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而能夠見證這些歷史的,無非就是過去的一件件文物了,因此每發掘出來的過去朝代的器物,都是十分尊貴的國寶,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意義,但是凡事皆有意外,1989年,我國永濟縣博物館在黃河古代著名渡口蒲津渡黃河東岸打撈出來了唐朝開元時期的鐵牛和鐵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永濟縣博物館的這次打撈行動,並非巧合意外之舉,而是經過了一年的準備,並且獲得了縣政府的大力支援,透過一年多的勘察,,這才發現了沉睡在黃河水面下2米河灘的鐵牛。歷史上,這一尊黃河鐵牛已經是久負盛名,史書曾經對其有明確的記載,唐朝政府在開元十三年(725年),在永濟市西方15公里,蒲州城的黃河古道兩岸,放置了四尊鐵牛,用來穩固蒲津浮橋,這裡也成為了秦晉之地的關鍵要道,並且一直沿用到了宋。

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鐵牛每尊高1。9米,長大約3米,栩栩如生,牛角上還有紋飾,形象逼真,造形生動,牛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用來牽連浮橋。這也象徵著唐朝精美的工藝水平。同時牛還象徵著別的寓意。

《易經》上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正所謂“水來土掩”,因此鐵牛也象徵著土地的保護神,防止河水的泛濫。

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不過到了元朝時期,因為戰亂,浮橋被破壞,鐵牛也就單純的成為了鎮壓黃河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器物。到了後來的明清世界,黃河屢次改道,鐵牛也受到了衝擊,民國時期,河水沿著蒲州西城牆流過,有在此地游泳的人,下水的時候還可以摸到鐵牛的牛角。河道里面的行船還有過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一直到六七十年代,鐵牛這才深入河灘裡面。

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為何當地工作人員將它打撈出來之後,就放在露天,而非運送回博物館保護呢?原來,鐵牛一尊,就有將近30噸之中,在打撈前,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曾經對黃河鐵牛打撈一案提過意見,運送這尊鐵牛很是費力,而且考慮到常年來受到河水的侵蝕,鐵牛在運送的途中也很害怕遭到損壞,因此有關部門選擇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護建議,也就是就地提升,在鐵牛掩埋的始發地點,直接將原來的鐵牛、鐵人、鐵柱原地提升了12。2米,在地表上恢復它的原貌,露天擺放。

黃河鐵牛 被撈出後為何露天不保護專家: 想但但不敢

根據山西文物局的考古研究專家說,這樣的做法,也是無奈之舉,保護鐵質文物,一直是困擾世界的難題,在漫長的時間裡面,鐵和空氣以及水分的微元素反應,材質也變得更脆,在實際施工當中遇到的困難也遠遠超過時限的預計,比如說如何做鐵牛底架,如何讓其安全著陸,入夥防鏽除鏽等等,因此,也沒有人敢管理這座鐵牛,將其送往更遠的地方,就地安置確實是一項最科學的選擇

TAG: 鐵牛黃河打撈牛角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