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讀者:一竹同

“這事情,我一直糾結,內心很憤怒,我是不是太小氣了?”

之前幾位好久不見的朋友約下班後聚會,除了我之外,幾位都是自由職業者,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而只有我是固定六點下班的。

約會之前,我就已經告訴對方,我下班後趕過來,最快也要七點才到,大家也是知道的。

但是約會當年,才剛六點我就接到朋友的電話,說大家都已經到齊了,讓我快一點,當時我內心非常著急,立即就打車過去了,但是短短的20分鐘路程我接到了幾次催促的電話,最後當我趕到的時候,我發現大家都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桌面上剩下剩菜殘羹,連缺了一個椅子都沒有人發現,感覺就從來沒想過我來的感覺。

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是不是我太計較了?或許是自己喜歡和藹、大度,別人攻擊我的時候我會想:

“這事情,我一直糾結,內心很憤怒,我是不是太小氣了?”

但這種事情時常發生,每次我都想著大度一點,像看起來更理性、不計較,

沒事兒,做人要大度一點。

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麼面對呀,好痛苦吶。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讀信過程中,能感受到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你感覺到自己的善意被打壓、被欺負,以及不被尊重。

同時,我也看到了你內心存在著理性和感性的衝突。

沒事兒,做人要大度一點。

所以當別人攻擊你時,你會告訴自己要大度一點。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可是心裡特別憤怒,而且會越想越憤怒,感覺會形成恨。

甚至這些憤怒會縈繞在心裡,讓你越想越氣。

也正是理性和感性的衝突,讓你不斷拉扯,甚至感到痛苦。

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大家都會經常遇到有委屈不敢表達的事情,或許怕傷害了人際關係,或許怕別人會覺得自己“計較”“不懂事”,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博弈”,讓我們甚是苦惱。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可是心裡特別憤怒,而且會越想越憤怒,感覺會形成恨。

還記得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裡的概念。

在理性上,你希望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和藹、大度,不和別人計較。

理性的自己,就像是

但在感性上,你確實會難受,你感覺對方沒有尊重自己,感覺自己好像成為了別人“多餘”的一位。

感性的自己,就像是

感性和理性的衝突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你在面對事情的瞬間,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要求自己做到

“每個人身上都有理性和感性的部分。”

但你的情緒仍然感受到不適、難受,你卻依然告訴自己,不應該計較。

可是那一刻,你的情緒大象已經很難過、很憤怒了。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這樣的要求,就像是騎象人在用力地拽著情緒大象,非得要求它繼續往和諧友善的方向走,但是壓抑的情緒並沒有消失,總需要找視窗發洩,於是你在感性上不斷受到自己的聲音抨擊。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你理性上明明不想計較,但內心卻越想越憤怒。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騎象人,它指導著前進的方向,冷靜剋制、目標感強。

那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係呢?

在我看來,騎象人的方向當然是好的,但情緒大象也需要得到安撫、滋養和擁抱。

尤其是人際衝突的困境裡,情緒的訊號是你內心深處最需要在意的聲音,你要做的可能不是一味的壓抑,更應該嘗試去表達。

只有我們“知行一致”才能更好的舒緩我們的情緒。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行一致”呢?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嘗試

情緒大象,它會跟隨直覺、感受,決定腳往哪裡邁。

例如明確地告訴對方:“這樣讓我感覺很委屈”“你說的話讓我覺得不舒服了”、“你的行為讓我感到難受”,等等。。。 。。。

當你意識到你的情緒,並向外表達承認的一瞬間,就真正做到“知行一致”。

或許對方會意識到自己行為/言語上的冒失,為他的行為向你賠禮、致歉,但哪怕對方不承認錯誤,至少你的情緒表達出來了,此刻的你捍衛了你的情緒,我們就不會再陷入自我攻擊、默默內耗的局面。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你不許回懟、你不能計較、你要大度一點,不計較。”

當然,表達其實並不容易,或許很多內心的阻礙,讓我們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

有的人或許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和管教;有的人或許是因為童年被欺負、霸凌;也有的人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方式保護過它……

所以,即使你暫時表達不出來,也沒有關係,可以試著從這兩件事入手。

試試學著讓情緒得到表達

在日常的生活裡,可以試著察覺自己的過去,感受自己不敢開口表達的內在原因。

做自己就好了,不必當個“好人”

真誠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當類似的人際衝突發生時,在你內心允許的情況下,跟對方表達你的感受。

察覺我們的情緒

隨著成功的經驗越來越多,或許你會在“敢於表達”和“為人和藹”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在未來的生活裡,你也能解開使人際衝突的枷鎖,做一個既和藹大度,又敢於表達的人。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情緒感性大度表達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