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些常用的語言在古代竟然是用來形容文字的!你知道幾個?

1、打臉

“打臉”這個詞,現在已經很常見。百度搜索有7230萬個結果,相關的搜尋熱詞有“打臉狂魔”等。下面這張動圖,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教育】這些常用的語言在古代竟然是用來形容文字的!你知道幾個?

“打臉”被使用在多個情境中,如自嘲自己計劃沒實現,被“打臉”,但使用得最頻繁的,應該是公共辯論中,形容某方的觀點被新的資訊證偽,出現劇烈轉折。

常見的句式,如:“某甲認為XXX,卻被XXX瘋狂打臉”,或“關於某某事,A被B打臉”。

“打臉”俗稱“打耳光”,極具羞辱性,在中國人的世俗生活裡,被“打臉”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現在這個詞卻隨處可見,似乎到處都是劍拔弩張地等著去打別人臉的人群。

動不動就“打臉”,顯得非常苦大仇深,也顯示出旁觀者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幸災樂禍的痛快。

竊以為,這個詞的流行,意味著一種公共言論中的容錯意識越來越弱、彼此容忍的空間越來越小的趨勢。

在公共言說中,觀點對立的人們,不是給予對手一定的犯錯的空間,而是像獵鷹捕捉獵物一樣,時刻準備著,用放大鏡發現對手可能出現的每一處錯誤,然後死死揪住不放,直到將對手打敗,“踩在腳下,恨不得再踏上幾腳”。

這種姿勢是一種鬥爭的姿勢,並不是在探討問題追求真理。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在這種正方反方的辯論中,辯論不是透過對方提供的資訊,發現各自的盲區,明辨事理,以越來越接近真相,而是為了使用各種詭辯來打敗對方。

丟失了容錯意識,就丟失了言說中的善意,很容易將別人的糾錯認為是對自己的攻擊。

畢竟,公開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只許我羞辱別人,不容他人羞辱我。

於是,當“打臉”氾濫時,非常可能出現的場景是:人們一邊惡狠狠地說對方被打臉了,一邊又惡狠狠地防範著別人來打自己的臉,並時刻準備著一旦感覺被攻擊就兇猛地回擊。

只是討論個事情,卻搞得像階級鬥爭一般。

2、玻璃心

前不久,武漢一位14歲的初中生在學校走廊被自個母親當眾扇了耳光後,跳樓自殺。

這樣的悲劇,讓人唏噓。

論及原因,很多人都會認為自殺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脆弱,過於“玻璃心”。

前幾年某校在校生自殺,去年上海一中學生跳橋自殺,等等諸如此類的悲劇中,都會看到類似自殺者太“玻璃心”的評論。

【教育】這些常用的語言在古代竟然是用來形容文字的!你知道幾個?

這應該是大眾對於此類事件的普遍評價。

這樣的評價,訴諸於“玻璃心”,則必然認為存在一種與“玻璃心”對立的狀態,諸如“鋼鐵心”之類的,所喚起的,大概是這樣的一種意象:哪怕被生活的苦難千摧萬折,兀自巋然不動傲然挺立。

這是評論者認可的“強者”形象。將這樣的強者形象投射在中學生自殺的現象上,實際是一種叢林思維。

所謂叢林思維,是隻有變得更強大才能有資格生存和發展。

在叢林社會中,要麼生存,要麼死亡。

人人因此而患上了強者焦慮症。

在這種焦慮的支配下,自然便會拒斥一切看起來軟弱無力的行為,自然就會認為“自殺的孩子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玻璃心”,唯獨沒有去體會自殺的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習慣於用“玻璃心”去評斷生活中的軟弱和脆弱,腦袋裡只有一個又一個的“應當”,這容易讓人在那一刻喪失接受自身侷限和軟弱的意識,也很難體會和理解同類的不能和無奈,無法建立起真正的同理心。

3、你開心就好

這個表述常常出現在雙方的討論陷入爭執時,其中一方可能就會將其甩出來,以示灑脫。

竊以為,這是一種很輕飄的態度。應放棄使用。

4、涉及人身攻擊的詞彙,比如腦殘、傻X等。

以上這些詞語或表述都是我認為要儘量避免使用的,但是,由於人自身的侷限,很多時候並不能做到。

有時候,我也會想:

傻X,整天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被打臉了又這般玻璃心,呼天喊地地像死了爹孃。Anyway,你開心就好。

如果你看到我這麼說,請溫柔一點提醒,不要認為我被自己打臉了。

TAG: 打臉玻璃心自殺強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