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界大火的石峁人群究竟來自哪裡?

透過大規模線粒體全基因組的捕獲、測序和分析,科學工作者揭示了陝北地區石峁人群主要為本地起源,同時也證明了石峁文化與陶寺文化有關人群之間的母系遺傳聯絡。

石峁人群來自哪裡是科學家長期研究熱點

石峁遺址又稱“石峁城”,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距今約4300至3800年,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時代最大的城址之一,也是具有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雙重性質的都邑性城址。在陝北地區,石峁城周圍的其他龍山時代遺址與石峁城也具有相似的文化,被稱為“石峁文化”。

由於石峁城以及石峁文化的重要性,石峁人群來源的相關研究成為學者們長期關注的熱點。此外,與石峁遺址隔黃河相望、位於山西省南部龍山時代的另一重要遺址——陶寺遺址,與石峁遺址在文化上也呈現出諸多相似性,但兩文化人群之間的遺傳聯絡尚不清楚。因此,人群演化研究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為深入探究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與周邊地區尤其是晉南地區陶寺遺址中人群的潛在融合、交流等科學問題,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下稱“古脊椎所”)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單位合作,共同對石峁人群來源進行了研究,完成的古基因組研究成果日前線上發表。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透過合作從陝北和晉南地區的13處遺址中,成功獲得了172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的人類線粒體全基因組。

石峁人群主要起源於陝北地區本地早期人群

研究顯示,在陝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廟梁遺址和五莊果墚遺址人群中,其所攜帶的母系遺傳成分主要以東亞北方人群的成分為主導,且與東亞北方其他地區人群相比,與黃河流域古人群關係較為密切。

在龍山時代石峁城內部,儘管位於不同地點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等級和社會地位,但他們之間具有非常近的母系親緣關係。同時,位於石峁城周邊、同屬於石峁文化的人群,與石峁城內人群仍具有較近的母系遺傳聯絡。以上結論暗示了在陝北地區,石峁城與周邊人群之間,不僅僅有文化的影響,也同樣有著較為廣泛的人群互動。

據付巧妹介紹,透過將這些石峁人群與較早期古代人群對比分析後發現,石峁人群和陝北地區本地較早期人群——仰韶時代晚期廟梁和五莊果墚人群的遺傳聯絡最為緊密。另外,石峁人群也與黃河中下游河南地區仰韶文化青臺遺址中人群顯示出些許母系遺傳聯絡。

專家認為,陝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人群體現了遺傳結構的連續性,也顯示石峁人群主要為本地來源,同時與黃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具有一定的遺傳聯絡,並不是被外來人群所代替。

近年學界大火的石峁人群究竟來自哪裡?

▲發掘中的石峁遺址金字塔式建築皇城臺(無人機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石峁文化與陶寺文化有關人群具有較近母系遺傳聯絡

研究發現,石峁人群與同時期龍山時代黃河中下游的古人群遺傳關係更為緊密。在這些同時期的人群中,石峁人群與位於黃河中游晉南地區的陶寺人群具有最密切的母系遺傳聯絡。

付巧妹表示,這一結果也和既往關於石峁與陶寺文化聯絡的考古研究結果相印證;同時也表明,在龍山時期,石峁人群與周邊人群有著強烈而廣泛的人群互動,這種互動不僅僅是在陝北地區,也存在於黃河中游晉南地區。

值得關注的是,相比於中國其他現代人群,石峁人群與現代漢族人群,尤其是和以秦嶺-淮河為界的中國北方漢族人群之間母系遺傳聯絡最緊密。此外,在已發表的仰韶時代和龍山時代的古人群中,中國北方漢族人群和石峁人群的母系遺傳關係最近。這說明,與這些人群相比,石峁人群對現代北方漢族可能有更大的遺傳貢獻。

相關專家表示,總體而言,利用古DNA技術探究了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與陶寺遺址中人群的遺傳聯絡和交流歷史,為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在今後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將進一步結合該地區人群核基因組和Y染色體研究,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群遷徙和演化歷史以及石峁人群社會結構等問題。(完)(原標題:石峁人群主要來自本地)(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趙曉霞

TAG: 人群石峁遺傳遺址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