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知乎上有人問: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感覺跟一個野人在一起。

這個啼笑皆非的答案,之所以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是因為共情力差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真的挺膈應人,畢竟,野人也就比動物高階那麼一點點而已。

那,什麼是共情力呢?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是這樣說的:

人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神經,會讓人們在看到別人做了某事時,自己也能體驗做那些事情的感覺,並且產生同樣的神經反應,這種現象就叫做共情。

在同一個情景中,共情能力高的人,往往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並且知道如何讓別人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而共情力差的人,不僅對別人的情緒難以感知,甚至對自己情緒的感知都特別弱。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婚戀中,這類人往往很容易受挫。

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缺乏共情力?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中,作者施琪嘉根據自己多年精神分析和人格障礙治療的經驗發現,很多共情力差的人,在童年往往有過心理創傷,尤其在嬰兒時期父母帶來的創傷,導致孩子的“心智化”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1、父母共情力不好,培養出的孩子往往共情力也不好

孩子小時候,父母和孩子能夠在不斷的互動中相互瞭解和成長。在跟孩子的互動中,敏感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往往能夠透過孩子的哭聲、動作來判斷孩子的需求。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摸索糾偏,從而培養出了超強的共情能力。孩子也逐漸透過聲音、腔調、味道慢慢地聽懂、看懂、感受養育著對他的態度和情感,從而也培養出了一種共情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糾偏,導致共情力差,孩子的基本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父母及時地接納和安撫,也阻礙了其共情能力的培養。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媽媽覺得你冷”,孩子明明不冷,媽媽卻將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孩子,逼迫孩子穿秋褲;還有一種是孩子明明不喜歡某道菜,母親卻總以“有營養,不許挑食”等理由強迫孩子吃;孩子最開始可能會按照媽媽說的去做,可是母親長期這樣,孩子的內心是抗拒的,甚至是憋屈的。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納,不被認可,內心因為積累了太多憋屈的情緒,心智化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共情力也就不太強。

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日常社交中,因為不能夠理解別人,反倒會覺得是別人不理解自己,導致他常常處於委屈狀態,特別容易被激怒,人際關係往往也不好。

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2、從小缺乏誇獎的自卑小孩

日常社交中不難發現,有的人特別渴望被人誇讚,甚至對“求誇獎”上癮。因為過於關注自我情緒滿足,導致忽略了他人感受。

而這類人往往比較自卑,根源有可能是在他嬰兒期,他被關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可能他哭了一夜都沒有得到母親的迴應;也有可能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很少給他誇獎,甚至經常訓斥貶低他。

這類人長大後很容易將周圍人淪為自己的“捧哏”,一邊讓你誇獎他,一邊很有可能貶低你。

我有一個女同學就是這類人,炒個菜,都要求別人誇讚“你看我做的是不是特別棒!” 別人話裡有話的誇獎,她卻總是聽不出來。以前我總是自心裡鄙夷她,後來知道他的成長遭遇,我就理解了。

她出生在農村,家裡在村裡都是數一數二的窮的那種,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她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優待,重男輕女的父母從來不誇獎他,還總罵她是“賠錢貨”。為了掙脫父母的壓制,她一畢業就早早結婚了,但是父母給她性格上帶來的影響始終都沒辦法根除。

她總以自我為中心,不合時宜地求誇獎,過於渴望他人的認可,甚至不惜貶低他人,忽略了他人的情緒和感受,最終導致別人對她的厭煩。

在社交中,你會喜歡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嗎?反正我跟這位同學很久不聯絡了,因為每次跟她在一起,我都感覺自己存在感好低啊,因為她總還批評貶低我。

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3、缺乏複雜情感體驗的小孩

人與動物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動物只具有喜、怒恐懼基本情感,而人類卻能“腦子轉彎”,能夠擁有嫉妒、憂傷、愉悅、幸福等豐富和複雜的情感,它絕對不是簡單的高興或者不高興。

但是生活我們卻也遇到一些人只缺乏複雜情感。比如我們常說的“直男”,過於執著自己所謂的理智邏輯,思考問題簡單,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他們不會開玩笑,聽不懂言外之意,發現你跟他開玩笑可能還會對你發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

因為有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是透過玩耍、互動,甚至是模擬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體驗。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陪他們玩,並且做出誇張的動作和表情,慢慢地孩子透過這些表情和動作就會得到複雜的情感體驗。

比如媽媽陪孩子搭積木,孩子怎麼搭也打不好,但是媽媽手把手教孩子,幫助他搭起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孩子開心地拍著手,母親欣慰地撫摸著孩子。這時候,

孩子的內心不但有一種成就感,還有被媽媽撫摸的滿足感,成就感和滿足感共同糅合成了孩子內心的愉悅感。

又比如,大一些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不僅可以加強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還能提升他們抗挫、反思、妥協,甚至是處理矛盾衝突的能力。

而從小缺乏父母陪伴和玩耍、互動的孩子,不僅激發孩子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機會被剝奪了,就連感受複雜情感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機會能力也被浪費了。

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我們一生中有兩次發展共情能力的機會,一次是嬰兒時期,一次是當你有孩子的時候。

作為成年人,回到嬰兒期重塑顯然不可能,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孩子出生後,好好培養孩子共情力的機會,並且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共情力吧!

培養孩子共情力:

1、鼓勵孩子玩耍

,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儘量多陪孩子玩,鼓勵孩子跟同伴玩,擴大孩子心理感受空間。

2、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不要總是訓斥貶損孩子,多多當著孩子的面誇獎孩子,避免孩子產生自卑情結。

3、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愛吃的菜,你可以換個花樣做給她,孩子穿什麼衣服,她覺得舒適就行。避免孩子變成跟你一樣“以自我為中心”的行事風格。

而作為成年人,在幫助孩子培養共情力的同時,也要

從孩子身上多學習感受愛

,不要因自己是父母就抹不開臉,道歉、請求、陪伴,都可以

讓親子感情流動

,從而啟用我們做父母的內心的能量。

另外,建議大家

多看看話劇歌劇

,可以透過舞臺螢幕上那些誇張的表情,動作,聲音,

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

,從而使提升我們感知情緒的能力。

跟共情力差的人做朋友是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被多人點讚的回答是:

在這個社會,並不是你認真做事,別人就一定會欣賞你,還得會“做人”。而那些所謂吃得開的“高情商”之人,共情力大都不差。

但是這不代表共情力差,就理應被排擠被嫌棄,很多共情力差的人其實心思很簡單,感情也非常單純,只是在某些方面被動受傷了而已。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作者以成年人的各種消極狀態為切入口,將根源追溯至一個人的童年時期,並加以佐證細緻分析,並且給與改善提升自我的科學建議。

關於自卑、恐懼、缺愛和陪伴、缺乏安全感、羞恥心太強、總感覺孤獨等,在童年時期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創傷經歷,而共情力差,也有相當大的原因是來自童年創傷。

但這不代表這種創傷沒法療愈,因為共情既有生理上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經驗的習得。只要願意抓住機會,主動學習感受他人和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感知情緒的能力,不僅可以重新培養自己的共情力,也能有效幫助下一代拓展心理邊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伊默觀生活

TAG: 孩子情力父母共情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