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將《三國演義》《水滸傳》放在一起來提及,但是這兩部書的水準是在一個層面上嗎?其中的英雄事蹟可以相提並論嗎?我一直喜讀《三國演義》,心裡對《水滸傳》極為牴觸與反感。

閱讀王東華《發現母親》一書,似乎找到了這種態度好惡的根源。作者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比研究發現,漢魏時的中國人素質與宋徽宗時的中國人素質有著天壤之別,正可以作為中國人文化素質不斷下降的證明。中國人的素質可謂是王小二過年,一代不如一代,一代糟過一代。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第一,知識文化上的巨大差距

三國時的文臣武將一個個都是文韜武略,滿腹經綸,幾乎沒有文盲。可以說,三國爭雄的實質是一種人類最高智慧上的爭鬥。《三國志》中說李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關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呂蒙少時失學,孫權勸他讀書學習,他“篤志不倦”,孫權說他“果敢有膽”,“學問開益,籌略奇至”,魯肅不禁發出這樣流傳千年的慨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就連猛張飛也留下碑刻,被後世稱之為書法家。

到了《水滸傳》,幾乎所有的“英雄”都是文盲。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后,竟然湊上去看自己的通緝令。李俊大致看懂公文,寫信得請人代筆。林沖、武松等粗通文字,宋江、柴進等人算是讀書人,可這些人的文化層次極低,根本無法跟三國時代的英雄相比。其中,智多星吳用是文化水準最高的,書中稱他“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他是梁山軍師,智囊核心,神一般的存在。吹吹牛皮不上稅,可實際上,他是水貨學究,冒牌教授。

最能表明他知識水平的就是偽造蔡京給兒子蔡得章的書信,居然用了“翰林蔡京”的落款。老子給兒子寫信哪有直接寫自己名字的?父子相稱還需要“翰林”這樣的頭銜嗎?更奇葩的是,這個“翰林”還是老掉牙的,過去的官職,相當於拿主任科員來稱呼省部級領導。如此笑話級別的錯誤連神行太保戴宗、聖手書生蕭讓、玉臂匠金大堅都沒有看出來,甚至連蔡京的兒子都沒發現。這些讀書人的知識水準已經降低到了何種程度!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第二,人格素質上的巨大差距

在《三國演義》中,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者比比皆是,幾乎難得找見一名貪生怕死的宵小之徒。其中的烈士無不氣貫長虹,感天動地,諸如關羽、孔融等文臣武將都是生得英勇,死得壯烈。被當作反派人物來寫的曹操,從刺殺董卓,矯詔聚眾以及身經百戰,都是置生死於不顧。也正因為其偉大的人格魅力,才寫出了《觀滄海》《龜雖壽》等不朽名篇。馬謖失了街亭,明知自己必有一死,仍然從容受死,為自己的錯誤擔當負責,從不逃避責任。

張飛在殺嚴顏時,嚴顏不肯下跪,義正嚴詞地說:“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大怒,喝左右來斬,嚴顏喝道:“賊匹夫!砍頭便砍,何怒也?”張飛卻怒氣全消,喝退左右,親解其縛,說:“適來言語冒瀆,幸勿見責。吾素知老將軍豪傑之士也。”英雄識英雄,嚴顏感其恩義,乃降。

在《水滸傳》中,所謂的英雄沒有一個不是貪生怕死之輩。這樣的人,妄稱英雄,是“英雄”二字太廉價了嗎?宋江題了反詩後為了逃避罪責而裝瘋賣傻,吃不消棒打便招了,哪裡有“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影子?盧俊義等人在棍棒面前屈打成招,哪有一星半點英雄氣概?呼延灼、關勝等人都是一旦被俘便乞降,但有降將軍,而沒有斷頭將軍。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后畏罪潛逃,楊志運“花石綱”沉船後也一逃了之,運“生辰綱”被劫後同樣是逃跑,宋江殺了閻婆媳也是逃跑。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第三,人性要求上的巨大差距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軍事集團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重視與吸納成為必然要求。曹操、劉備、宋江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吸納人才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但是在如何吸引人才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當徐庶手持母書前來辭別時,劉備大哭道:“子母乃天性之親,元直無以備為念。待與老夫人相見之後,或者再得奉教。”孫乾勸說劉備,徐庶盡知我軍虛實,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置我軍於危境。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曹操不見徐庶,必斬其母,而徐庶知母死,必為母報仇,力攻曹操。

當時曹操大軍來攻,正是用人之際,對劉備來說,孫乾的話不啻是好主意。可是,劉備卻仍然從徐庶的處境著想,寧願自己忍受困苦和絕望。他說:“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第二天,劉備送別徐庶一程又一程,最後立馬林畔,看著徐庶從自己的視線裡逐漸消失而失聲痛哭。

像劉備這樣以誠待人、義薄雲天而贏得人心,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例子,在《三國演義》中隨處可見。但是到了《水滸傳》卻完全變質了。吳用騙盧俊義上山入夥,害得他家破人亡,連自己也差點丟了性命,而盧俊義卻像白痴一樣,反而認賊作父,把仇恨早扔到爪哇國裡去了。

為了讓秦明入夥,宋江不惜讓手下人冒充秦明的隊伍,對青州城外一個數百戶人家的村子實行三光政策,有意讓官府殺了秦明妻小。當秦明聽到宋江的解釋後,不禁感慨:“害得我忒毒些個。”

宋江呢,則是一副潑皮無賴的嘴臉,說:“沒了嫂嫂夫人,宋江恰知得花知寨有一妹,甚是賢慧,宋江情願主婚,陪備財禮,與總管為室如何?”就是這個秦明曾發誓把殺害他妻小的人“直打碎這條狼牙棒便罷”,反而與仇家宋江大吹大擂,把酒言歡。把誓言當成放屁,視仇敵為兄弟,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人性泯滅到了禽獸不如的地步。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第四,智謀上的巨大差距

由於受知識文化及人格修養上的限制,《水滸傳》中的智謀同《三國演義》中的有著雲泥之別,甚至可以說,《水滸傳》中根本沒有智謀,有的只是欺騙,是雞鳴狗盜之類的低劣把戲。其中,最為得意的三打祝家莊,不過是自幼與欒廷玉同師學藝的孫立,利用欒廷玉對他的信任裡應外合打下來的,孫立人格低下,欒廷玉輕信無知,贏得齷齪,輸得寒磣,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

又如,曾頭市裡的教師史文恭同欒廷玉一樣弱智,對鬱保四的假話照單全收,關勝也是聽了呼延灼的假話乖乖地走進了宋江的埋伏圈,武松同施恩結拜兄弟,盧俊義能為吳用賣命,扈三娘能同將她一家殺光的一夥仇人恩愛結合,……同《三國演義》相比,這裡的人沒有靈魂,一個個變成了被感覺驅逐的野獸,理智的麻木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可以說,整部《水滸傳》中沒一個“忠”字,沒有一個“仁”字,沒有一個“義”字,有的只是一丁點兒的蠅頭小利,有的只是不及格的爾虞我詐,有的只是愚人似的相互傾軋。《水滸傳》中其實並不是像許多人所理解的那樣,只有高俅、蔡京、童貫壞得透頂,而是沒有一個好人;更不是如金聖嘆所說的那樣“亂自上作”,而是上上下下早已亂作一團,是整個社會都已腐爛發臭的一個全景,上上下下都壞了,而不是隻有某一部分壞了。

雖然《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二部書都出自同一時代甚至同一作者之手,其境界高下卻如此分明,根本在於《三國演義》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底本,是以三國時的英雄事蹟為底本,是以先於《水滸傳》近一千年的社會歷史為底本。這正可以作為比較中國文化衰落的一個角度:在《三國演義》中是智謀,在《水滸傳》中是騙術;在《三國演義》中是英雄,而在《水滸傳》中則是潑皮、無賴、流氓、盜賊、土匪,……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整理一份讀書筆記,算是曾經閱讀過這本書的證據,也許是開啟關於中國人素質思考的一扇窗戶,更是一個警世鐘,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著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

解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書籍和文章可謂是汗牛充棟,王東華的論述從中國人素質在長達千年的變遷這一角度來解讀,視角新穎,獨特,尖銳,對某些人頭腦具有核彈級別的衝擊與顛覆。至於他的結論能否站得住腳,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互動交流。

注:王東華,《發現母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一代糟過一代

【ZZZ】上下2冊全集三國演義原著正版完整版120回

檢視

TAG: 水滸傳三國演義徐庶宋江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