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隨著道教的發展,到唐宋時期,神仙修煉觀念開始轉型,主要表現為由注重從物質與外形層面實現長生,轉變為注重從心性層面追求超越,這種修仙觀念具體以為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張伯端的內丹修煉理論為主要代表。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坐忘修心

坐忘修心論是司馬承禎在繼承前人關於心性修煉討論的基礎上,對道教神仙修仙理論的重大發展。

在南北朝晚期,心性修煉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如《太上老君內觀經》主張道“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初唐成玄英《老子注》雲:“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囂塵,心神凝寂,故復於真性,反於惠命。”他主張修道即是修心。論及心與道的關係,司馬承禎提出“心源是元始,更無無上道”,認為“心”是能夠修煉得道的關鍵因素,又云“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即修心即是修道,這是司馬承禎神仙修煉理論的思想基礎。

在此基礎上,司馬承禎將傳統服氣之法與修心觀念相結合,提出了坐忘修心的神仙修煉觀念,即透過去除妄念、清淨內心,心與道合就能成仙。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坐忘論》是唐司馬承禎撰寫的道教煉養論專著,共七篇,分別為: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系統地闡述了養生內煉的理論與方法。該書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的思想,與儒家宣揚的“命由天定”針鋒相對,以“坐忘合道”之法,倡導清靜自守,順應自然的全生思想,其思想理論淵源,與《莊子·大宗師》“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通”的論述一脈相承,是道士修煉養生的必讀書籍。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在《坐忘論》中司馬承禎把神仙修煉分為七個步驟,即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具體來說就是:“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幹心,然後端坐,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制,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關於“得道”這個最後的步驟,司馬承禎進一步論述道:“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免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潤身光,遂致早終,道故難備……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保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這是說修證虛無之道的力度有深有淺,深的狀態可以惠及身形,僅惠及心者,只能得到智慧和明覺而已,身形仍然會消滅。實現“神與道合”便完成了成仙的最後一步,達到了超越生死、擁有各種神通的境界。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內丹修煉

另一種主流修仙途徑——內丹修煉,是借用金丹修煉術語來描述的一種修仙之術。內丹,指的是在人體中修煉成的金丹。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雲“以火(喻神)鍊金(喻炁),返本還源,謂之金丹也。”所謂“火”“金”等實為煉丹的“藥物”,透過修煉者意念的“烹煉”,在體內結成金丹以後,方得道成仙。

唐代,外丹術盛極而衰,內丹術逐漸興盛,至唐末五代時期鍾離權、呂洞賓逐漸被尊為內丹學宗祖,施肩吾的《鍾呂傳道集》所記載的鐘呂丹法的內容,成為了後世道教內丹術的核心,到北宋時期,張伯端集鍾呂內丹思想之大成,對內丹修仙理論的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悟真篇》中,張伯端發揮《周易參同契》的理論,以天人合一原理為依據,提出了逆煉歸元的煉養方法,其核心就是將精、氣、神三考合煉而一,化而還虛,產生新的不可思議的能量,以致肌膚如玉,返老還童。首先,張伯端的內丹修煉思想是建立在“道生炁育”的宇宙生成論的基礎之上。

唐宋時期的神仙修煉觀念轉型: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內丹修煉的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悟真篇》雲:“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認為道乃虛無本體,道自虛無而生炁;炁無形無象,方其未形不可見之時,謂之為一;及炁既形之後,輕清之氣屬陽,重濁之氣屬陰,故謂之為二;陰陽兩氣氤氳,衝氣化生天、地、人和萬物,謂之為三;三生萬物,故萬物皆負陰而抱陽。因此,體認天地萬物生成的本源和造化生成的秩序,是內丹修煉的首要步驟,“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即尋找先天一炁。其《西江月》一首還指出煉內丹必須性命雙修:“丹是色身妙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只有混性命為一,才能與道合真。反對只知修性,而不得陰陽相合而生丹之妙,只知養命固形,而不懂得本源之性以至於化境,因而既要修命,又要識性。

(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左嘉。 宋前道教神仙形象建構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20。

道教常識問答

TAG: 修煉內丹司馬承禎修心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