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元代釉色精美且殊為少見的淨瓶,形體秀美的梅瓶

中國陶瓷文化,元代釉色精美且殊為少見的淨瓶,形體秀美的梅瓶

【龍泉窯青釉淨瓶】

元/高48。2釐米口徑7。3釐米

淨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勻淨。

這種俗稱淨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軍持”是梵語“kundika”、興都斯坦語“kundi”的音譯, 也稱“君遲”、“君持”、“軍遲”、“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淨手或飯後漱口。軍持大致上可分為兩口和單口兩種型別,質地有陶瓷、金屬等。瓷質單口軍持從五代至清代皆有燒造,其基本特徵是小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頸部有輪狀出沿。這件龍泉窯青釉淨瓶即屬於單口軍持。

元代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淨瓶,因其外形像個“吉”字,因此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元代龍泉窯青釉淨瓶發現不少,但像這件淨瓶這樣體大且釉色精美者殊為少見。

中國陶瓷文化,元代釉色精美且殊為少見的淨瓶,形體秀美的梅瓶

【龍泉窯青釉執壺】

元/高25釐米口徑4。5釐米足徑8。3釐米

壺直口,口下漸豐,垂腹,圈足微外撇。通體施青釉,釉質勻淨素雅。壺腹一側置彎曲長流,與流相對一側頸、腹之間置曲柄。執壺附平頂圓蓋,蓋頂置圓珠形紐。

這是元代龍泉窯新創燒的一種執壺式樣,其形體線條流暢,收放適度,既實用又美觀。與此相同式樣的青釉瓷器執壺在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中也有所見。

中國陶瓷文化,元代釉色精美且殊為少見的淨瓶,形體秀美的梅瓶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梅瓶】

元/通高39。3釐米口徑3。8釐米足徑7。2釐米

梅瓶小口,圓唇,短頸,溜肩,瘦長腹,圈足。附杯形蓋。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層較厚,垂流現象明顯。蓋及瓶體塗抹數塊不規則的紫紅色斑塊,足根及底部無釉。

鈞窯中心窯場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該窯是首個大量使用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彩料來裝飾瓷器的瓷窯。由其開創的在天藍釉或月白釉上塗抹紫紅斑裝飾的瓷器,操作簡單,但裝飾效果很好,故深受人們喜愛,宋、金、元時期曾大量燒造。

元代鈞窯瓷器素以造型粗獷厚重而著稱於世,而這件梅瓶卻以秀美的形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加之疏朗的紫紅斑與形體搭配的相得益彰,殊為難得。

中國陶瓷文化,元代釉色精美且殊為少見的淨瓶,形體秀美的梅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龍鳳紋罐】

元/高27。3釐米口徑16。5釐米足徑11釐米

罐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外壁通體白地黑花裝飾。其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坯胎上先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遮蓋住含雜質較多的坯體,然後用毛筆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妝土上描繪紋飾,肩部繪纏枝菊紋,肩以下至足部描繪龍、鳳紋。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

TAG: 淨瓶釐米青釉龍泉窯圈足