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芙蓉樓,一座存在於唐詩標題中的名樓,因為王昌齡餞行好友辛漸而留名青史。如今重建的芙蓉樓,位於鎮江金山湖西岸一角,門可羅雀,恰好面對熙熙攘攘的金山寺。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742年,王昌齡已謫任江寧縣丞(相當於南京市副市長),專程陪同好友辛漸從江寧到鎮江並在此告別,辛漸擬由此渡過長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送行之際,王昌齡作組詩兩首,第一首寫的是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如上圖),很可能是在著名的西津古渡。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唐朝縣丞一職,名為縣長助手,實則有職無權,形同虛設。王昌齡仕途受挫,任職江寧期間難免失意疏狂,為好友送行都送出轄區了,確有消極怠工之嫌。時值陰雨連綿,即將與摯友分別,情緒失落,更覺形單影隻。從長安赴任江寧途中,王昌齡曾在洛陽逗留,與朋友知己把酒言歡,故委託辛漸向朋友報個平安。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第二首寫的是前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

丹陽城南秋海陰,

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從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芙蓉樓的一些基本情況。既然能夠看到城南城北,必定位於鎮江古城中央地帶(唐朝時鎮江曾名丹陽)。從芙蓉樓上能看到長江,不等於說就在江邊,否則就沒有城南城北之分了。唐朝時期,城市建築低矮,沒有空氣汙染,從高樓上看到幾公里外的長江是完全正常的。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據記載考證,芙蓉樓始建於東晉,又名千秋樓,位置在月華山上。月華山實為北固山深入鎮江古城內的山體餘脈,在今千秋橋街東側,始終處在鬧市之中。芙蓉樓佔據其上,登高遠眺,可一覽無餘,遂成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可惜清末毀於兵亂,解放後在其故址上建設生產車間,遺址尚且可辨,如今隨著城市建設加速,地形變化,月華山已難尋蹤跡。

1992年,這座歷史名樓移址金山湖畔重建。現在的芙蓉樓系一座重簷歇山式仿古建築,高19米,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並有一篇《重建芙蓉樓記》:

因為一場送行而名滿天下,但是芙蓉樓到底在哪兒

“……然谷變陵遷,斯樓幾經興廢,終毀與道、鹹兵焚,而樓址堙沒。邑人清瑞嘆謂:幾度欲將遺址覓,不知何處採芙蓉。新中國成立後,海內外人士,屢有問訊。一九九一年秋,鎮江市人民政府鑑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提議,乃於天下第一泉西側,闢地鳩工,重建芙蓉樓,期年竣事……”。

將千古名樓異地重建,可能有關部門也覺得不好意思,只好含糊其辭,而且用清末詩人的詩句作為藉口:因為遺址找不到了。其實不然,根據縣誌記載和長者回憶,現今遺址完全可考可查,只不過是文物保護讓位於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了。這種無異於割裂歷史的做法,將造成遊客認識上的混亂,恐怕幾十年後芙蓉樓的真正位置就會成為新的歷史懸案了。

【完】

關注本號,即可閱讀更多80年代中小學語文名家短篇揭秘和旅遊景點探秘系列內容:《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鹿柴》《撈鐵牛》《在艱苦的歲月裡》《飼養員趙大叔》《我和獅子》《手》《小馬過河》《老水牛爺爺》《人橋》《燕子》《鸕鷀》《背影》《大森林的主人》《避雨》《火燒雲》《記金華的雙龍洞》《梅雨潭》《鳥的天堂》《黃河象》《楊家嶺的早晨》《狼牙山五壯士》《登鸛雀樓》

歡迎轉發擴散和互動交流,後續將推出更多中小學語文揭秘系列相關文章,敬請留意。

TAG: 芙蓉樓辛漸王昌齡鎮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