我直言,鍾漢良在武俠劇中的男男CP“戚顧”、“傅葉”,當年也是實火,甚至可以說他就是這麼火起來的。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演技。

bg劇bg之光背後:bg之光是如何引發的?| ?觀察

事實上,在硬糖君看來,用“耽改生”、“BG之光”來限定演員,也算是挺無聊的一件事。劇也一樣,一個好故事,各部分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眼望去只見CP而不見其他,多半也是出了什麼問題。

網文作為高度型別化的產物,為了方便讀者在海量作品中進行篩選,演化出了無數題材、人設與CP標籤,一眼掃過就能瞭解個大概。但對於劇集——特別是長劇集來說,創作者與觀眾都應該警惕這種簡化的方式,不要再次走進戀愛腦與工業製糖的彎路。

TAG: CP耽改BG言情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