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映思維》:照著我喜歡的父母樣子去做父母

《鏡映思維》:照著我喜歡的父母樣子去做父母

在個案諮詢中,我常會提到的一個詞就是原生家庭。什麼是原生家庭,就是最初養育我們長大的家庭。原生家庭對我們個性的成長,價值體系都有著很深的影響。

我們為什麼會受原生家庭影響。因為養育者所有的言行都會鏡映到我們大腦。大腦把這些資訊儲存起來,久而久之,變得了現在的模樣。什麼是鏡映,通俗講就是照鏡子,模仿。對於我們孩子來說,養育者所有的,他都會全單照收,不管是好的,不好的,也都會潛移默化到我們的身上。如何有選擇的鏡映,又如何做一個好的模範。在《鏡映思維》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辦法。

《鏡映思維》是英國心理學家,菲奧娜,作者運用的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及見解,向我們講述了“我為什麼是今天的自已”。並且,書中也給我們的提供如何破除被動鏡映,如何有選擇的過自已想要的人生。

什麼叫鏡映思維,就是我們主動選擇模仿物件,並進行有意識地模仿。我們主動去選擇一些對我們有利的物件去模仿,而不是被動的莫名其妙的被別人帶偏。

父母是我們的一第一任角色楷模,父母的言行對會鏡映到孩子的大腦神經,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身上都有著父母的影子,有父母的神態,父母的脾氣,甚至長大了,也過著父母的一樣的人生,這樣就是鏡映的力量。

或許在很多父母最初也不希望自已孩子象自已,也希望孩子沒有自已身上的問題,但一天一天,年復一年,孩子慢慢長了我,我們的樣子,慢慢長成了我們不喜歡的自已。

其實,這就是鏡映的力量,這本書,用量的篇幅講了,鏡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神經,是如何造就了今天的你。

而對我們每一位家長來說,當我們痛恨孩子身上的問題時候,比如:發現孩子頂嘴,發現孩子情緒暴躁的時候,你是否發現,自已其實也是這樣,自已其實情緒也暴躁,自已也沒好好說話。

作為家長,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先得成為這個樣子。

其實,對於父母來說,這個的確不容易,但值得去償試,因為你的每一步償試,對於那個模仿者來說,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我們把一個正向的,好的行為堅持下來,這個行為重複的鏡映到孩子的大腦神經,就變成一個好的資訊就會儲存孩子的大腦中。慢慢孩子也會習得這種好的正向行為。

那麼

《鏡映思維》:照著我喜歡的父母樣子去做父母

我們又該如何成為一個積極的角色楷模,書中提供以下有效的方法:

首先,提高情商。

因為情商是關係建立的基礎,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有高情商做基礎,他也是跟孩子建立情感和信任基礎之一。提升情商包括(自我認知、有意識地管控、同理心、信任

v 自我認知:家長要對自已有一個自我認知。意味著,瞭解自已個性,明白自已的個性會怎麼樣的影響他人,知道自已的長處在哪裡,短處在那裡,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比如,脾氣暴躁的媽媽,你首先了解自已的性格。也就意味著,你脾氣會讓孩子鏡映到,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境映到你的脾氣,你需要保持覺知,並做有意識地去做調整。

v 有意識的自我管控

人的大腦有兩個區域,一個是情緒管理中心(我們的前額葉),一個是情緒情感中心。當我們情緒上來時候,情緒管理中心是被遮蔽掉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是讓自已後退一步,辨識你的情緒情感,不被他們左右你的頭腦。這樣做不容易,但是很重要。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以恰當方式表達自已。

v 同理心:認同孩子的情緒,當孩子遇到困難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讀孩子,而不是更多地去講大道理。比如有個孩子在上課期間,因為給同座解答數學題扔小紙條,被老師當眾叫起來批評。對孩子來說,在全班被罰起來,的確很難堪,同時也感覺很委屈,作為家長先認同她情緒,我們可以說:“的確,被老師罰叫起來,的確讓人難受。如果我是你,也會很尬。”,當我們認同完孩子情緒,承接住孩子情緒了。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她才能覺得她被理解到。這個時候,再去引導她:如果你是哪個老師,當你看到有同學在上課傳紙條,你會怎麼做?”這樣才是把孩子引向思考、

v 信任

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是向好向善。可能孩子在做的過程,有過放棄,有過退縮,但只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並不斷的鼓勵,這種信任會給到孩子無限的能量。

《鏡映思維》:照著我喜歡的父母樣子去做父母

其次,是責任感:

家長作為孩子的榜樣,要樹立榜樣形象,不是說要做一個完美的家長,而是說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父母可以有缺點,也可以給孩子呈現自已的弱項。也可以讓看到你的失敗之處,這不僅能讓你與孩子建立關係,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人是可以犯錯的,並且讓孩子看到,當我們有錯誤時,是如何應對和處理錯誤,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最後,疏導重點:

書中提到,最有效的溝通是非直接的方式進行疏導溝通,而非直接告知的溝通。

什麼是直接方式:就是告知,命令。非直接方式:引導對方思考,一起找原因,一起找辦法。

例如:想讓孩子運動鍛身體。你光說,你要運動,這樣對身體好。這樣說並不能產生好的效果。我曾問過在校讀書的高一男生,因為他經常感冒,身體不是很好。家長,希望孩子多運動,可孩子答應得好好的,結果又不去做。我尋問原因,孩子說,自已想去打籃球,但是個子矮,怕被別的同學嘲笑。我說:“你可以選擇跑步。”孩子說:“跑步時間不好安排跑等等 。最後,我跟孩子一起找到一個適合跑步的時間,把計劃定下來,孩子跑步也堅持了下來。所以,除非是教授運動技巧,我們用直接方式合適,否則,非直接式疏導更能幫助他們找到想要的答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待開的花,儘管作一個好的角色楷模不容易,但這個的確值得我們用心去建設,因為它除了能成就我們的孩子,還能成就我們自已。

TAG: 孩子自已鏡映我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