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創傷》:哀悼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沒有哀悼能力的人,不僅難以處理真實喪失的狀況,還可能無法去應對任何分離,拒絕分離,而讓自己深卷在一段痛苦的施受虐關係中。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哀悼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家傑十六歲,高一學生,他低著頭,沉默著。時間一分分過去,老師倒杯水放在他的桌前。他抬起眼睛,眼神中是了無生趣的黯然。“可以和老師說說你此時的感受嗎”?他沉默,稍後囁嚅著說:“不知道,就是沒意思”。

這是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少年,小時候由奶奶帶大,和奶奶的感情很深。12歲那年父母離異,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他的母親是個很強勢的女人,事事要求完美,對兒子的管教也很嚴格,尤其上了高中以後,她覺得家傑交個朋友都會影響學習,甚至為了看著家傑學習,她把家傑的臥室門都拿掉了。

她為了兒子辛苦奔波,寧願自己不吃不喝,不穿不美,送他去最好的小學,讀最好的初中,花錢進入全市最好的高中。她事無鉅細地照顧著家傑,家傑卻時常感到胸悶,透不過氣來。

家傑的奶奶是一個月前去世的,家傑的父親找到孩子母親,想讓家傑最後送奶奶一程。可是他的母親以耽誤學習為由不讓父親把奶奶去世的訊息告訴家傑。等家傑知道這事,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他驚恐,迷惑,還有深深地悔恨。

他開始討厭上學,莫名其妙地心慌,莫名其妙地想哭,還有他不認可奶奶已經去世的事實。家傑每天被痛苦籠罩,頭髮一塊塊的掉。他說:“我就像籠子裡的小鳥,不知道活著是為什麼”?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哀悼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孩子的話漸漸多了起來,說到自己的奶奶他淚流滿面。他愛奶奶,奶奶是這個世上最疼他的人。可是,他還沒來的及和奶奶好好告別,奶奶就走了。最讓他不能原諒的是,他的母親竟然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讓他知道。此時,家傑已經泣不成聲。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經歷死亡喪失時,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稱為哀悼的過程。這種過程極為痛苦,不少人覺得自己好像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是,伊麗莎白又發現,一個人如果經歷了哀悼的過程和痛苦,她痊癒的時間會很快。

家傑奶奶的去世,家傑沒有經歷奶奶去世的過程和最後的哀悼,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沒有實現和奶奶的分離,潛意識裡他覺得奶奶還活著,沒離開過。他把奶奶牢牢地刻在了心裡,他怎能不痛苦?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面對親人的死亡時,他們哀悼的心理反應大致會分為五個階段,否認,憤怒,不甘心,悲傷和接納,而家傑奶奶去世一個多月,家傑依然停留在否定階段。

家傑的母親追悔莫及,她怎麼也沒想到家傑對她的情緒這麼大。她委屈啊!她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卻被兒子嫌棄和怨恨。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哀悼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最後家傑的母親還是放下面子,主動聯絡家傑的父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父親帶著家傑回了趟老家。在奶奶的墳前,家傑把前一天晚上寫給奶奶的信慢慢地點燃,看著燃盡的信件家傑給奶奶重重磕了一個頭。

在心理老師的指導下,他定期參加心理成長小組學習,終於走出陰霾,原諒了母親,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其實就孩子要不要參加親人的葬禮,有的家長是持反對態度的。他們認為,孩子還小,去那種地方,對孩子不好。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去不去參加葬禮對他沒有影響,也沒什麼意義。

殊不知,孩子和逝去親人的告別,是一種哀悼,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部分。沒有分離就沒有成長,和逝去親人好好的告別,對培養孩子成人化的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哀悼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喪失之痛

TAG: 家傑奶奶哀悼孩子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