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一:

“詠鵝“是現在三歲的孩童都能熟背的,一首千年以前一個五歲孩子隨口做出的童詩,雖然這首唐詩不押韻,可是由於真情流露和真實自然,在文化史上擁有很高的評價,並且在近年一位70歲的農民用了學著詠鵝的模式,用了18個字作了一首詠雞詩,獲得了當年的農民文學獎,獎金達到萬元,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最為恰當。分享一下《詠雞》詩給大家,

雞,雞,雞,

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喚晨曦。

此時詠雞詩的獲獎,側面證明 駱賓王 的實力,五歲的孩子能夠如此的確難得。而他的成就無愧於初唐四傑的名號,雖然這首童詩流傳千年,可是千年以來,大家都沒關心過一個問題,或者是大家忽視了一個問題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詠鵝的主角鵝鵝,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

探討這個問題,或者讀者會覺得有些無聊,可是這裡頭有大學問在。

首先你知道駱賓王為何忽然在歷史上消失,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你知道唐朝對於鵝是怎麼看的?

鵝算不算是肉?

唐朝的鵝有啥做法?

最後唐朝的鵝吃好吃不?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二:

當武則天看到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的時候,的確嚇了一身冷汗,裡面的內容雖然把她罵的一無是處,但卻吐槽的非常有文化,簡單的說就是罵人不帶髒字,特別是她看到““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這句,簡直是戳中了軟肋,連忙問身邊的上官婉兒,這誰寫的,誰寫的。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大家見她那麼緊張,以為她非常憤怒,就說是駱賓王寫的,這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把駱賓王,變成了王洛賓,他們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王

洛賓近代的音樂家,著作有《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

武則天聽完上官婉兒的回覆,感嘆了一句:

“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反正宰相就背了黑鍋,

而駱賓王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其實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李敬業起兵,當然最後結果李敬業兵敗被殺,而駱賓王卻由此消失於江湖,屬於歷史上有一個神奇消失的人物,當然一個大活人又不是修煉成仙,怎麼會無慾無故地消失呢,所以他肯定是隱藏於民間,關於他的結局,在後世人的尋找中,得出了兩條線索,一條就是說躲入了寺廟內歸隱終老,畢竟在那個年代,佛教比較昌盛,而且唐高宗和武則天都是信奉佛教的,所以躲入寺廟內安全係數很高,同時天山名山僧佔多,當時來說去到一些深山老林居住,肯定會有寺廟,這個理論確實有道理。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他利用,自小懂水性的特點,跳入了水中逃了出來,最後在南通一帶隱居了起來,生前樂善好施,死後還留下一顆夜明珠給老鄉,當然是藏在了地下,寫了一首藏寶詩,讓老鄉自己去挖,可惜老鄉沒找到。而他到了明朝,有人找到了他的古墓,並且裡面有他的墓碑,反正結果就是他最終回到了老家,躲了起來,不過晚年的他會不會想起五歲時候的那隻鵝呢?

三:

鵝鵝鵝的下落,其實不說大家都知道,這隻鵝的結果就是被填進了肚子,

可是唐朝的時候鵝的做法是怎麼樣,怎麼吃可能大家就不清楚了。駱賓王是唐朝人,而他的家鄉就是現在小商品出名的義烏,而義烏屬於現在的金華所管治,金華大家都知道出名的就是火腿,會不會變成鵝火腿的做法呢?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其實,完全可是否決這個想法,金華火腿是出名,可唐朝的時候不流行吃豬肉,而是吃羊肉,而且唐朝的時候,雞鴨鵝不算吃肉,也就是說唐朝人看來,吃肉這事的很講究的,除了牛羊豬以外,雞鴨鵝魚的都不算吃肉,這得分得很清楚,要不你回到了唐朝,在長安請朋友吃肉,朋友興奮的跑過來你桌上沒硬菜,那麼就是丟大臉了,屬於沒誠信,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不過我翻閱了許多當地唐朝的鵝的做法,發現因為當時鵝不屬於主食,也不算硬菜,基本沒有收錄做法,不過唐朝的時候也不會像我們一樣吃鵝肝,吃燒鵝,吃滷鵝。

這隻鵝最後的命運是做了哪道菜呢?

根據當時的記載,有三種的可能。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四:

第一種可能:白切鵝

,這種做法其實古代非常流行,也非常簡單,因為當時既有白切肉和炸肉的做法,就是開水白煮或者蒸,因為當時來說這種做法比較省事,而且義烏金華靠海邊,鹽這東西比較容易獲取,將鵝煮熟在湯裡撒點鹽,撈出來就是美味,一些地區清明拜山祭祖,還保留著這樣的白切肉的做法,其實是很久遠的做法了。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第二種:

相對複雜一點,不過是唐朝裡面一種主流做法,就是將鵝和羊和在一起做成美味,當然現在我們此羊肉比較少,因為羶味的問題有些人不喜歡,還因為食譜的變化,豬肉取代了羊肉,所以大家會感覺有點怪,但是唐朝時候主流就是吃羊肉為主,這道菜叫做“渾羊歿忽”,做法就是將鵝洗乾淨,將鵝放在養裡面,在用線縫合起來,炙之 。就是靠全羊裡面塞進一隻鵝,等羊肉烤熟了,就把羊裡面的鵝拿出來。羊肉和鵝肉混合吃了,當然這樣的做法比較麻煩,特別要烤全羊現在是比較困難的,比較一頭羊不便宜,可是唐朝的時候這做法相對普遍,因為要不就吃不起肉,要不就是天天吃肉,只有兩種可能。要吃肉就不能怕麻煩,況且當時能吃肉的人家,需要自己動手做嗎?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第三種:

這種是讓人爭議的吃法,是武則天的愛臣張易之發明的,叫鵝炙,看字面你覺得是燒鵝,其實不是,但是張易之因為比較帥氣和能幹,反正很受武則天的寵愛,給了一個很奇怪的官職他叫做控鶴監,其當然控鶴監天天對著一群禽鳥,近水流臺先得月,善於做菜的張易之,研究了一種做法,讓人做了一個大鐵籠,要做菜的時候,將鵝或鴨放入籠裡,籠子裡面點上一盤火炭,四周在密封起來,在四個角落,還反著各種美味的醬醋和調味汁的銅盆。當鵝被桑拿得又熱又渴的時候,就會跑到銅盆裡喝調味汁。等到一定的時間,鵝被火烤熟了,就成了烤鵝,滋味聽說是特別鮮美。和現在的燒鵝或者烤鵝,滷鵝比起來,確實是美味。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當然對於鵝的美味,韓愈,白居易等人都點贊過,韓愈的“下箸已憐鵝炙羹,白居易的“稷香簡竹嫩,炙脆子鵝鮮”、陸龜蒙的“何須嗜鵝炙,豈在斟羊羹”都是對炙鵝豎起大拇指,香,好吃,太有鵝味了。

70歲農民用詠鵝模式寫詠雞詩,獲萬元獎金,一字千金的故事你知道嗎

不過以當時駱賓王的家庭條件,最有可能的就是吃白切鵝了,畢竟這種做法相對省事,而他的家鄉,浙東白鵝也是非常出名的,因為在本土鵝裡面,他是生長速度較快,又好養殖的鵝之一,也是中國分部最廣的鵝。

並且鵝在農村也是三大霸主之一,其形象並不是很高大上,不過鵝很忠心並且戰鬥力也很強,所以有可能這頭鵝被留下了看家不一定,但是大部分的鵝,大家都懂的,逢年過節親戚朋友過來,結局還是一道菜。

TAG: 做法唐朝駱賓王就是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