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

小F的分享:

這些圖畫(這裡指藝術作品/繪畫,畫面衝擊力強,有一些是正向的,有一些是負向的),那些看起來有點消極的圖,多看幾遍,好像也習慣了。

有些圖可能特別有衝擊力,就會有很多想法,然後跟朋友吐槽之後,就會感覺好很多,可能接下來第二次看、第三次看、也有一點感受與體驗不是特別好,但是後第四次之後,就習慣了。

所以我有時候看圖,就“無感”,就是你讓我去描述畫面的內容,我能從藝術角度與視覺心理層面去解說很多。但是如果不是要用語言表達,一般意識層面,我會認為這張圖就是一張普通的圖,和別的作品並無差別(這裡指的是我們看畫時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看圖,跟當下的心情與狀態有關。我們看到圖畫當中表現出來的內容,都是自我投射。

每張圖裡,我們都能找到正向的內容或者積極面,又或者我們能找到負向的內容或者消極面,有時候,受主觀意識的影響,我們會選擇我們想看到的那一面。

可能創作者創作時有ta的想法,作為觀眾或者讀者又有ta們的自己的想法。可能很多畫,或者畫中所表達出來的含義,都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這幅畫可以代表很多的含義,也可以是任何含義或者定義。

所以每當我去思考的時候,我就“無感”。如果把畫比作一張“白紙”的話,原本紙上一點內容也沒有,但是眾人都在這張“白紙”裡找到了自己的那一部分。

我們是不是可以推理一下,原本這個世界的很多存在,它就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就是一切看似是實體的存在,但其實也可以理解成“無”,因為人的意識,所對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有了解說,有了定義,開始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我們再延伸一下,原本世間裡的很多事情,你放在手裡或者心裡,它就是“有”,你把這些事情從你的手裡或者心裡移開,它就是“無”。

所以太多的思緒,是因為我們想讓它存在,所以這些思緒才得以存在在我們的腦海裡,只要是存在,自然就是有它合理存在的意義,有可能只是停留,但這是當事人的功課,ta需要自己去面對。

所以,精神層面的“擁有”與“失去”只是我們的一種感受與體驗。這個世界以我們的感受而存在,我們以我的視角去定義了這個世界,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TAG: 我們或者存在ta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