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談到孤獨,你會想到什麼

美國作家梭羅有句話很經典:

“如果我真的對雲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今天給大家分享梭羅的散文集——

《瓦爾登湖》

願你與孤獨同行,給心靈安頓的

空間和時間。

“如果我不是我,誰還能是我?”

這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經常思考的一句話。

1842年,梭羅因為哥哥突然去世,內心大受打擊。

他決定用另一種生活方式,來探索內心的困惑與不解。

不久之後,梭羅來到好友愛默生的土地上,在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了一座木屋,與大自然比鄰而居。

梭羅把這裡的生活,寫成了被後人奉為經典的文學作品:《瓦爾登湖》。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都體驗了什麼。

一個人最高階的活法,就是向內走。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對生活的焦慮,大多源於不滿足

“推開眼前這一切物事,盡其所能去生活。”

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寫下這句至理名言。

剛搬到瓦爾登湖時,梭羅發現,他居住的林中小屋附近,幾乎有70%以上的村民負債。

這些人大多因為想擁有更多的土地,於是選擇了貸款。

接著,他們為了耕種這些土地,養了更多牛,又花費更多力氣割草。

這樣一來,村民們需要消耗更多體力,於是對食物的需求也陡增。

如此迴圈往復,越來越忙,但真正的收穫卻非常微薄。

他們反而由於負債的壓力,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悠閒時光。

人們在日復一日的碌碌無為中,讓幸福和快樂漸行漸遠。

這讓我忍不住想到身邊的朋友們。

幾乎每次見面,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吐槽自己的房子太小、工資太低、生活太侷促、未來遙不可及……

你有沒有發現,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當我們租房的時候,羨慕別人有房子;

當我們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公寓,又羨慕別人的三室兩廳;

當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改善房,又想要住進別人的三層別墅。

有人已經擁有了三層別墅,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忙碌的生活,被忽視的孩子,和缺少了悠閒的快樂,以及錯失的幸福。

讓我們焦慮的,同樣還有車子、收入、孩子的學習成績、自己的晉升速度。。。 。。。

我們好像擁有了許多,卻活的越來越不像自己,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寫的那樣:

“透過完善住所和衣著,我們合情合理地儲存我體內的熱量;但是如果外部的熱量超過了我們體內的熱量,那麼,我們豈不是在燃燒我們自己了嗎?”

這與哲學家尼采的觀點不謀而合:

人最終喜歡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指的不僅是人不懂得知足。

更關鍵的是,對現狀不滿的人,通常都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或許是對生活的體驗、或許是對家庭的陪伴、或許是內心的平靜,或許是完整的睡眠……

我們得到越多,就付出越多,到頭來,失去的也就更多。

正如明末清初的史學家黃宗羲說的:

少欲覺身輕。

在物質的世界裡,有多,就必然有少;有富,就必然有窮;有好,就自然就不好。

不管你站在哪個位置,總有比你好的,也有比你差的。

給慾望做減法,給知足做加法,才能頭腦輕鬆,內心自在。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對日常的抱怨,通常因為站得低

看過這樣一幅寓意頗深的圖片:

人+山=仙,人+谷=俗。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圖源網路,侵刪)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生活不滿,不是境遇本身有多差,而是自己站的太低。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詩人到鄉下散步,當他走進農莊的那一刻,就被裡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

沿著盛開鮮花的小道悠閒地走著,將秋日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臨走時,還採摘了兩顆新鮮的蘋果,揣在胸前。

當地的村民看到詩人在農莊瞎晃悠了一天,臨走時只帶走了幾個毫無價值的蘋果。

忍不住嘲笑道:“累了一整天,只換來幾個蘋果,這樣的付出和收穫一權衡,真是太傻了!”

對他來說,鄉村的生活不過是習以為常,甚至是空虛乏味、毫無價值。

這讓我忍不住想起另外一個故事。

走進一個公園,一個人皺著眉說這裡又髒又臭,另一個人卻欣喜於無限風光,為什麼?

原來,第一個人進去以後發現公園裡有很多垃圾,於是他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垃圾上,結果只看到公園的骯髒。

而另一個人雖然也看到了垃圾,眼睛卻總停留在那些曼妙的風景上,盡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這個公園,其實就象徵著我們的世界。

生活從來不在於你擁有什麼,它在於你看見了什麼,體驗過什麼。

同樣的情景,不一樣的心境,體會也將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眼中的乏善可陳,也許是另一個人的田園風光。

一個人口中的怨天尤人,可能會成為另一個人的小確幸。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普通人,誰的生活裡都少不了一地雞毛。

可同樣的日子,有人過得索然寡味,有人過得風生水起,無非是態度不同而已。

有一位智者曾說:

看到即得到。

你看見什麼,才能擁有什麼;你擁有什麼,才能成為什麼。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對於我們的生活,不是煩惱太多,而是智慧不夠。

說到底,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對內心的忽視,往往由於看不清

古代哲學家有句至理名言:

“到你的內心去探索,這才用得到眼睛和腦子。”

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一年之後,名氣越來越大,不少人都慕名到他的小木屋參觀。

他們試圖通過了解梭羅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梭羅聊天,來提升自己感知生活的智慧。

這其中,有兩個慕名前來的女孩,甚至還順走了梭羅喝水的水瓢。

在梭羅看來,這樣的做法,無異於盲目跟風。

因為這些浮於表面的擁有,離幸福感和滿足感實在相差太遠了。

事實上,人們常常嚷著要去探尋美好的生活,其實它一直都在你的身邊,從不需要你去尋覓。

但生活中,那些“為慾望而勞役,終日而忙碌”的人卻不在少數。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網友小文有一段時間感覺什麼都缺,什麼都要買。

於是趁著購物節,瘋狂買買買。

一段時間下來,她幾乎每天都在收包裹,但拿到東西的那一刻,並沒有想象中期待的驚喜。

反而是對這些物品的安置和處理,讓她感覺到巨大的壓力和負擔。

後來小文發現:

也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些情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她才希望透過物質消費來刺激滿足感。

但顯然,這個方法並不奏效。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王爾德說過: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

楊絳錢鍾書家裡,沒有電視機,沒有電話,卻有滿屋的書香和古籍。

葉嘉瑩先生捐出全部身家,桌上是饅頭青菜,心卻徜徉在詩詞的海洋。

李小文院士一雙布鞋,一身素衣,每日埋頭講課、做研究,卻能自得其樂。

要知道,幸福看起來很物質,實際上很精神。

一個荒蕪的內心,孕育出來的必然是俗氣的靈魂。

當我們不再貪求外物,不再向他人尋找依賴,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內心就會越來越安靜,精神亦會越來越豐盈。

找到身與心的棲息之地,才能開始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把一切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瓦爾登湖》:人生高階的活法,是向內走

寫在最後

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說:

“推開眼前這一切物事,盡其所能去生活。”

一百年多前,梭羅就明白了,體驗遠勝於擁有。

在他看來,想要獲知人生的意義,最關鍵的,就是學會感知,和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

正如他在《瓦爾登湖》說的那樣:

“成為一個哥倫布,去探索你內心的全部新大陸和新世界吧。你開啟的不是貿易的新航道,而是思想的新航道。”

地球的表面是鬆軟的,人的腳踩上去會留下印跡;

思想旅行的路徑也是如此。

畢竟,鳥兒飛過,天空,從此美麗;

千帆歷盡,幸福,邁向生命。

TAG: 梭羅瓦爾登湖生活內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