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元鎏金牡丹花紋銀櫛背

株洲博物館藏

1

《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屈川,《四川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第93~100頁

本文探討了我國古代龍雛形的起源,即早期龍崇拜產生的過程。認為龍文化的淵源與華夏民族的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在夏王國建立之前,華夏民族的起源與發展,是原始社會晚期許多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的結果,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正是龍文化由肇始形態到雛形奠定的特定歷史結構。龍形態的雛形,是進人父系氏族社會後,由遠古圖騰崇拜的蛇身變化而來並加上地方變體的特徵構成的。它的主體脫胎於蛇崇拜,同時具有地域、氏族文化融合的多元性。龍雛形的形成早於夏代立國之時,處於華夏民族發展之中。龍崇拜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華夏民族的起源與發展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古史傳說中的歷代君長,幾乎都是龍,或者與龍有關;從氏族部落的兼併與融合到“諸夏”共同體的形成乃至國家的誕生,幾乎都與龍相伴隨。此時正處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是龍雛形形成和早期龍崇拜產生的時期。早期龍崇拜,是為適應父權制下的社會組織和經濟基礎而產生的一種意識形態,必然反映出當時社會關係的變化和物質生產的發展。龍是父權制時期部落聯盟的保護神和大酋長的化身,它一-直與農業文化緊緊聯絡,是原始農業出現後以水為主題在意識形態上的集中反映。早期龍崇拜,往往伴隨著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現象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龍在雛形時期已迎來了文明時代的曙光。龍的雛形,隨華夏諸族的融合而構成,也隨華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早期龍崇拜的產生過程,是中國文明社會到來的標誌,是華夏民族起源的象徵。

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宗(廟)、示、主、柘、宔、祖

(且)的來源與中國文明形成的關係略說》

黃盛璋《夏商文明研究》第15~2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本文認為文明總是在特定的地區產生的,除了共同的必需的要素外,還要受不同地區的影響,從而產生某些地區性差異,因此,全世界文明形成的模式不可能一樣。作者還就中國特有的問題,提出討論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應增加西方所沒有的兩項,即玉器、宗廟,並對宗廟的來源、形成過程、出現的時間和地區等進行了考察,指出:“宗”原意表宗廟,為祭祀祖先、鬼神、上帝之所。西周通稱為廟,雖為祭祀祖先之所,但已擴大為冊命、賞禮與頒佈政令之所。後世擴大為一切宗教供祭之所。示原義和祭祀有關,廣義之示,包括祭案上加主。眾多祭案,各祭一祖,就必須為之建造專門建築,就是“宗”。同祭一祖先於一宗,就是同宗族。由宗族而設立有關宗族法制就是宗法,作為古代社會的基層組織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每一祭案祭一祖先,祭案的形制基本一樣,用以區別每一具體祖先的就是主,後代稱之為神主,即俗稱之牌位。柘,宗廟主也,廣義包括所藏之主,狹義僅指藏主之石函。宔,《說文》解釋為宗廟主。祖(且),來源於崇拜生殖神,石祖遍見於世界各地。紅山文化的女神廟,遠比石祖進化,上已有石蓋覆,但和祭祀祖先之宗廟與主仍有不同,它可以作為宗廟之萌芽,並不表示宗廟和文明形成。宗廟是中國特有的文明,宗廟的出現,應是文明的標誌。

文明起源・龍雛形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TAG: 宗廟文明雛形華夏民族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