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鰣魚及“三五恨”

其實,所有的恨,都應該轉為憾恨。這樣的話,世界就只有反省,太平無事了。

晨讀|鰣魚及“三五恨”

和幾位朋友聚餐,聊到鰣魚。鰣魚,一向名貴,以大為美。不少故事提到“下面人”為了巴結權貴,將獲得的特大鰣魚“進貢”奸臣嚴嵩(或賈似道之流),管家讓送禮者把魚直接搬進廚房,送禮者沾沾自喜,但到了廚房一看,傻眼了,別人送來的鰣魚,每一條都比自己的大。

我的祖籍富陽邊上的富春江及長江(鎮江段)所產鰣魚味美絕倫,但現在幾乎吃不到了。鰣,音時,說明它有時間性,只在端陽節之前出現。此魚出水就死,不能擱置。一天色變;二天香變;三天味變,不能吃了。新馬一帶吃的鰣魚叫“刺殼”,多產自緬甸、孟加拉。有次蔡瀾先生來新,在某餐館吃飯,老闆殷勤,上了“刺殼”,蔡瀾開口就說“假鰣魚”。實際上,不能稱“刺殼”為假鰣魚,它是鰣魚家族的一種,雖沒有長江和富春江鰣魚珍貴,但也非常鮮美,價格不菲。我一位食家朋友,非常喜歡“刺殼”,他認為比天價的“忘不了”魚(產自砂拉越)更加鮮美。他的原話:吃了“刺殼”才真正忘不了。我相信這位食家的口味和品位。

《金瓶梅》裡寫到“糟鰣魚”,把鰣魚拿來糟了吃,似乎有點糟蹋,濃郁的糟味掩蓋了鰣魚的清甜本味,《金瓶梅》裡的飲食到底不如《紅樓夢》。《紅樓夢》裡也有糟貨,但糟的是鵝掌鴨信,這就對了。

劉寶瑞的單口相聲至今沒人超越,他有“單口大王”之稱。《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黃半仙》等經典段子百聽不厭。劉先生有個名段《官場鬥》,說和珅和劉羅鍋之間的明爭暗鬥,其中有一節“聖宴爭魚”。乾隆特別愛吃鰣魚,每年端午前,從鎮江“快遞”鰣魚到京,可鎮江離北京兩千多里,那年頭,又沒火車,又沒飛機。二十里為一驛站,夜懸燈,日掛旗,逐站接應,飛馬傳遞。一天一夜時間就到北京了。這快馬加鞭的節奏,和楊貴妃吃嶺南荔枝有一比。這一年鎮江貢來的鰣魚,從中挑選出三條最新鮮,沒有變色的,一尾奉獻太后,一尾乾隆自用,剩下一尾賜給和珅劉墉分食。劉墉用計,令和珅搶去魚頭,自己得了美味的魚身。

飯桌上,大家由鰣魚又聊到“三恨”,其實三恨源於宋人的“五恨”。宋朝僧人惠洪(俗家姓彭)有一本《冷齋夜話》,書裡提到他的叔叔彭淵材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現在想想金橘帶酸、蓴菜性冷,也談不上什麼恨不恨的,那是彭淵材的個人愛恨,沒有普遍意義。曾鞏文章寫得好,入了唐宋八大家,他不善作詩也沒關係吧。張愛玲三恨中的兩恨(鰣魚多刺、海棠無香)來自這裡,她又加了一恨“紅樓未完”。

中國文字很是微妙,這裡的恨其實就是憾恨,不是憎恨,而且重點落在憾字上。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憾”升級為“恨”,這就不好了。憾,在所難免;恨,儘量化解。其實,所有的恨,都應該轉為憾恨。這樣的話,世界就只有反省,太平無事了。(何 華)

TAG: 鰣魚刺殼三恨憾恨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