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你有遇到過或聽說過這樣的朋友嗎?遇到渣男/渣女,非常苦惱,常常來找你傾訴抱怨,虛心求教卻死不悔改。更有甚者,還會轉頭怨恨曾經操碎了心的你。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

“和最好的朋友絕交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閨蜜遇到一個見面第二天就約她去酒店的男人,說很害怕,我就勸她離這種人遠一點。結果閨蜜不僅去了,還和對方在一起了。後來發現這個男人裝大款、已婚已育。這時閨蜜懷孕了,哭著問我怎麼辦後、轉頭繼續和渣男在一起。

再後來,閨蜜刪除了我所有的聯絡方式,聽說她和渣男結婚了,過得慘不忍睹”。

為什麼這類人會固執地待在糟糕處境中?

這是因為TA們正在啟動過度的“合理化”防禦機制。

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Shvets-produc

tion,pexels

01.什麼是合理化防禦

合理化防禦是指,找個藉口來減輕張力,通常是在否認某些現實之後。

這個藉口看上去是找給別人聽,但本質都是找給自己聽的。很多看上去的“自欺欺人”正是在演繹“合理化”防禦。

例如,遇到渣男的閨蜜,其實她清楚自己遇到了一個怎樣的人。

對方偽裝富豪,她成功上鉤,未注意安全措施,導致自己懷孕。變故來得太快了,可能最初只是一次小失誤,沒想到釀出了個麻煩。其實,及時止損或許是明智之舉,可她選擇了和渣男糾纏,不死不休,這個動力就值得探討了。

不願接受自己正處在糟糕的境地,這個糟糕的部分難以承受,於是找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來緩解這個張力,通常在“遇到渣男不肯回頭”的案例裡,我們會聽到:

“他在某些時候對我很好,讓我很感動,我還想再看看。”

“他做了xxx,我覺得他可能沒有那麼糟。”

“他坦誠地道歉了,說再也不會了。”

不僅是渣男,重複陷入“家暴”的人群裡我們也會發現,這些身處困境的人們非常善於“開脫”,使一切看起來“情有可原”。

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Liza Summer,pexels

02.為什麼會發展出合理化防禦

如果來琢磨“減輕張力”這個心理需求,會發現這其中包含了幾個維度的認知與感受,它們組成了一個連續譜,使事態從區域性擴散到整體。

(1)犯錯恐懼

對“犯錯”這件事,人人都是會主動避免的,但真犯了錯,不同的人對其產生的情緒體驗是非常私人化的。

小點曾在後臺收到粉絲留言,說他的一位同學被輔導員批判後茶飯不思,多日失眠,過不去這道坎,想來求助應該怎麼安慰他。

雖然詳情不足,但可以想到,被輔導員批評的事頂破天能有多大,但這件事能產生多大程度的痛苦是完全因人而異的。

對“犯錯”以及“承認自己犯了錯”感到無比困難且痛苦,是因為

自戀嚴重受損

自戀是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保證了我們的自信程度,並能提供人格穩固的感受。

一些人對犯錯呈開放態度,不會把錯誤和個人價值聯絡在一起;但對於未能發展出健康自戀的人來說,犯錯等於自身價值銳減。

也就是幹了一次蠢事,就自動給自己貼上“愚蠢”的標籤,幹了一件衝動的事,就自動給自己貼上“衝動”的標籤。

(2)開始自欺

犯了錯,做了錯誤的決定,為了避免承擔毀滅級的自戀打擊,於是自動發展出自欺。

也就是,為當前的結果找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這就是啟動了合理化防禦,防禦“認錯”的張力。

自欺,相當於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本身並不是壞事,對自己說“你很棒,你很優秀”,就是一種自我暗示。只是根據暗示的內容會觸發不同的效果。

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Karolina Grabowska,pexels

(3)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簡單來說就是明知自己做錯了事或信錯了人,但為了避免認錯而帶來的一系列焦慮的情緒,或一錯再錯的舉動。

小點曾在《魷魚遊戲》劇評裡提到了登門坎效應,正是典型的因認知失調帶來一系列補償性行為,最終導致事態不可挽回。

不要小瞧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會促使我們做出很多“貓蓋屎”的行為,也就是眼不見為淨,藏起來蓋起來就等於不存在。即使明知道這是錯的,也好過去承受恐懼、焦慮和自我攻擊。

1959年費斯廷格與美瑞爾·卡爾史密斯做了一個經典的

誘導性服從實驗

,受試者被要求不斷重複,進行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完事後通知他們離開。

離開前實驗者將他們分為兩組,請求他們告訴下一組受試者實驗很有趣,一組給20美元報酬,一組給1美元。

你猜怎麼著,拿到1美元那組,明顯更積極熱情地說服下一組受試者,肯定實驗的有趣和意義。這被解釋為認知失調。

20美元提供了一個外在理由,也就是整個實驗有了報酬,受試者就有了依據來評判價效比;而1美元,會使大家覺得浪費時間幹了件沒價值的蠢事,這時候產生了認知失調,啟動了合理化防禦,用改變態度,表達實驗很有趣來補償和平衡內心的不適。

認知失調是過度合理化防禦的一個動因,其失調的程度影響一個人補償的用力程度。

失調越嚴重,不適感越強烈,合理化防禦程度越高,越可能不顧後果的逃避、掩蓋。

03.我們能對此做些什麼

首先,防禦機制不是洪水猛獸,它是我們保護自身人格穩定度、心智水平的重要策略。

很多時候它能防禦傷害和不良影響。

適度的合理化防禦能使我們感受良好,避免自我攻擊。

過度的合理化防禦通常是為了保持和諧的自我評價而不顧現實,強行為結果賦義。因此,我們需要對“自我評價”有正確認識。

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Julia Volk,pexels

(1)認識自我評價的流動性

需要認識到我們的自我評價不是固化的結果,是流動性的。在不同階段、不同狀態,應及時調整對自我的預期。

例如平時嚴謹的人偶爾粗心大意了一次,應及時調整對“嚴謹”的預期,告訴自己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又或是情緒管理得很好的人,突然情緒失控,也應該嘗試理解是不是積壓了太多壓力和焦慮,而不是苛責自己這一次怎麼沒控制住。

同時,不把一次失誤和自己的能力掛鉤。

認識到“自我評價”的彈性,靈活地看待自己,能夠緩解預期過高出現認知失調的狀況。

(2)注意到現實檢驗能力

現實檢驗能力,就是一個人能釐清自己的想象和實際的狀況。這是一種動態能力,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和認知。

例如能分辨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程度是否過高;能分辨自己的恐懼、擔心是基於現實的合理預估還是誇大的恐懼和焦慮;以及能區分對自己的很多要求是自己的需要,還是為了滿足他人的認可等等。

一個練習現實檢驗的常見技巧是,在感受到影響自我評價的情緒時,啟動理智,從客觀角度看待。推薦練習的句式:

“我覺得……但其實不一定”

例如:“我覺得要是這麼做了我們的關係可能就沒了,但其實不一定。”

目的是區分主觀臆斷和現實。除了從意識層面理清,還可以在實踐層面更新認知,例如多嘗試,把誇大的恐懼先放下,真實地去嘗試,實際的結果是否真得很糟糕。這樣多嘗試,能使“其實不一定”的認知內化,提高現實檢驗的能力。

最後,我們對合理化防禦的認識,能用於理解自己,也能用於理解他人。

遇到死活不聽勸的朋友,盡心即可;如果你就是那個死活不聽勸的,下一次自我催眠時,可以想一想是否正在過度地“合理化防禦”。

總是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藉口?這種心理其實是在“自保”

Shvets-production,pexels

作者:李雅蕾

圖片來源:Pexels。com

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

TAG: 合理化認知失調防禦自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