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

這個假期

你想好怎麼過了嗎?

廣東的端午可不止吃粽子這麼簡單

快走,河涌裡的鑼鼓聲已經響起來了!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氹氹轉,菊花園

炒米餅,糯米糰

阿媽叫我睇龍船

這首廣府民謠,承載了無數人童年的記憶。烈日炎炎,農曆五月悄然而至,又到了每年“睇龍船”的時節。

五月的嶺南蟬鳴荔紅,氣象萬千。前一秒還是豔陽高照,頃刻間便下起瓢潑大雨,這種隔三岔五的“突襲”通常發生在端午前後,廣東民間形象地稱之為“龍舟水”。按照傳統的說法,“龍舟水”能祛除晦氣、帶來吉祥。龍舟,在嶺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然成為祥瑞的象徵。

沉睡了一年的“龍”已被喚醒,

嶺南的夏日盛典——龍舟月

,即將上演最震撼人心的一幕。賽龍舟、扒龍舟、洗龍舟水、趁龍舟景、吃龍舟餅、食龍舟飯……來,一起去看看!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龍舟競渡(來源:東莞市地方誌辦公室)

廣東多地均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明末清初廣東學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記載:“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

惟東莞最盛

。自五月朔至晦(從初一到三十),鄉鄉有之。”

東莞人賽龍舟,可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個月,故稱 “龍舟月”。

自農曆四月初起,各村社的廟宇、宗祠就要開始籌備、組織本地龍舟競渡的一切事宜了。

第一步,

先把去年龍舟月過後回到河裡的龍“請”出來

:各村社忙著祭祀龍船頭,從河岸中起出埋藏的龍舟,同時舉行“起龍”和“採青”儀式。如果是新做的龍舟,也要在四月製成,經過採青、“旺船”、祭祀等儀式後方可使用。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賽龍舟了。賽龍舟,也稱“龍舟景”,包括龍舟下水、搶青、設標、趁景、奪標、犒標等。賽龍舟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

設標的競渡

,即“賽龍奪錦”,舊俗各地以金豬(燒豬)、燒酒、錦旗設標,以獎勵龍舟競渡的前三名。

另一種則是

不設標的友誼賽,稱為“趁景”

,按舊例所定的日子,各世交、友好、婚盟村莊的龍舟齊來相聚,家家戶戶迎賓客,設標、趁景的村莊還要準備龍船飯饗宴賓客,熱鬧非凡,節日氛圍濃郁。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龍舟競渡(來源:東莞市地方誌辦公室)

東莞賽龍舟每年都從萬江開始。比賽時,數十艘龍舟奮勇爭先,江面水花飛濺,兩岸呼聲四起,被稱為

“東莞龍舟第一景”

。此後,各鎮各村也根據當地潮汐大小,定出自己村賽龍舟的日子。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東莞萬江龍舟文化節(來源:東莞市地方誌辦公室)

臨近端午尾聲,即農曆的五月初十到十五,各村就要陸續開始“藏龍”了:將龍船埋在河涌或明或暗的近岸泥地裡,

將龍船深藏湧底儲存

,使龍船與空氣隔絕,這樣龍船能不易腐朽、爆裂,等到來年端午,再“請龍出水”。

2011年,東莞市萬江申報的賽龍舟(龍舟月)被列入第三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賽龍舟(來源:東莞市地方誌辦公室)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龍船飯

主要流行於珠三角一帶的龍船飯不是特定的某種菜式,而是端午節扒完龍船後,全村聚在一起吃的“大鍋飯”。村中上下老少都可以到祠堂領取龍船飯。常見的菜色有水鄉的魚丸、蝦米幹、雞蛋絲、香菇、豆角等,不同地區的龍船飯各具特色。

俗語說:“吃過龍舟飯,飲了龍舟酒,全年身體健康無憂愁”,龍舟飯是龍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相信,吃過龍船飯,一年都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龍船飯吃的是熱鬧,也是一份濃濃鄉情。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龍船飯(來源:東莞市萬江街道)

龍船餅

扒龍船是一件非常費力氣的運動,再加上珠三角河涌眾多,龍船出外探親都要花上一整天,所以龍舟手“扒仔”會將一些餅帶上,累了、餓了就可以隨時吃個餅,既可以充飢,還可以沿途向觀看的人群派發。

龍船餅一般是普通的廣式手製糕點,包括

紅凌酥、白凌酥、黃凌酥、核桃酥、雞蛋糕

等。不同村落、不同品種的龍船餅稍有不同,但都有方便攜帶、耐於存放的特點。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龍船餅(來源:網路)

傳統的龍船餅主要是紅凌和白凌。外邊是水油酥皮,內餡有蓮蓉、白糖、椰絲、芝麻、花生、南北杏、瓜子仁等,包含了五穀豐登的美好寓意,香酥可口,一口滿足。

在過去,扒仔們會將龍船餅帶上船,補充體力,也會在游龍程序中向沿河兩岸群眾派發龍舟餅,作為犒船的點心。風俗中,小孩子吃了龍舟健兒派發的龍舟餅,就能像他們一樣健康、強壯,寄託了一份美好期待。今天,龍船餅仍然是端午探親訪友伴手禮的好選擇。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張果老活到十萬八千九,唔北(潮州方言,“不曾”之意)看見龍船街上走。

——這是廣東潮州饒平縣所城鎮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連活到十萬八千九歲的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也未曾見過陸上跑的龍舟。說的正是饒平縣所城鎮端午“遊旱龍”活動的龍舟,

既不載人,亦不下水,就在地上跑

所城始成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當時置設“大城守禦千戶所”而成,也稱大城所,先民多為明清時期駐城官兵後裔。“遊旱龍”是源於明朝時期的海防軍民每年祈求平安和促進軍民團結的文化活動,從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從未斷絕,已有600多年曆史。因為古城四周沒有溪河水域,不能舉行傳統賽龍舟活動,所城先民就別出心裁地用竹篾和彩色紙糊成一隻有頭有尾的龍舟,由小夥子輪流抬著遊遍城裡“三街六巷”,共賀端午。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遊旱龍(來源:饒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活動從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六共六天,每天巡遊的旱龍顏色各不相同,粉紅色、赤褐色、青色、紫色、紅色、黃色的龍舟依序巡遊,寓意也不同。整個巡遊場景呈現了明代海防前哨抗擊倭寇的故事,傳承著祈盼軍民平安、百業俱興的美好願景。大城所端午節遊旱龍於2015年入選

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名錄

方誌廣東|端午節,我們都是龍的“船”人

村民扮明代駐軍抗禦倭寇(來源:饒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除了饒平外,在

粵東的客家山區

,人們會在湍急的溪流上因地制宜放一種小型龍舟,或者在村寨間用一人抬的竹扎紙糊龍船代替木製龍船,穿村走巷給村民送福呈祥。

南雄珠璣巷等地

,會用芒稈草紮成龍舟形狀,由一個人託著走在前,後邊跟著一群人,邊走邊唱茅船歌,一人領唱眾人和。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端午節,就要來河涌邊

看乘風破浪的廣東人!

製作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TAG: 龍舟龍船賽龍舟端午地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