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梧桐映雙城》 訪隨園芥子園

在南京,每一次經過上海路和廣州路的交叉口,都會看到隨園兩個字的一些店家招牌,可惜,這塊誕生過《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的文化佳篇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歷史概念的隨園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隨園的主人袁枚數百年來依舊熱度不減。在《梧桐映雙城》這本地理文化書裡,作者用幽默風趣的文筆描寫了隨園主人的很多趣事,以及他的偶像的故事。帶著這本書走訪這些地方,讓我體會到了觸控歷史的愉悅。

辭官前一年,袁枚用三百兩銀子買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廢舊莊園,修葺改造。這裡原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園林,建於1706年前後,《紅樓夢》裡大觀園的前身。曹家沒落後,園林歸於接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當時也叫“隋園”。後隋赫德又被抄家,1748年袁枚購得此園,“隨高置樓、隨溪建亭、隨澗搭橋、隨流作舟”,借來故鄉杭州的蘇堤、白堤、斷橋景緻,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打造自己的愛巢。

巧合的是,近一百年前,也有一位錢塘人士,愛上了金陵的山水,1662年,清康熙元年,李漁52歲時舉家從杭州遷居南京,先居住於金陵閘附近,後來在金陵最繁華的十里秦淮建造芥子園,一住就是近20年,度過了一生當中最為輝煌愜意的一段時間。

南京以中華門為界,左右稱為門西和門東,因為是老城南民居聚集地,所以一般在門西、門東前面加一個“老”字。老門東向裡走200米左右,左邊有個三條營,巷裡向前50米左右就是芥子園。現在的芥子園系根據史料記載而復建,地點為蔣百萬故居西側,與專家們考證的原址江寧路西側老虎頭5號相差約300米左右。如今,在這個重建的私家花園裡,亭臺水榭,風景秀麗,遠處大報恩寺與芥子園遙相呼應。

1668年,李漁終於籌集到建園資金,開始打造芥子園。雖不及三畝,但在李漁的精雕細琢下始臻佳境,被稱為是園林史上最小且最為經典的園林之一。芥子園有著中國園林的設計哲學,無論人站在哪裡,每一個角度看出去,眼前的景物構圖都像一幅畫。園內既有浮白軒、棲雲谷等,又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凡山居所有之物,無一不備。佛教裡有個詞“芥子須彌”,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也是芥子園的名字由來。

遙想當年,芥子園不知讓李漁萌生了多少的寫作靈感!李漁畢生從事文化創作與演出,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只要是說起明清文學,他就是個繞不開的人物,各個門類都有著他的身影,他還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高格調生活指南《閒情偶寄》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漁的這種園林美學應該影響到了袁枚,隨園的設計也是小巧玲瓏,內藏乾坤。而且移步換景,處處體現了中式美學的嫻熟運用,以及山居的禪意風。如果他早生一百年,他確定他倆一定是俞伯牙和鍾子期那樣的知己。多年後,袁枚接過李漁金陵第一時尚教主的旗幟,成為跨界的斜槓中青年。自號“隨園老人”的袁枚詩文冠江南,撰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新齊諧》和《隨園食單》等,與趙翼、蔣士銓並譽為乾嘉年間性靈派“江右三大家”,與大學士紀曉嵐時稱為文學上的“南袁北紀”。

中國歷史上,有八位著名的美食家,孔子、曹操、杜甫、蘇軾、張岱、李漁、金聖嘆和袁枚。袁枚則以美食家的身份,寫下了一本美食聖經——《隨園食單》。甫一出版,就被人瘋狂購買,被看作是中國飲食烹飪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李漁特別愛吃魚也會吃魚。

中國古代最浪漫的一群人,大概要屬魏晉的名士。名士風度從秦淮河流淌盪漾,穿越歲月的浮雲,到了明清時期,金陵這座繁華的商業城市,依然有侈靡的生活消費風氣。而在那個嚴酷的文字獄時代,縱情於聲色犬馬也算是一種生存方式,李漁和袁枚這兩個才藝雙絕,儒商大咖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烹飪藝術的發展。

袁枚和李漁,這兩個率真無羈、標新立異的江南才子在南京活出了驚世駭俗,活出了酣暢淋漓,活出了活色生香。他們可以算是傳統文人中的另類,是理想十足的叛道者。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優遊詩酒、風流倜儻,然而還不僅僅如此,他倆的性格如此相似,都對屋宇宅邸、觥籌交錯、如花美眷有著特殊的迷戀,又都有出世入世的本事,動如脫兔好友遍天下,靜如處子文壇不倒翁,好在,隨園和芥子園成就了他們的理想人生,唯有美食與美景不可辜負!(王雲燕)

TAG: 隨園李漁芥子袁枚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