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01

讀者來信

@讀者 嚕嚕

我媽特別情緒化,說話又特難聽,但是她又不允許你不順著她或對她有不好的情緒迴應。

只能她讓我難受,不能我讓她難受。不管事情有多小,不管她的語氣她的態度有多不好,只要我沒好好迴應,她就會揪著這點不放,一直鬧情緒。

跟我爸數落我或者跟我爸吵架,然後我爸就來說我,讓我讓著她。

我不能有脾氣,我對的也要讓,我難過得忍著。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這種事情從小到大,三天兩頭的發生。

只要惹她不高興,她沒有能力處理,她就到處說,讓其他人來教育我。

可是我已經被她培養成一個完全不會保護自己,被人欺負了也不會反抗的人了。

我初三就因為太多負面情緒,卻不會發洩,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到現在十多年也沒好。就是廢人一個,看著好好的,其實啥都做不了。

現在我爸還要讓我讓著她,我都已經活不下去了,還要在她傷我的時候放棄抵抗。

不知道在這裡說這些有沒有用,唉!

本期諮詢師: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朱敏亞 心理諮詢師(心樂土·上海)

你好,朋友!

在你的留言中我感受到了

一簇無法分化清晰的情緒氣團

,它將憤怒、委屈、焦慮、內疚、恐懼、羞愧等情緒打包壓縮在了一起,它盤旋在低空,不僅僅裹挾著你,也佔據著你的家。

被它裹挾著的你陷入了困境,似乎動彈不得,什麼也做不了,哪裡也去不了。

這該有多難受!也確實讓人心生絕望。

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家庭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至於讓你陷入這樣的困境。

02

一個缺乏情緒涵容力的家庭,無法給予孩子安全生長的空間

在你的敘述中,我看到了一個

焦慮不安、高度情緒化且充滿攻擊性的母親

母親,我們生命最初的依戀物件,我們渴望從她那裡得到的不僅是身體上的餵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給予我們的涵容與滋養。

在這點上你的母親顯然是無能的,

在情感上她自己更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情緒上頭時,需要即刻找到發洩的出口,找人承接和消化她的情緒,你和你的父親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她所期待的能夠去涵容和消化她情緒的容器。

看起來,你的媽媽常常會討伐你和你的父親,我會想象她的討伐聲是憤怒的、哀怨的,也是理直氣壯的。

她大概認定在關係中,她最正確、最委屈、最不容易,

所以你和你的父親常常會在她的討伐中被攻擊,雖極度厭煩但也會內疚自責,彷彿自己真的應該為她的痛苦承擔些什麼!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這大概就是你父親總是要你讓著她的原因。

顯然你的父親也無法承受你母親日復一日的討伐,他想逃,想息事寧人,而你,

就成為了這個家庭中逃無可逃的最後的接盤俠

在你成長曆程中,非但你的情緒無人涵容,而且你還被期待、被逼迫成為那個去涵容母親情緒的大容器。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糟糕,多麼的令人心疼!

一個在情感上沒有被涵容過的孩子,是被父母忽視的,他無法在父母那裡找到安全感。

內心的痛苦會阻止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03

抑鬱是對愛的呼喚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個“乖”字讓無數的孩童,秘密地成為了家庭中最終的“情緒收集桶”。

所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期待、父母無法消化的恐懼和焦慮都可以合理化的讓一個“乖”孩子去承擔。

當然,這必然會付出代價,在你的家庭,這個代價就是你的“活不下去”。

我想,你是抑鬱了!

你第一次的心理出現問題,是在初三,它發生的不早也不晚,剛好在青春期,一個人生命歷程中第二次企圖離開父母、爭取自主的階段。

第一次,我們企圖和客體分離是在生命初期的第二年,它被稱之為“

糟糕的二歲

”,那時尚在學步期的跌跌撞撞的小嬰兒企圖掙脫母親的懷抱,想要自己走著去看一看這個世界。

第二次就是

青春期

,在心理空間上企圖和父母有個劃分,在精神上追求個性鮮明的自我。

第三次就是

成年早期

,我們具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有了自己親密伴侶,最終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都離開原生家庭,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

青春期的第一次抑鬱,它意義深遠。

你用症狀呼喚著父母對你的關愛,你也用症狀提醒著自己,你太痛了,你已經無法維持現在的關係模式,你企圖為自己尋找出路。

但你好像失敗了!

你的“活不下去”並沒有喚醒你的父母,也沒有為你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圖片來源:電視劇《未生》

你說:“可是我已經被她培養成一個完全不會保護自己,被人欺負了也不會反抗的人了。就是廢人一個,看著好好的,其實啥都做不了。”

聽起來,現在的你,除了要面對家庭關係的困惑,還

添加了一層向外發展,建立社會人際關係,創造個人事業的困難。

現在的你應該正處在和父母分離的第三階段,顯然經歷了十幾年的抗爭,你還處在和父母的糾纏中,你依然虛弱無力,依然無法離開你的父母。

討好、順從是你多年來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生存法則,在和父母的互動中總是處於壓抑狀態的你,從未真正被父母看見和理解過。

你,對於你自己這個“人”本身擁有什麼,能夠做什麼,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也許是模糊。

這樣的模糊會阻礙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向外去發展自己,

讓你在人際交往、事業發展上顯得困難叢叢且力不從心。

一個長期被要求聽話、忍讓的你,大概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掙扎抗爭過,但幹不過來自“父親+母親”合力的組合拳。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無力掙脫十幾年如一日的局面嗎?

04

哀悼是一劑良藥,等待改變不如自己改變

你數十年都無法動彈的原因,

是你長著長著長就成了和你母親類似的人,也許你在無意識中認同了你的母親

你認同了她的處事方式,大概也認同了她給予和附加的目光。

你母親期待別人替她的情緒負責,而你在已經成年的年齡也依然期待著父母能改變他們在關係中一貫的模式。

期待你的母親能變得懂事,期待你的父親能夠體諒。

如果青春期的抑鬱都沒有能夠喚醒你父母對你的關注,恕我直言,想要改變他們的期待基本是無望的了。

這很痛!聽上去也很殘忍! 但是這就是生活。

無法改變父母,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命劇本!

怎麼做?

去哀悼吧!

媽媽的情緒化,我們的孩子都是怎麼做的?這位媽媽的回答讓人心酸!

哀悼是一個梳理家庭關係,撫慰自己內心的過程。

哀悼你的不曾擁有,哀悼你的缺失,同時,你也能在哀悼中去發現自己過去不曾發現的屬於你自己的資源。

雖然哀悼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但做好接受事實的準備,是讓你變得有力氣的第一步!

把改變的主動權放在別人手裡,無望是註定的。

只有自己從廢墟中站起來,流著淚去整理內心的傷痛,在和父母的糾纏中,一點點去分化被裹挾著的情緒謎團,找回屬於自己的感覺。

一點點的為自己清理廢墟,為自己做些什麼,你的力氣才會被一點點的積攢起來;慢慢的你的無力感會減少,慢慢的你會看清未來的出路。

生命中總是伴有疼痛,如果你覺得你需要有人陪伴你一起前行,歡迎你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最後,祝好!

注: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三點一彎鉤”,作者為“心樂土工作室”,拒絕

二次轉載。

圖片宣告:文章配圖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我們定會第一時間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心樂土心理諮詢室

TAG: 父母情緒涵容哀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