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文學史話》出版

新書|《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文學史話》出版

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文學史話

馬鳴謙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

編輯推薦

千年古都,盛衰滄桑,隋唐群星,聚集閃耀。

不到洛陽城,不能解大唐的典雅與富麗;

不讀詠洛詩,不能知唐詩的浪漫與情致。

古典文學(尤其唐詩)與地理空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書梳理出洛陽這個城市空間在唐詩中的呈現。

書中引用講述到的這些詩,沒有隻停留在紙面上,

而是同時將詩人在城市中的具體生活相結合。

倘若畫一張唐代洛陽詩歌文學的示意圖,

文學史的面向就是一條橫向延伸的時間軸線,

而空間呈現的面向就是縱向佈列的軸線。

本書將兩者做了近乎完美的調和。

內容簡介

本書將時段定於隋唐,將空間定於洛陽,是一部體例獨特的唐代文學史話,試圖描繪一幅洛陽詩歌文學的全景圖。從引言開始,對洛陽都城史做了一次“速寫”,繼而轉入城市史、文學史、制度史的橫向軸線,嘗試破解唐詩得以繁榮的原因,回溯詩歌文學在隋唐之際的演變軌跡,探尋古都洛陽隱藏的文化密碼。後半部分落腳於具體的人與事,將唐代著名詩人的詩歌作品與歷史事件穿插敘述,以詩人生活行跡與地理空間彼此印證,使讀者宛如夢迴大唐洛陽,經歷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遊賞之旅。

作者介紹

馬鳴謙,生於蘇州,祖籍浙江紹興,作家、詩人、譯者。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隱僧》《無門訣》《降魔變》等。小說創作外,也從事文學譯介,已出版奧登文集譯作三種,分別是《戰地行紀》《奧登詩選:1927—1947》和《奧登詩選:1948—1973》,此外還譯出了狄更斯小說《雙城記》和《松尾芭蕉俳句全集》。近10年來潛心鑽研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計劃陸續寫成以唐代詩人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為主題的“詩人傳三部曲”。《唐詩洛陽記》2本正是小說三部曲的真實背景與歷史舞臺。

目 錄

001 | 引 子 記憶的樞紐

洛陽都城史速寫。詩的價值。前代詠洛詩舉隅。

013 | 第一章 奠基者們

唐以前的洛陽。隋煬帝的決斷。奇才宇文愷。隋東京的樣貌。唐太宗的自控力。唐高宗接續營建。武周的神都建設。移都原因之探討。唐玄宗的“兩京平衡術”。

045 | 第二章 宮廷詩的重興(上)

隋煬帝的詩才。晉王藩邸文學圈。文化建樹。戀地情結。獨孤氏聯姻網路。從秦王藩邸到弘文館。勠力修史。述與作的兩面。

089 | 第三章 宮廷詩的重興(下)

改制與頌詩。文學侍從之臣。詩體的演進。

125 | 第四章 唐詩發達的另三個要素

氏族的調整。科舉的完備。類書的發達。

153 | 第五章 “逆行者”陳子昂

出身背景。平津侯之夢。為何會出局?復古的“逆行者”。

173 | 第六章 李白、孟浩然與洛陽

郡望與出生地。北門厄之謎。洛陽的交遊與謳歌。憂國書寫。孟浩然的洛漂生涯。

211 | 第七章 杜甫的歸洛之思

仁風坊少年。離洛漫遊。歸洛與移家。戰亂中的悲歌。漂泊中的懷洛詩。

233 | 第八章 安史之亂後的轉型意識

洛陽劫難的記錄。藩鎮之患。轉型意識的特徵。李庾《東都賦》。

249 | 第九章 韓愈盟主與孟郊、盧仝、李賀、賈島

又一個洛陽人。跌宕仕途。“古文運動”的首唱。“洛陽怪奇幫”。孟郊的詠洛詩。盧仝的奇變。李賀的入門。賈島的押尾。

299 | 第 十 章 白居易在洛陽

故宅在洛陽。乞鶴事件。名姝與馬。早年戀愛事蹟考。放任不羈的中年。晚年逸樂生活。何以成詩魔?

363 | 第十一章 李商隱與杜牧

義山早年入洛考。結緣白樂天。崇讓宅的詠作。“小李杜”的交集。東都得意場。分司的交友與吟作。重遇張好好。

405 | 第十二章 不盡的尾聲

韋莊的記憶。眾聲的合唱。

421 | 補 遺 懷洛之思

原鄉者。外任者。遠貶者。唐代的“洛漂”。

457 | 跋 語

記憶的樞紐(節選

我國曆史從上古到中古的大時段裡,有兩座都城聲名最著,地位也最為尊崇,這就是長安與洛陽。這兩座城市,一在西、一在東,如一對雙子星鑲嵌於浩渺的時空中。

歷史上的洛陽有很多名稱。這些名稱是記憶的活化石,揭示了城市命運的變遷與沉浮。斟鄩、西亳、成周、王城、宜陽、雒陽、東京、東都、神都、洛京、西京、中京,都是她正式建制的都城名。除此,還有不勝列舉的許多別稱或代稱:如洛邑、洛師、河南、洛都、京洛、洛中、洛州、嵩京、三川(因境內流經黃河、洛水和伊水而得名)、河洛(因黃河和洛水得名)、伊洛(因伊水和洛水得名)等。

論到建都史的久遠,若以洛陽周邊一帶來泛稱洛陽的話,那麼洛陽實在還勝過長安一籌,簡直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第一源頭。

在秦以前,上古的夏、商、週三代都定都於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斟鄩是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也就是說,從夏朝第三代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為止,夏一直以斟鄩為都城。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經碳十四測定,其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於夏代。遺址內發現有大型宮殿的殘跡,經考古學家們推斷,為夏王邑的遺址,即斟鄩的所在地。

夏商鼎革,商湯建都西亳,都城位置在二里頭遺址東北6千米。西周代殷,周平王元年(前770),都城由鎬京(今西安)東遷洛邑,開啟了東周時代。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 1 ”“宅茲中國”,當時洛陽被稱為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亦稱周南。

故而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晉代的左思在他的名賦《三都賦》中也說:“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裡。”

秦漢交替之際,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稱帝建漢,一開始也是定都洛陽,過後才接受建議入主關中,定都長安;西漢之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後梁、後唐、後晉,都在洛陽建都。若再加上武則天的武周,共有13個正史朝代曾定都洛陽。延至北宋,洛陽也仍有陪都的功能地位。

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經歷朝代最多、歷史最為久遠的都城,綿延覆蓋了華夏文明初始萌發的前段和璀璨發達的中葉,因此,如果將洛陽稱為華夏文明的原鄉或者“華夏之心”,那是一點也不過譽。

此外,從全球史角度來看,洛陽還是“絲綢之路”東段的終點,代表了東方世界的中心。羅馬帝國在漢籍史料中被稱為“大秦”(出自古波斯語Dacia),其前後延續時間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秦曾5次派遣使團、商團來到東方,其中4次(東漢時期2次,西晉時期2次)來到了洛陽。在那個時期,洛陽與羅馬是同時並立於東西方的兩大帝國的首都。

巧合的是,四五世紀時,東西方這兩個帝國都相繼崩解: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拆為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這是和平的分治;公元476年,蠻族將軍奧多亞克廢黜末帝羅慕路斯,終結了西羅馬帝國。而在東亞的中國,同一時期也經歷了西晉末的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與南北朝的分裂對峙。

此後來到隋唐,洛陽經歷了兩次重興,進入了黃金時代。隋大業元年(605),隋煬帝興建東都,為充實人口,開運河、建糧倉。隋朝就此開啟了兩京制度,洛陽成為長安以外的另一都城,迎來了第一次重興。

入唐後,唐太宗很重視洛陽,開始營建洛陽宮;唐高宗在位時多次行幸洛陽,顯慶二年(657) 正式置洛陽為東都。到武則天執政時,光宅元年 (684) 始,改東都為神都,並進行擴建。在7世紀末8世紀初的武則天時代,洛陽是事實上的首都,地位高過了長安。在初唐三帝的持續經營下,洛陽達到了鼎盛,規模恢宏,壯麗無比,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都城”。

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內,唐代洛陽、長安兩都的影響力還輻射到周邊地區。渤海國的龍泉上京、中京、東京,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的都城規劃和營建,都以唐代洛陽為母本。平安京的營建就模仿了長安和洛陽。城市中軸線朱雀大路依照長安的朱雀大街,將平安京分為左京(東側)、右京(西側)兩個部分,形制佈局與洛陽十分接近。城市建設也採用了隋唐的裡坊制,每坊均呈方形,面積大小與洛陽類似。朱雀大街南端兩側各置宗教建築一座,這也是洛陽城的特色。此外,平安京的“銅駝”“教業”“宣風”“淳風”“安眾”“陶化”“豐財”“毓財”等8個坊名直接照搬自洛陽。隋唐洛陽的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叫“應天門”,平安京的朝堂院南門也稱作“應天門”。此後右京因為地處多池沼的低窪地帶,逐漸衰微,左京的洛陽便成為平安京的代名詞,去京都即稱為“上洛”。在日本古代的史籍文書上,京都也被稱為“洛城”“洛都”,一直延續通用。到今天,京都的許多街道、市町、學校、醫院都以洛陽來命名,京都的遊覽圖上仍標示了“洛東、洛西、洛南、洛北”的四至。京都即是洛陽文化影響東瀛的鮮明例證。

TAG: 洛陽都城唐詩長安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