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常常不由自主地發生?這是為什麼?

你們聽說過那個著名的半杯水的寓言故事嗎?或許會有不少人聽過,我再簡述一遍。

有兩個人,都要穿越一個沙漠去另一邊謀生。他們事先都知道,在沙漠中有一座舊城遺址,遺址的旁邊的兩條路上通常會有兩杯水,給過路人救命用的。

第一個人走到遺址時,已經口渴難耐的他找到了救命水,但他發現只有半杯水,他開始抱怨,”怎麼只剩半杯水了啊,這怎麼夠喝“,心想這下完了,接下來的路怎麼辦。此時,還沒等他拿起水杯,正好一陣風吹過,風沙全刮到水裡,接著水杯也被打翻了,萬念俱灰。最後,他渴死在了沙漠裡

第二個人來到遺址時,看到了救命水,”哇,還有半杯水“,立馬拿起來灌到自己的水壺裡,然後只喝了一小口,就上路了。最後,他靠那半杯水,成功的走出了沙漠

我們看,同樣面對的是半杯水,看待的角度不同,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這也就是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得以運用的經典案例了。

而我今天開始帶大家讀的這本書,正是情緒ABC理論的創始人,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經典著作《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常常不由自主地發生?這是為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們就能系統的瞭解這個理論是怎麼回事了,書中還很貼心的在每章結尾給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實操練習方法,也就是章節作業。這個作業要好好做,真的大有用處。

以後我也會每天交作業,如果讀者你也願意的話,也可以在評論區提交作業,大家共勉。

在開始讀第一章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阿爾伯特艾利斯的偉大之處,以及他的書為什麼那麼值得我們細讀。

我們應該都知道佛洛依德吧,他在美國被公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第三名,而艾利斯是第二名。

他創立了整套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目前全世界通用,在中國也是心理諮詢師國家資格考試必考的療法之一。

在他從業60多年中,治癒了15000名飽受各種情緒困擾的人。

2003年,也就是他90歲生日當天,收到了美國兩任總統的親自賀電。

2007年,在他去世前,被《今日心理學》雜誌譽為”活著的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這些列舉足以說明,艾利斯堪稱心理學巨匠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常常不由自主地發生?這是為什麼?

再來看看我們要讀的這本書的書名,”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很顯然,整本書,就是要說明我們常人的情緒,總是在各種境遇下,不可避免地受他人影響甚至是控制,而作者想借助這本書幫我們梳理清楚其中緣由,並用一系列的方法,把我們拽出我們常常容易陷入的情緒泥潭。

他在前言裡面提到,”

本書的宗旨是,讓你既能過上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甚至高強度的生活,又不會成為自己努力的犧牲品

。’

咋一看,這句話似乎不太好理解,尤其是後半句。沒關係,我們接下來一章一章細細的讀,就能感受到他的初心與善意了。

下面進入第一章:

這一章開門見山的指出,為什麼我們的情緒那麼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甚至是被操控。

是因為,只要我們在某種條件下,產生了以下四種情緒中的一種,我們就會無可避免地被牽著鼻子走。

第一種是,過分的煩躁,表現出來的會是緊張,焦慮,內疚等。

比如你在為一個考試做準備,很想能安靜學習時,樓下一群小朋友卻跑來跑去互相打鬧嘰嘰喳喳不停,你的思考總被他們打斷,這時你就會很煩躁。可能就會衝他們大喊,”你們到別處玩去!“。你看,這就是受到了他人的影響了。

第二種是,過分的生氣,表現出來的是,戒備,被激怒,憤憤不平,嘴巴不饒人等等。

這種情緒,在工作中尤其容易發生。比如,你本以為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需要同事稍微配合一下就能完成任務。但奇怪的是,同事偏偏就不配合,導致你被上司責怪業務沒做好。你很難忍住不會對同事大發雷霆。如果你發火了,那就是受他影響了。

為此作者還單獨寫了一本書《控制憤怒》,教人們如何控制憤怒,如果覺得自己確實易怒,又想改變又無計可施,可以先去讀讀這本書。

控制憤怒

[美]阿爾伯特·埃利斯

社會科學

免費閱讀

第三種是,過分抑鬱。那就會表現得無精打采,一蹶不振。

如果你失戀了,或是丟了工作,或是創業失敗而陷入了長時間的自我否定,那你的情緒就是受到他人控制了。

第四種是,過分內疚。內疚之後,就會過分的承擔責任,過分悔恨,過分自責。

這時候,你就很容易被他人操控,因為你很內疚的時候,說不定什麼過分的條件都答應了。

不難發現,這四種不良情緒,我們只要是個人,是在社會中生活著,就會產生,對嗎?

但這裡的關鍵就是“過分”了。而怎樣才算是過分呢?

作者告訴我們區分是否過分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

你自己覺得是過分了,那就是過分了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即便別人說我們過分了,我們可能不會承認,而實際上,情緒發生之後,自己心理是知道的,“剛剛大發雷霆,有點過了”,“剛剛不該那麼激動”。

雖然有些時候感覺強烈也可能屬於正常範圍,但什麼時候確實反應過激了,你心理一定是有感覺的

界定了什麼屬於反應過激之後,作者寫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教我們如何避免反應過激的發生,如何提前化解一場情緒風波。

這就需要對情緒的產生原理做一個深入的瞭解了,也就是正式介紹情緒abc理論。

先概述一下,

A是發生的事實(作者稱作情緒的誘因),B是對這個事實的看法,評價或是思考方式,C就是產生的情緒以及伴隨的行為

通常,我們會不加思考的以為,發生了一個事情,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情緒。

比如,你買了電影票,去看電影的路上堵車了,票價還很貴,眼看就要開場了,前面的路卻被堵得死死的,這時候你很煩躁,甚至生氣按喇叭。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常常不由自主地發生?這是為什麼?

也就是A(堵車)的發生,導致了C(煩躁)。但真的是這樣嗎?是堵車導致你煩躁嗎?還是中間有別的更深層的因素?

事實上,我們有句俗語叫“轉念一想”,事情往往會在轉念一想之後,有了新的轉機。

假如堵車使你趕不上看電影而煩躁發怒的時候,你轉念一想,“堵成這樣,錯過電影是肯定的了,既然如此,我就是按壞喇叭,也不會改變事實,為此而動肝火也就更是損失了金錢的同時,還損失了心情”,於是你就不會生氣按喇叭了。這個“轉念一想”,就是B。

情緒ABC理論中的這個B很重要,面對同一個事情,有怎樣的思考方式,或是態度、念頭、觀念、看待角度等等,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與行為。

也就是不同的B,會轉化出非常多樣的C。

比如上面說的堵車的例子。當你再轉念一想,“堵成這樣,看前面都有警車出現了,可能是前方有人著急趕著去做什麼事情,一時疏忽,出了車禍,交警都介入了,哎,又有人的日子要難過了”,或許這一想,你竟生出了悲憫之心,覺得自己錯失電影只是很小的損失了。

就如一開篇提到的半杯水的故事,“怎麼只剩半杯水”和“哇,還有半杯水”,這兩種看待事情的方式(B),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緒行為反應(C)。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對具體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決定了我們會做出怎樣的情感和行為反應,決定了我們是否會被A(誘因)牽著鼻子走。

這個理論看起來一點也不復雜,但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往往特別難做到。不信你回想一下生活中那些引發你情緒的人或事情,假如你再一次碰到同樣的事情發生,你知道了情緒ABC理論,你敢保證你不會再被那件事牽動起同樣的情緒嗎?很難,對吧?

所以,作者在這一章結尾處,給留下幾個練習,跟著一起訓練,才能將知與行慢慢合一。

第一項練習

要求你接下來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產生了前文所說的那四種過激情緒中的一種: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鬱,過分愧疚。

記錄下來,是什麼使你反應過激,你的過激表現是什麼?

我的練習:

今天早上,剛進電梯,隨後一個男人叼著一根菸進來,而我討厭煙味,勸他掐掉,他不掐(A)

我就對他發火了(C)

下午開車去單位,後面有輛車一直跟著我,時不時的嘀嘀嘀摁喇叭(A)

被他嘀得很煩躁,心裡想,這開車的人什麼素質,你著急你自己超車走啊(A)

第二項練習

要求你對那些過激反應,嘗試找個可替代的恰當感受

我的練習:

既然勸不聽,也不至於跟他打一架,發火不但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引來他更強烈的對抗,而這其實完全沒必要,所以我完全可以不用發火,只需按下下一個樓層按鈕,出了這部電梯,換乘別的,就沒事了。

直到在紅綠燈處停下來時,我仔細從後視鏡看了一下後面的車,發現有個坐在後座的孩子正要撲上去摁喇叭,這時司機反應快,用手攔住了。我這才明白,剛剛不該胡亂臆測後車司機,多生煩擾

第三項練習

直面那些難人難事。我們生活中很容易就會迴避掉一些自己很不喜歡做的事或討厭的人,這種迴避,實際上不是避免了自己產生不良情緒,而是暫時掩蓋住了而已,當某天爆發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嚇你一跳。所以,可以嘗試靠近那些你討厭的人或事,或許接觸多了,你就不那麼敏感了,進而在行為上訓練自己不因為他們而動怒了。

這項練習我就不做了,目前暫時我想不到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或哪個人是讓我討厭的了。

下一章,作者會幫我們詳細拆解決定我們情緒的不好的B,也就是病態思維方式。只有懂得如何避免那些自動化的病態思維方式的產生,才能避免過激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發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活像一塊頑石

TAG: 情緒過分半杯我們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