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悅然出品】掰開揉碎古詩詞01——《登金陵鳳凰臺》

諸位閣友,歡迎入閣小憩。

今天,我們來品讀李白的七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東方悅然出品】掰開揉碎古詩詞01——《登金陵鳳凰臺》

悅然閣書法作品,關注公眾號可超值訂購

我們知道,李白一生流傳下來近千首詩,但七律卻非常少,充其量也就十首左右。

也難怪,詩仙李白的風格本就浪漫飄逸,不喜歡被格律所束縛。

那他為什麼會寫《登金陵鳳凰臺》這樣一首七律呢?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詩人嘛,遊覽祖國壯美河山之際、登臨歷史名勝古蹟之時,怎麼能錯過提詩抒懷的機會?

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的時候,極目遠眺,看見長江之水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於是詩興大發,剛要提筆作詩,卻突然發現牆壁上已經有了一首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寫的好不好啊?

寫的太好了啊!

好到什麼程度呢?

好到連李白都把筆一扔,長嘆一聲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今天,在黃鶴樓之東,有一處景點,就叫“擱筆亭”。

那麼,我們的詩仙李白真的就這樣擱筆了嗎?

當然不會。

李白太喜歡這首詩了,而且有跟崔顥一較高下的勁頭。

所以,雖然不喜歡寫七律,但李白還是寫了一首《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雖然是赤裸裸的仿寫,但詩仙出手自然不凡。

這首詩弔古傷今,情感深沉,借禰衡的典故,抒發了詩人一生抱負不得施展的悲憤之情,的確是一首好詩。

但李白滿不滿意呢?

應該不算滿意,因為他覺得還沒有超過崔顥。

所以後來,當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時,便又寫了一首七律,想要再次跟崔顥一較高下。

這,便是我們今天要品讀的詩。

先說題目吧——《登金陵鳳凰臺》。

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金陵是什麼地方啊?

那是六朝古都啊。

早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在此建都,加上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選擇了金陵作為國都,是謂六朝古都。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

這六朝處在什麼時期呢?

當然是處在漢代之後,唐代之前。

在這兩個偉大朝代之間,承漢啟唐啊!

這段時期,中國南方得到了快速發展,政治經濟空前繁榮。

作為國都的金陵,更是繁華綺麗到了極致。

有一個詞就是來描述這種繁華的,那叫“六朝金粉”啊。

在這六朝之中的南朝劉宋時期,傳說有鳳凰來到了金陵,引來百鳥朝鳳。

所謂“龍鳳呈祥”,鳳凰,在中國古代是最重要的祥瑞之一。

有鳳凰來集,那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祥兆。

所以當朝皇帝下令建了這座鳳凰臺,以表功績。

所以,這樣的金陵,這樣的鳳凰臺,就不僅僅是一個景點了,它是曾經政治經濟無比繁華的象徵啊。

可是到了隋朝,一統天下的皇帝在滅掉南朝陳之後,大概是忌憚這個有帝王之氣的都市,便將這裡的宮殿樓宇,連同六朝的繁華,一併夷為平地。

所以,此時登上鳳凰臺的李白,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

鳳凰來集的故事,也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

濃厚的歷史滄桑感,是不是撲面而來啊?

這樣的詩,該怎麼寫呢?

看首聯: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鳳凰臺上鳳凰遊”,首先是點了《登金陵鳳凰臺》的題,而且讓人自然聯想到了曾經的祥瑞和繁華。

緊接著,“鳳去臺空江自流”。本來是寫實景,這個鳳凰臺上已經沒有鳳凰了嘛,得到祥瑞繁華一時的王朝們也不復存在了,只有那長江之水依然如當年般滾滾東流。

這是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來做對比,用大自然的亙古不變來反襯朝代興衰與人事代謝。

明朝大詩人楊慎在《臨江仙》中說的好:“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詩詞的藝術張力,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

還有江自流中的這個“自”,用的真好!

江河本是無情物,自然是自顧自地流淌,哪管你人世間王朝更替,哪管你人類情感的喜怒哀愁?

可是在詩人的眼中,它們本不該如此無情,因為它們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啊。

所以,就這麼一個“自”,便將詩人埋怨的情緒飄蕩開來——你為什麼不懂我的心啊?

我們寫詩也可以借鑑和學習詩人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

類似的用法還有李清照的《一剪梅》: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我們接著回來看詩,首聯點題之後,頷聯該寫什麼呢?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這是承接首聯的滄桑之感,開始懷古了啊。

我們說過,早在三國時期,東吳便在此建都。

那時候,宮裡到處都是鶯歌燕舞,瑤草琪花。

而如今呢?

吳宮也好,花草也好,都已不見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條荒無人煙的幽徑罷了。

東吳衰落了,東晉又興盛起來了,而且同樣建都於此。

東晉時代,又是多少風流人物啊?

陶淵明、謝靈運,那可都是李白的偶像啊!

王羲之、王獻之,那可是書法藝術的頂峰啊!

顧愷之,他的《洛神賦圖》可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啊!

可是如今,早已不見了這些玉堂人物們的楚楚衣冠,剩下的,只有那一片荒冢孤墳了啊。

接下來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李白的思緒,從濃郁滄桑的歷史沉思中,緩緩回到了眼前的自然景緻上。

三山,是金陵城外三座彼此相連的小山,就坐落在長江邊上。

從鳳凰臺極目遠眺,三山若隱若現在縹緲雲間,真如有坐落在青天之外。

而腳下的白鷺洲,橫截於滾滾長江之中,將江水一分為二。

大家知道,七律的頷聯和頸聯是需要對仗的。

李白雖然很少寫七律,可是既然出手了,那這一聯對的多好啊?

三山對二水,這是數字相對;

青天對白鷺,這是顏色相對;

半落對中分,更是妙不可言的動作相對。

除了對仗工整之外,這一聯又是多麼雄壯啊?

三山,原本只是三座不起眼的小山頭罷了;

白鷺洲,也不過就是江中小小的一個沙洲。

可是在詩仙李白的筆下,三山已經和青天融為一體了,好像就成了仙山。

白鷺洲能將長江一劈為二,這又是何等壯麗的景象?

忍不住再讀一下: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怎麼樣,是不是有一股雄渾浩大的氣象撲面而來呢?

這,就是詩仙李白的力量!

那最後的尾聯,李白是怎麼寫的啊?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一聯的三山半落青天外,雲霧繚繞的景象其實已經做了鋪墊。

總是因為浮雲遮住了太陽,詩人看不到長安,所以陷入了深深的憂愁之中。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李白僅僅是為了寫詩,效仿崔顥的“煙波江上使人愁”,硬湊一句“長安不見使人愁”嗎?

自然不是。

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說的是思鄉之愁。

那李白愁在何處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白這一句詩裡用到的兩個典故。

早在大唐之前的漢代,高祖劉邦手下有位能臣叫做陸賈。

這個陸賈說過一句話,很有名氣:“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這也是成語“浮雲蔽日”的由來,比喻奸佞小人矇蔽君主。

這是李白用到的第一個典故。

漢代之後,到了南北朝時,出現了一部名氣很大的書,叫做《世說新語》。

這本書裡講了一個故事。

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有一個曾孫,叫做司馬睿。

這個司馬睿做了東晉的開國皇帝。

有一天,司馬睿正在陪他只有幾歲的兒子司馬紹玩,遇到一個來自長安的人。

司馬睿就逗他的兒子:“你覺得長安和太陽哪個遠呢?”

這位後來成為東晉第二代皇帝的司馬紹說:“太陽遠!你看,眼前有從長安來的人,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從太陽那裡來的人,當然是太陽遠。”

司馬睿很驚訝,這哪像是小孩子說出來的話?

於是第二天,這位皇帝爸爸召叢集臣舉行宴會,再次問司馬紹這個問題,想要顯擺顯擺。

(看來家長的這個喜好,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沒想到這次司馬紹卻改口了,說“太陽近!”

皇帝爸爸措手不及,大驚失色,問道:“你昨天可不是這麼說的啊!”

司馬紹卻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抬頭能看到太陽,卻看不見長安,自然是太陽近長安遠。”

所以,日近長安遠,便是李白用到的第二個典故,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

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上,李白愁在何處呢?

李白,並非出自豪門貴族、官宦世家。

但他的理想卻極其遠大,那就是濟蒼生,安社稷,成為治國安邦之能臣。

雖然連科舉考試都沒有參加過,但憑藉著驚豔絕倫的不世之材,李白硬生生走到了大唐權力的中心——唐玄宗李隆基的身邊。

楊貴妃為其捧硯,高力士為其脫鞋。

那時的李白是何等意氣風發。

可是好景不長,因為朝中有妒賢嫉能的小人啊。

被賜金還山的李白,也失去了一展抱負的機會。

雖然李白嘴上說著天生我材必有用,說著乘風破浪會有時。

可是在他那浪漫無比的詩詞之下,深深隱藏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愁緒和脆弱。

那是人已暮年,卻不見報國之望的哀愁啊!

此時鳳凰臺上的李白,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了那句沁入肺腑的詩: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再讀一遍: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東方悅然出品】掰開揉碎古詩詞01——《登金陵鳳凰臺》

悅然閣書法作品,關注公眾號可超值訂購

掰開揉碎古詩詞

【東方悅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帶您掰開揉碎古詩詞,去領略那些您不知道的詩詞之美。】

TAG: 李白鳳凰鳳凰臺金陵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