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文/葉小禾

母親

梁秋芳

的離世,讓楊本芬悲痛萬分。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些事情已經開始模糊起來,也許隨著時光的流逝,誰也不知道世上曾經來過

梁秋芳

這個人。

於是,六十八歲的楊本芬決定用文字記錄下母親坎坷的一生。在寫《秋園》的過程中,一些往事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如同與母親又經歷了一場人生。慰藉了她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與逝去的歲月達成了和解。

《秋園》的成功,出乎楊本芬的意料之外,卻帶給我們許多反思,寫作真的可以療愈我們的思念之苦嗎? 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內心的聲音,找到事情的真相嗎?

《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答案就在這本《寫作即療愈》裡。你先不要急著反駁,靜下心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運用

表達性

寫作

在筆尖雕琢,卸下沉重的憂傷,留下一樹的芳華。

作者

艾莉森·凡倫是“找到你內心的聲音”機構的創始人,她透過寫作這個工具,幫助任何希望改變現狀的人。讓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勇敢地面對問題,以積極的心態去改變它。

01暗夜裡的一束光

也許你還在質疑寫作的力量,

艾莉森

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在改變著自己。

面對婚姻的失敗,

艾莉森始終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走不出情感的桎梏。複雜的情緒裡,有自責也有怨恨。

幾近崩潰的艾莉森開始用文字表達這種情緒,不過,寫起來並不順利,已經33歲的艾莉森發現自己一直處於自怨自艾的狀態,如同一個小女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但是,從混亂的文字裡,

艾莉森逐漸發現了問題的癥結點,這個過程雖然痛苦,卻找到了真相,解開了心結。最後,艾莉森走出了情感的沼澤地,重獲愛情,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

閱讀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時不時出現

《陸犯焉識》裡的一個畫面。陸焉識被獨自關在漆黑一片的地下牢房中,無人交流。等到監管人員想起他時,已是數日之後,以為他已經死去了。

開啟牢房後,卻發現陸焉識依然虛弱地活著。原來,陸焉識用腦子寫小說,記憶力超強的他,已經在腦海裡存入了幾部小說的原稿。

《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同樣,鄭念羈押在牢中時,她把監管人員命令她寫反省材料節省下來紙張,用於記錄自己的境況,使自己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

當她從帶來的物品中,分析唯一的親人:女兒,已經不在人世時,還是寫作讓她沒有發瘋。這些文字記載,也讓她出獄後,寫下了《生死上海劫》。

02用文字療愈情感

文字寫作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療愈情感。

感動無數人的《平如美棠》,記錄了他們倆平淡一生的愛情故事,讓許多人再次相信了愛情。年近九十的饒平如開始學習畫畫,只為再現亡妻的容顏;自學鋼琴,只為彈奏美棠喜歡的曲子。

柴靜採訪平如:“您已經90歲了,難道這麼長時間,沒有把這個東西磨平了,磨淡了?”

他回答:“磨平?怎麼能磨得平呢?愛這個世界是很久的,這個是永遠的事情。”

用另一種方式懷念你,讓你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眾所周知的《我們仨》記錄了楊絳先生在丈夫和女兒相繼離去時,內心的彷徨和痛苦,那種失去親人的無助,在尋找一個又一個驛站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感染了無數的讀者。

為了完成女兒的遺願,楊絳先生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我們仨》。相信她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明白了父女倆的心願:希望她好好地活著。

如今,他們仨團聚了,卻給世間留下了這一份珍貴的情感。

03尋找內心的呼喚

宋人方岳在《別子才司令》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意思是“人生活在這個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件就有七八九件。只是偶爾有一件如意的事情,還不夠完美,而這些遺憾,能對別人傾訴過二三件,已經是人生大幸了”。

面對一地雞毛的人生,太多的不如意卻不知向誰訴說,太多的顧慮封閉了我們的情感視窗,日積月累,難以承受的負重導致我們內心的崩潰,抑鬱和焦慮是內心的反射。

《寫作即療愈》:擺脫生活的困境,用文字改寫人生

更糟糕的是我們竟然找不到問題的癥結點,又何談去化解它呢?還是那句話,開始寫作吧,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真相,幫助我們傾聽和理解內心的聲音,看到真實的自己。

只有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改變我們的人生。

TAG: 寫作艾莉森內心情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